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50年前的這一天,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常德專區衛生防疫站誕生了。從一個編制規模很小且職能相對單一的防疫隊發展為功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社會高度認可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一個當年僅有一間辦公室、幾乎沒有專用設備,憑經驗防病的單位發展成為一個擁有高科技設備,集疾控、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疾控機構,常德疾控事業走過了許多不平凡的路。
回首50年的輝煌歷程,常德疾控人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改革創新的路,走出了一條不辱使命、甘於奉獻的路。
夯實基礎 固本強基鑄輝煌
常德市老一輩疾控人清楚地記得,常德專區防疫站設立之前,常德專區行政衛生科主管衛生防疫工作,當時的防疫工作還糅合了婦幼保健職能。1963年,「常德專區衛生防疫站」正式成立,不久,防疫機構被撤,與地區醫院合併。1972年,恢復成立常德地區衛生防疫站,流行病科、環境衛生科、學校衛生科、食品衛生科、慢性病防治科、檢驗科、計劃免疫科、宣傳科和門診部等科室相繼設立,並在機構內成立常德地區結核病防治所,在常德市高山街與市衛生局合署辦公,條件極其簡陋。1986年,常德地區衛生防疫站整體搬遷至朗州路現址,擁有了獨立院落,從此,常德市的衛生防疫、疾病防控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1993年,常德市防疫站升格為副處級機構管理的事業單位。2003年,職能調整並正式更名為「常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並加掛「常德市公共衛生檢測檢驗中心」的牌子。從此,常德疾控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人才隊伍建設、職能職責向著專業化、精細化、科技化、數位化快速邁進。
經過幾代疾控人的努力拼搏,我市的衛生防疫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室由建站時的4個壯大至17個,在職職工由2人增至109人。如今,疾控中心僅本科以上學歷者就達到77人,其中高、中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5人,建立了以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體,兼有中文、財務、計算機、法學等多學科專業人員的人才隊伍;辦公場所從老地區醫院(現市第一人民醫院)一間小小辦公室發展成今天擁有預防醫學綜合樓、檢測檢驗樓、體檢樓等建築設施,佔地面積擴展到11998.8平方米的湘西北綜合疾控中心;儀器設備從僅擁有聽診器、體溫計、烤箱、水浴箱、低倍顯微鏡等少數簡陋設備發展到今天擁有螢光定量PCR儀、流式細胞儀、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生物安全櫃、氣質聯用儀、全自動蛋白印跡儀等高精尖設備200多臺的現代化檢驗、檢測中心,設備資產增長至2123萬元,檢測參數達282項,檢驗能力顯著提高,獲取多項國家級及省級實驗室資質,建成了全省地市級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檢測檢驗中心和公共衛生人才培訓中心、從業人員健康體檢系統、疾病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基本衛生信息系統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和社區,建立了涵蓋常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處置系統、兒童免疫預防信息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疾控信息集成平臺已開始建設,更加快速、準確、高效地實施信息收集、傳遞、分析、預測和利用,數位化疾控中心呼之欲出。
永不言棄 風雨兼程護安康
50年來,常德疾控人不辱使命,始終站在防病除疫的風口浪尖,不怕犧牲、甘於奉獻,一次又一次地控制和消除重大傳染病疫情,一次又一次地快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用智慧和汗水、勇氣和擔當堅定地護衛著全市人民的身體健康。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那時,常德市各地的傳染病發病率達到了5200/10萬人的高峰,全市年發生傳染病26.5萬例,其中病死8萬多人,剛誕生不久的常德專區衛生防疫站面臨嚴峻的考驗。第一代疾控人戰鬥在疫情第一線,下鄉蹲點,走村串戶,睡千家床,吃千家飯,走村串戶送醫送藥,接種疫苗,守護萬家燈火,呵護人民健康。
「有女不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轉,留下一堆髒衣裳。」「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防疫站的。」這一首首順口溜盛傳一時,是對當時疾控人長期深入基層,舍小家、為大家,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任勞任怨,不求回報,辛勤工作的生動寫照。
50年來,經過幾代疾控人的努力,常德疾控中心在有效消除和控制脊灰、碘缺乏病、乙腦、流腦、鉤體、A肝、傷寒、麻疹、百日咳、白喉、瘧疾、血吸蟲等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重點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兒童免疫建卡及建證率達95%以上,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全程接種率達90%以上,完成全市15歲以下兒童B肝疫苗查漏補種52.4萬劑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48萬劑次,8月齡—14周歲兒童麻疹疫苗強化免疫90.4萬劑次,4歲以下兒童2輪脊灰疫苗強化免疫39.2萬劑次,免疫規劃疫苗針對性疾病均控制在部頒標準以下,常德市早在1997年就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疾病控制指標。
