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物]保護色與警戒色擬態的區別

2021-01-09 搜狐網

  教學實踐發現:學生解答下面的問題常會出錯。「選出下列不屬於擬態的項:A.枯葉蝶似枯葉。B.有的無毒蛇具有毒蛇的鮮豔體色。C.南美蠶蛾幼蟲的體態、色斑似眼鏡蛇。D.美洲棕王蝶幼蟲有毒,體節有棕色大斑紋。

」答案應選D,但有的學生卻不知B、C兩項為何不能選。而下面一題學生解答起來更是疑惑不定。「下列分別屬於保護色和警戒色的一組是:A.虎具有斑紋和黃蜂腹部的條紋。B.昆蟲的體色和北極熊的體色。C.枯葉蝶具有的特徵和黃刺蛾幼蟲的鮮豔色彩。D.腹蛇體表的斑紋和比目魚的體色。」答案應選A,而不少學生判斷出選A後卻感到疑惑不定,有的甚至改選C。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主要是學生沒有準確地把握保護色、警戒色、擬態這三個概念的含義,不能正確區分三種現象,特別是對擬態和保護色混淆不清。

  如何才能有效區別這三種現象呢?還得從概念的含義出發。

  保護色和擬態現象都表現為與環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識別,而警戒色則表現得與環境不同,容易被發現,且具警戒色的動物一般都具有潛在的傷害性,據此可把警戒色與其他兩者區分開。保護色表現為與環境色彩相似,這裡的「環境色彩」應是環境中主要的佔優勢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綠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擬態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這種生物或非生物的顏色等特徵並不一定在環境中佔優勢,並非主要色彩。而且擬態現象往往與生物所處的運動狀態有關,一般是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才相似,一旦運動起來則就不相似了;而保護色則與運動狀態基本無關,如枯葉蝶停息在樹枝上的模樣像枯葉,「停息」狀態才像枯葉,一旦飛舞起來就不像了而我們捕捉昆蟲也許都有這種體驗:有時看到昆蟲由這裡飛向另一個地方,但馬上在另一個地方搜尋,卻不能立即找到。

  基於以上分析,區別這三種現象就容易多了。如上面提到的「有的無毒蛇具有毒蛇的鮮豔體色」、「南美蠶蛾幼蟲的體態、色斑似眼鏡蛇」,這兩者都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相似,故應是擬態現象,而「虎具有的斑紋」是與環境色彩相似,應是保護色。再如下面幾種現象:「A.避役的體色能夠隨環境色彩的變化而改變並與環境的色彩保持一致。B.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南美鱸魚形如敗葉,浮在水面。C.黃蜂腹部具有黃黑相間的條紋。D.腹蛇體表的斑紋。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種魚,遇到敵害時,身體側立不動,似一株植物,從而逃避敵害。」這裡的黃蜂、腹蛇具潛在傷害性,且條紋、斑紋很醒目,故C、D是警戒色;避役始終與環境色彩一致,不易被發現,故A是保護色;南美鱸魚和海藻中的那種魚都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相似,而且只有在「側立不動」或「浮在水面」不動時才似植物、如敗葉,一旦遊動起來肯定就不像了,故B、E是擬態。

  

 

