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自然界中不同種類的有毒生物常常用類似的警戒色來警告掠食者不要輕舉妄動。最近在熱帶蝴蝶的研究上,找到了新的證據來支持這個理論。
穆勒氏擬態理論 (Mullerian mimicry) 是天擇理論中的典型範例之一,其內容主要是說,在同一棲地裡,不同種的有毒生物,為了警告掠食者遠離他們,會傾向演化出相同或是類似的體色。如此一來,掠食者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教訓,遠離帶有類似體色斑紋的生物(全世界交通燈號的設計,似乎也遵循相同的法則)。但是說是這樣說,過去卻鮮少有真正的實驗數據,來支持上述理論。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Durrell Kapan在2001年一月十九日的自然期刊中指出,在厄瓜多熱帶雨林中的Heliconius屬蝴蝶,正是穆勒氏擬態理論的活教材。三種散居在不同地區的Heliconius屬蝴蝶,H. sapho 帶有白色色斑?H. eleuchia 帶有黃色色斑?而H. cydno則有黃白兩種不同體色。這三種蝴蝶在幼蟲期都會蠶食有毒植物的葉子,並將有毒物質保存在體內直到成蟲。Kapan將117隻H. cydno蝴蝶的翅膀加以編號,分別帶至H. sapho與H. eleuchia的原棲地野放,觀察當地的掠食者對這些外來的蝴蝶有什麼反應,並在兩周後計算野放的H. cydno的存活率。
在偽裝網的掩蔽下,Kapan發現在白斑的H. sapho棲地,掠食者對帶有白色色斑的H. cydno一樣敬而遠之?而帶黃斑的H. cydno在相似體色的H. eleuchia棲地裡也不會被當地的掠食者攻擊。但是與當地種類不同體色的H. cydno(例如在黃斑的H. eleuchia棲地的白斑H. cydno)便特別引起掠食者注目,其存活率較相同體色的同類下降了64%。
同樣研究Heliconius蝴蝶的演化生物學家James Mallet認為,擬態的理論雖然言之成理,但這篇研究報告以實驗數據來證實這個理論,可稱為一項重大的突破。
轉發到:搜狐微博開心網人人網豆瓣新浪微博溫網微博騰訊微博
關鍵詞:
編輯: 溫網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