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非洲大蝸牛」就是老廣熟悉的東風螺
●非洲大蝸牛學名褐雲瑪瑙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東風螺。成體殼長一般為7~8釐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釐米。
●起源於東非,我國於1931年首先在廈門發現;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有自然分布。
●喜歡於夜間活動和攝食,通常生活在陰涼、潮溼的地方,如芭蕉樹根下縫隙、芭蕉樹葉裡、瓦礫石下、潮溼的牆壁、陰溝、草叢、泥洞以及垃圾堆等處。雨後晴天時,會從各隱蔽的場所爬出。
●攝食兇猛,食量較大,為雜食性。幼螺以腐植性食物為主,成螺以綠色植物為主。
非洲大蝸牛致病嗎?
●非洲大蝸牛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其廣州管圓線蟲自然感染率很高,個別可高達60%;其感染的蟲密度也很高,有的體內可有成千上萬條蟲。
●人們生吃或半生吃含感染期幼蟲的非洲大蝸牛後,就有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
●近年來,隨著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於生吃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等引起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另有報導稱,在實驗條件下,非洲大蝸牛可經過破損皮膚而使人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因此,不建議把非洲大蝸牛當寵物來養。
另一種值得關注的螺——福壽螺
●福壽螺是在廣東省廣泛分布的一種螺,個體較大,有巨型田螺之稱。
●福壽螺也會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人食用生的或加熱不徹底的福壽螺後就有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
●由於福壽螺的繁殖能力很強,數量龐大,容易採集,因此福壽螺對於傳播廣州管圓線蟲的作用和意義更大。
●2006年北京的福壽螺事件以及近年福建、浙江和廣東發生的廣州管圓線蟲病局部暴發事件,都是由吃福壽螺引起的,應引起關注。
(指導專家: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鄧卓暉主任醫師)
──────────────────
如要獲得更多關於科學防病的知識,請點擊標題下的藍色字「廣東疾控」關注廣東省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廣東疾控」
如覺得內容不錯,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