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馬修·赫特森(Matthew Hutson)
翻譯 | 宋婭
人人都有秘密。保守秘密有時會讓人精疲力竭,但箇中原因可能並不像大多數研究者長期認為的那樣。一項新的研究不僅重新定義了「秘密」這個概念,而且還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解釋了其與抑鬱、焦慮及負面健康狀態的關係。新研究將「秘密」定義為:想要隱藏某種信息的意圖,不管你最終有沒有將這種意圖付諸行動。這會使我們覺得自己不真誠,從而傷害到自己,即使獨處時也是如此。
近期,《人格與社會心理學》(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心理學家麥可·斯萊皮恩(Michael Slepian)及同事的研究成果。在6項不同的研究中,他們通過網絡調查了1200位美國網民,同時還有312位在紐約市中央公園野餐的市民。調查內容包括38種人們最常保密的行為或身份特質。其中5項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平均每人擁有13種秘密(其中5種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最常見的秘密包括出軌意向(在戀愛或婚姻關係中想要與其他人發生浪漫關係)、渴望戀愛(單身狀態時)以及與性有關的行為(包括消費色情製品、性幻想等)。他們在論文中將最常見的秘密用圖表的形式形象地表現出來,想要獲取更完整的數據,可以瀏覽網址www.keepingsecrets.org。
被調查者表示,與他人交談時,他們會主動隱瞞自己的秘密,但在一個人的時候,卻會更頻繁地回想這些秘密(頻率大概是隱瞞次數的兩倍)。而回想得越頻繁,他們越會說這種狀態有損於自己的健康。令人吃驚的是,主動隱瞞這一行為本身卻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這與研究者長期以來的想法是相悖的。另外4項在線上進行並以夫妻為受試者的同類研究,也報告了類似的結果。
斯萊皮恩建議,如果你有不得不隱瞞的秘密,那麼你應該練習正念(mindfulness)或通過匿名在網絡論壇中尋求幫助,來避免沉湎於此對身心造成的傷害。
轉載請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環球科學》9月刊即將上市,現已開啟預售!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精彩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