白喉病死率高,在法定傳染病中僅次於狂犬病,對兒童生命健康威脅極大。從1976年起,全市有計劃地接種「白、百、破」三聯疫苗以後,白喉發病率明顯下降,1981年起,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人以下,1987年後一直沒有病例報告。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曾在常德境內暴發流行,1973年發病率達到64.81/10萬人,病死53人,疫情涉及當時4個縣市1個農場的17個區、96個公社、495個大隊,5個街道辦事處,124個單位,對社會震動極大。廣大防疫工作者採取綜合防治措施,當年累計投放預防藥物8.4萬多人次,滅鼠2.67萬隻,之後又加強了對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種,使疫情得到快速控制並趨於消滅。
2003年,非典來襲,人們聞「非」色變。常德疾控人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疫情的挑戰。中心上下,齊心協力,堅持依法防控,科學應對,預防為主,有效處置,打贏了一場漂亮的非典阻擊戰,未讓瘟神踏進常德域內半步。常德疾控人又一次向全社會展示了能吃苦、能辦事的良好形象。
現在,全市310家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現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疫情直報三級網絡建設至村,實現對39種法定傳染病病例個案信息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時、在線監測,建成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疫情監測網絡,確保了疫情「一網掃天下」。全市慢病防治網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建立,慢病防控工作也逐漸從分散走向系統,基本建設成較為完善的、貫穿人的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防控體系。最近幾年內,中心相繼建成「全國首批國家流感網絡實驗室」、「全國城市飲用水監測網絡實驗室」、「全國食品風險監測網絡實驗室」、「湖南省級鼠疫監測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功打造了湘西北首屈一指的地市級技術服務平臺。
付出終有回報。經過幾代疾控人的努力,我市傳染病的總發病率已經下降至2012年的420.77/10萬人,一些免疫規劃針對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像天花、乙腦等肆虐一時的傳染病已經在常德絕跡。目前,我市已連續25年無白喉、脊髓灰質炎發生。
繼往開來 立足長效謀發展
今天,常德疾控中心已建成一整套能抵禦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平臺、體系和機制,擁有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隊伍,並在歷次實戰中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考驗。
隨著《傳染病防治法》、《愛滋病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頒布施行,常德疾控人創新思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深入推進愛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國家示範區建設,受到了國家、省疾控部門的首肯;持續保持免疫規劃工作全省領先,開創性開展免疫規劃管理工作。強化食品安全事件的預測預警能力,建立起以檢測技術平臺為依託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稱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完善的處置機制,堅持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狠抓風險評估及疫情研判體系建設,組建各類衛生應急隊伍,完善各種預案和方案,做好應急物資儲備,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各種應急培訓與演練,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加強,得到了實踐檢驗。
近年來,常德疾控中心堅持以規範制度建設為抓手,先後修訂完善了96項制度,並一以貫之,使中心的整體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連續5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直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先後獲得了「全省救災防病先進集體」、「全省抗擊非典先進集體」、「抗擊甲型H1N1流感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被湖南省預防醫學會三次評為「全省衛生監測工作先進單位」,被省衛生廳連續兩年評為「流感監測工作先進單位」、「十一五湖南省重點急性傳染病主動監測工作先進單位」。中心綜合管理及業務工作被市級以上有關部門單項獎勵更是多達103項次。
50年櫛風沐雨、50年風雨兼程,常德疾控終於破繭成蝶,「常懷仁德、防病除疫」的常德疾控精神,呵護著萬家燈火,為600萬常德人民支撐起了一片健康晴朗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