來源:生物學教學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的正確打開方式
    是擬態還是警戒色? 1.選出下列不屬於擬態的項(    )A.枯葉蝶似枯葉B.有的無毒蛇具有毒蛇的鮮豔體色C.南美蠶蛾幼蟲的體態、色斑似眼鏡蛇D.美洲棕王蝶幼蟲有毒,體節有棕色大斑紋2.下列分別屬於保護色和警戒色的一組是(    )A.虎具有斑紋和黃蜂腹部的條紋B.昆蟲的體色和北極熊的體色
  • 用眼神嚇人退敵的蝴蝶,小時擬態毒蛇,成蝶卻擬態毒蛇天敵貓頭鷹
    在大自然中,鷹類從空中飛撲而下的捕殺,是很多小型動物難於躲避的,所以鷹的眼睛是非常銳利具有殺氣的,而在蝴蝶種類中,就有一種貓頭鷹蝶,在翅膀上的圖案就像一對貓頭鷹的眼睛,非常有殺氣,通過擬態貓頭鷹的眼睛嚇退獵食者,這是貓頭鷹蝶一種防禦方式。
  • 偽裝的最高境界不是保護色,而是擬態,這種昆蟲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絕大多數自然生物缺乏人類的智慧和複雜的社會關係,它們要想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需要相應的能力。許多野生動物具有能夠發揮偽裝效果的「保護色」,使得天敵或者獵物很難在自然環境中發現自己。除了保護色之外,還存在一種更加高級的偽裝技能,那就是擬態。
  • 自然界生物警戒色警告有毒
    大洋網訊 自然界中不同種類的有毒生物常常用類似的警戒色來警告掠食者不要輕舉妄動。最近在熱帶蝴蝶的研究上,找到了新的證據來支持這個理論。 穆勒氏擬態理論 (Mullerian mimicry) 是天擇理論中的典型範例之一,其內容主要是說,在同一棲地裡,不同種的有毒生物,為了警告掠食者遠離他們,會傾向演化出相同或是類似的體色。如此一來,掠食者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教訓,遠離帶有類似體色斑紋的生物(全世界交通燈號的設計,似乎也遵循相同的法則)。但是說是這樣說,過去卻鮮少有真正的實驗數據,來支持上述理論。
  • 動物的「保護色」是為了更好的生存,那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兔子?
    在動物的「偽裝」手段中,比較高級的被稱為「擬態」,擬態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貝氏擬態和繆勒擬態。簡單地說,擬態就是一個物種模擬環境或者是其他動物所具有的形態,從而得到好處。不同的是貝氏擬態通常是無毒生物模仿成有毒生物,從而讓許多動物不敢捕獵自己,而繆勒擬態則是有毒生物模仿另一種有毒生物,從而讓被模仿的有毒生物以為對方是自己同類,從而獲利。
  • 動物神奇的保護色
    來源:網際網路           大自然一直都很神奇,有一些動物無論何時都「穿」著它們的奇裝異服,模仿周圍的環境,這種體色就叫保護色
  • 國內外學者帶你了解動植物的偽裝和「警戒色」
    3月25-26日,適應性生物色彩研討會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舉行。由生物學家來為你解答。請輸入圖片描述來自英國、新加坡、斯裡蘭卡以及我國的近60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植物和動物的各種偽裝 、警戒色和擬態等相關話題。
  • 鱗翅目的擬態極限是枯葉蝶?不,更厲害的能達到裸眼3D效果
    擬態(Mimicry)是生物學中的一門重要課題,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很多種,像我們平時經常能聽到的某種動物具有「保護色」或者「警戒色」,這些就屬於擬態現象。雖然楊枯葉蛾跟枯葉蛺蝶都是擬態黃灰色樹葉的,但二者的擬態表現還是有所不同。枯葉蛺蝶所擬態的葉片,是把葉子橫著「背」在後背上的,主葉脈根部在鱗翅底端,葉尖在鱗翅前段;而楊枯葉蛾所擬態的葉片,是以頭部為葉根,鱗翅後端為葉尖的,它們落下時還會把觸角貼在頭部後方,與主葉脈重合,相當高明。
  • 生態篇——生物對環境非生物因子耐受限度及其調整方式
    在上篇中已經了解到生態因子通常分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兩大類。其中生物因子主要為有機體(同種和異種),非生物因子主要為溫度、光、溼度、pH、氧氣等。那生物對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如何?生物通過哪些方式調整生態因子耐受限度?
  • 《掠食》擬態生物成就怎麼達成 擬態生物成就達成攻略
    導 讀 《掠食》中【擬態生物】這個成就讓不少玩家摸不著頭腦,成就需要玩家變成一隻擬態,那麼要怎麼才算變成擬態生物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dreamlike-sky
  • 貝母演化出偽裝色能否躲過人類濫採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規則,梭砂貝母也不例外。梭砂貝母是生長在我國西南高山流石灘上的一種貝母屬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梭砂貝母演化出保護色既可能是生態的原因(如食草動物對梭砂貝母的採食),也可能是環境的原因(如環境汙染),還有可能是人為的原因(如人類的採摘)。
  • 致命的60種生物第二十五種:鐮刀死神--螳螂
    今天我來為你們介紹致命生物第二十五種:裝著鐮刀的死神--螳螂。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身體為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標誌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鉤子,用來鉤住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