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雁棲湖畔的國家會議中心,擎哥見證了奇瑞螞蟻的上市。彼時其全鋁白車身、NEDC 510km的續航,包括與其魁梧身材不匹配的名字——螞蟻,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畢竟在它出現之前,奇瑞新能源旗下的當家車型應該是那輛定位於A0級的「小螞蟻」,螞蟻的到來有著對「螞蟻家族」的致敬,或許也有著幾分謙遜的意味。
如何這輛全新的車型迅速在消費者心中打出知名度?一場距離長達2500公裡、橫跨雲南、廣西、海南三省市的高能駕控之旅隨之拉開序幕。沒錯,裡程焦慮正是大部分新能源車主的用車痛點,直擊痛點,去挑戰、去打消用戶顧慮,就是奇瑞螞蟻此行的任務。
為了見證螞蟻的「高光時刻」,擎哥收拾行裝奔赴了這場旅程的最後一站——海南,在兩天的時間裡,用螞蟻的車輪丈量了接近700公裡的路程,深入海南腹地的同時,也對螞蟻有了全新的認識。
還是不可免俗的先說說外觀,如果說以往奇瑞在產品的設計上始終都覺得有些沒放開手腳,在看到螞蟻的第一眼你就會覺得他們終於「解放了天性」。新車基於「自然美學」設計理念打造,聽上去有些抽象,打個比方。
其前臉的意境為「高山雲海」,因此在車頭布置了三層非常規整的階梯式設計,最上方是日行燈,中間為封閉式中網和大燈組,最下方是進氣格柵和霧燈。在螞蟻之前,擎哥很少見到有採用如此規整設計的前臉,視覺層次非常豐富,結合其所想要體現的意境,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受。
車身側面線條圓潤飽滿,為了不讓犀利的鈑金倒角破壞這份圓潤,奇瑞大膽的採用了Z字形複合腰線的設計,打造出名為「逐浪」的車身曲線,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溫潤的光影效果。
尾部的設計元素反而會是整個車上最多的地方,與前臉呼應的貫穿式尾燈在視覺上拉寬了車身,燈組內部的樣式複雜且精緻,一條橫跨尾箱蓋巨大的曲線線條讓整個車尾看上去相當靈動,呈現出富有層次感卻又活潑的一面。
總體而言從設計上來說我認為螞蟻的特徵非常明顯,對於其設計理念的還原度很高,原創度也很高,唯一值得吐槽的或許就是在其封閉進氣格柵上那一串風車的暗花設計。你當然可以把它解讀為對於新能源車身份的標識,對於環保的美好願景,但從一個大型工業產品的角度去考量,那一串印花還是顯得卡通了一些,跟鬧著玩兒似的,越看越彆扭,與整車成熟的設計語言顯得違和感十足。
和同價位的新能源車型不同,奇瑞螞蟻的內飾並沒有過分強調科技感,而是偏向於豪華與居家的取向。棕色的軟塑料內飾,棕色的打孔皮質座椅,配上飾板,啞光鍍鉻飾條,給駕乘人員營造出舒適的氛圍,配合上來自奇瑞大廠出品的優秀工藝,會有越級的豪華感從各項細節中散發出來。
比如在整個試駕過程中,最讓擎哥印象深刻的細節就是其檔把的設計與質感,採用了皮飾面包裹,加上其「平臺式」的造型,開長途時總是忍不住把手放在上面摩擦摩擦,不自覺的進行「盤檔把」的迷惑性行為。
當然了,一些消費者所看重的科技感,或者說是智能互聯功能,螞蟻也沒落下。雙12.3英寸貫穿式大屏所集成的功能可謂豐富,UI設計和功能體驗都非常人性化,包括科大訊飛智能語音識別控制、疲勞監測、Face ID、遠程控制等當下主流的配置一應俱全。
至於在空間上的表現,得益於專為電動車開發的平臺,前後懸較短,且本來就有2830mm的軸距,所以車內的乘坐空間是非常不錯的。後備箱部分,也足以容納4個登機箱,若干個背包,平時日常使用時的便利程度不言而喻。
最後我們來聊聊此次試駕的重頭戲,也就是新車的續航以及駕乘表現。
螞蟻的NEDC續航裡程為510km,在同級別產品中可圈可點,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源自於其高效可靠的安川電機,以及強大的電控系統,不過其中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奇瑞新能源@LIFE平臺的「超輕量化全鋁合金架構」,給了螞蟻骨骼驚奇的「軀體」。將車輛整備質量控制在1760kg,而對比之下,續航500km左右的同級車型,大多重量在1800+kg。
至於實際駕駛中的續航表現擎哥一車三人加上滿載的行李,在高速+國道的工況下,又開空調又放音樂,一天下來行駛342公裡,消耗行車電腦上的續航裡程為307公裡,行駛和消耗比達到了111%左右,已經讓人相當滿意。更有「黃金右腳」的媒體同行,將行駛和消耗比達到了200%,不得不再次感慨,新能源車的續航裡程果然是「玄學」。不過不能否認的是,螞蟻整體的續航表現的確很優秀,長途旅行完全不必惶恐。
再說駕乘感受,螞蟻電機最大功率130kW(178Ps),峰值扭矩280N·m,聽上去似乎中規中矩,但螞蟻使用後置後驅的動力布局,能讓整車軸荷分配更加合理,帶來優秀的轉向操控性及爬坡性,而當前同級別大多數車型採用前置前驅布局,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螞蟻又贏在了起跑線上。
在實際駕乘過程中,明顯感受到螞蟻的動力輸出非常平順,且提速反應靈敏,卻規避了傳統新能源車加速時帶來的眩暈感。同時在SPORT模式之下電機反應非常靈敏,能給人帶來「秒天秒地秒空氣」良好心理暗示,同時動力調教也沒有突兀的行車拖拽感,當然ECO和ECO+駕駛模式下,拖拽感會很明顯,短暫適應之後甚至可以當做剎車來使用,帶來更多樣化的駕控樂趣。
當然比起這些,我個人更驚喜的是螞蟻整體呈現出的底盤行駛質感,這種質感來源於其輕量化底盤設計、後置後驅布置形式以及四輪獨立懸架。可以說,車輛在通過性、拐彎半徑、爬坡性以及穩定性等方面都達到了同級標杆水平,並且富有駕駛樂趣。
在經歷過一天的試駕後,我突然明白了螞蟻為什麼要被叫做螞蟻。
或許當你第一眼看上去你感受不到像其他新能源車型那樣,因為造型或者設計「出格」帶來的視覺衝擊力,顯得如螞蟻一般平凡。但在你細細品味之後才會發現,這是一款各方面都沒有短板,並且非常突出的車型,空間表現、配置表現、續航裡程、充電速度、駕乘質感……包括整車的工藝水平,在同價位車型中很難找到一個與之匹配的對手,這些才是「螞蟻」撼動大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