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有著一批有毒的生物,在人們的心中,它們往往是危險與可怕的代名詞,很多人談「毒「色變。在西方的神話中也有毒龍的存在,它們噴吐毒液,荼毒眾生。
然而研究一下真實存在的有毒生物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毒的幾乎都是小個體的生物,而體型巨大的生物,則往往無毒。
是什麼讓大體型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放棄了「用毒」呢?
那麼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毒對於生物來說到底有什麼用呢?有的生物用毒捕食,有的生物用毒防禦,可以說在攻防兩端毒都有巨大的作用,甚至毒已經成為一些生物的標誌與符號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大型生物放棄了毒液呢。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結果不以為然,能毒殺人甚至毒殺大象的生物都存在,為何還要說毒液的效果並不好呢?
舉個例子,很多能毒殺人的生物,他們的毒液要想殺死人往往需要數個小時,就算是快的,也可能會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獅子要想殺死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幾十秒。當然有人說大型生物也可以毒性更高,毒液量更多,這裡我們後邊在分析。
目前陸地上最大的有毒生物是科莫多巨蜥(以往認為科莫多巨蜥是靠口腔裡邊的細菌殺死獵物,而現在最新研究發現,科莫多巨蜥是一種有毒的生物),被它咬上一口到牛死亡,需要經歷長達數天的時間,這樣的狩獵方式,有太大的不確定性,要是用來防禦危險就更大了,幾天時間足夠強大的對手將它虐殺十次八次了。
所以毒液對於大象生物來說,效果其實並不好。
既然毒液的效果不好,那麼為什麼不產生出毒性更為強烈或者更大量的毒液,以用來對付更為強大的對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毒液是一種極為昂貴的資源。
對於有毒的生物而言,非到不得已是不願意浪費這個毒液的。所以一般有毒的生物都有鮮明的顏色,來警告對手,我很危險,不要來碰我,這就是所謂的「警戒色」,而這之中的代表物種就是「響尾蛇」。以聲音警告對手,來避免使用毒液。
毒液是生物體內的一種有機酶,產生這種酶,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而且生物也不能無限制的產生毒液,養蛇場的人都知道,毒蛇每次採毒之後,都必須經過一段周期,才能再次採毒。
使用毒液對於有毒生物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與浪費。產生過多或者過於強烈的毒液,本身的消耗實際是不小的。
而且因為毒液產生是需要時間的,也就是說有一段不短的CD周期,毒雖然是殺手鐧,但在這個CD周期之內,沒有毒液的生物實際上是十分危險的。特別是對於大型生物來說,他們體型大,不利於躲藏,所以為了自身安全,那麼必須在毒液之外還擁有其他的防護與攻擊手段。
那麼它們就需要更強的爪牙與更厚的鱗片,而如果真的爪牙與鱗片足夠強大得保護自己,那麼毒液其實也就不是必須的了。
所以對於大型動物來說,最終促使它們放棄毒液的是,毒液價值昂貴,但效果不好,性價比不高,而且還有CD時間長這個弱點,這才使得大型動物最終放棄了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