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虛擬的生物,異形,這個來自外太空的惡魔,已經在電影界存活了近40年,隨著《異形:契約》的公映,異形的誕生緣由也被揭開。
其實不管它們來自何方,這種本不應該出現的生物,如今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噩夢。《異形》系列電影,早已成為太空恐怖電影的標杆,因為「在太空,沒人能聽見你的尖叫」。
為什麼異形如此大名鼎鼎以至於多數人都對其談之色變呢?不僅僅是因為《異形》開創了太空科幻恐怖電影的先河,也由於在當年那個人類對外太空生命探索欲望很強的年代,《異形》系列電影,創造了一種史上最完美的生物。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事實有真相,下面我們馬上開車!
一、科技還是進化——我們需要怎樣的外星人?電影《異形》誕生於1979年,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充滿了魔力與叛逆的時代。雅痞文化盛行,種族主義淡化,新自由主義的風靡正在改變著一個時代的人們。
另一方面,二戰結束之後到1960年代的「科技恐懼」陰霾似乎也煙消雲散,越戰的結束,冷戰的陰霾,美蘇太空競賽,人類早已登上了月球,行走於外太空。人們早已接受了科技對生活帶來的革新,在加上西方第一次能源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們將目光放在了外太空上,簡言之就是「探索無極限」。
1、異形誕生的大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外星人,這種來源於人類想像力的地外生命,代表著我們對浩瀚宇宙探索途中的可能性暢想。比如《星際迷航》系列「全宇宙心連心」的跨種族大團結,或者《第三類接觸》中可以與人類建立心靈溝通的矮小外星人,甚至如1982年《ET外星人》那樣擁有童趣般的魅力,也是同時代的產物,代表我們對可能性的地外文明那麼一絲美好希冀。
但是,「科技恐懼」雖然淡化,卻沒有消失,尤其是對於未來和外太空的探索,一部分人仍然保持著警惕,就像劉慈欣《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那樣,大致可形容為:「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當不明白對方的善惡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朝那裡開一槍。」
所以,多數外星人電影並不是這樣子,因為在「科技恐懼」的層面中,大部分同類作品都在描述一個「壞未來」,這類外星人電影,一方面代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悲觀或警示情緒,另一方面更是為了突出大銀幕的奇觀和獵奇效果。
外星人入侵地球嘛,讓人類跟「老外」打起來,總比跟他們在一起「過日子」,更能突出商業娛樂化的特色,當然也更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異形》誕生了。
2、「進化至上」論其實在所有外星人電影中,無論外星人是正派還是反派,也是存在著兩個極端:
要麼如《獨立日》《降臨》那樣高端到科技突破天際,代表著智慧至上;
要麼如《異形》《突變第三型》這樣奇異到匪夷所思,代表著進化至上;
異形就屬於後一類,我們可以稱之為「外星怪物」,因為在它們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人」的影子。
電影中的各種外星人,其實都是基於人類的想像,但創作者們很少天馬行空,反而對此「小心翼翼」起來,也就是說,創作者的「腦洞」是基於現實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而造就了兩種極端的外星生物形象。
就拿異形為例,在異形身上,看不到科技甚至智慧的影子,反而是作為一種生命,對生存環境和種族繁衍高度的適應能力,一不留神站在了全宇宙食物鏈的頂端。
而諸如《世界之戰》《火星人入侵地球》中的外星人,科技、智慧強大到超越未來,甚至還具備心靈感應、意念等功能,地球的科技跟人家一比,就跟石器時代的一樣,隨便侵略你跟玩一樣。
但它們有個最大的弱點,身體太弱了,跟地球人赤手空拳PK不是對手,甚至連地球上細菌都能殺了它們,沒有科技和智慧的武裝,這幫外星人就是廢物拖油瓶。
用句俗話來說,你有科學,我有神功,你有強大的科技和智慧來武裝自己羸弱的身體,那麼如異形這樣的外星怪物,就用逆天的身體機能和繁衍能力作為應對,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進化平衡」,代表著著《進化論》的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
異形,就是「進化至上」的王者沒有之一。
PS,諸如鐵血戰士這樣擁有高度科技文明,且身材壯碩,還要平時搞個「成人禮」保持身體強大機能的物種,實則不多。
二、進化論王者——異形逆天的生物屬性《異形》並不是最早的外星怪物電影,卻是最知名的。
PS,以下所有資料,來源於《異形》電影和遊戲,以及《異形2:殖民地陸戰隊技術手冊》(Aliens-Colonial Marines Technical Manual)和《Alien: The Weyland-Yutani Report》等官方設定集。
1、強大的生物學特性要說異形這種生物有多麼變態,從其身體結構上就能看出。
我們人類是構造是「肉包骨頭」,異形正好相反,異形的骨骼直接包裹著身軀,體內流淌的高濃度酸性血液,這種血液的成分主要為高氯酸和硝酸,意味著異形的血液可以跟包括鋼鐵、玻璃在內的任何物品發生反應,飛濺到人身上的效果可想而知,真應了那句老話「一口唾沫一個釘」。
能夠阻隔異形血液的就是它們身體外側的外骨骼,主要成分是樹脂。也就是說,異形幾乎塑料體質。
但不要以為異形的身體很脆弱,在異形的外骨骼成分中,還包括殼多糖(蝦蟹外殼的主要成分)以及極化矽,以上幾種物質構成了異形的外骨骼,並且具有高硬度、高耐熱性的特點。
內部有強酸、外表有裝甲,讓異形就像一個「活動的酸性反應爐」,這種構造不會讓它們與外界進行熱量和能量交換(異形冒著熱氣的口器和四處流淌的「口水」就是證明),從而令異形擁有極高的能量轉化率,帶來強大的身體機能。
2、社會性異形種族屬於蜂巢社會,每個族群的最高統帥叫做異形女王。如果對這種生物的社會性不太了解,請參考地球上的螞蟻和蜜蜂,創作者們、尤其是《異形2》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設定異形社會的時候,確實參考蜜蜂的社會性。
異形女王統治者自己的族群,種族內部武士、雄蜂、信使等分工明確。比如《異形1》中出現的負責偵查、建造巢穴的雄蜂異形,《異形2》中如潮水一般保衛巢穴、負責開拓領地的武士異形,還有《異形3》中速度飛快、單打獨鬥的獨行俠信使異形,甚至在PS3遊戲《異形:殖民地陸戰隊》中,還出現過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形種類。
簡言之,每一種異形分工明確,而且蜂巢社會決定了這種生物森嚴的社會等級,在PS2遊戲《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的異形故事線索中,能夠明確得知異形可以接收到女王的心靈感應,說明異形也有著相應的「通感」,也就是「蟲巢意識」。它們智商不高,但卻無上的忠誠。
3、寄生宿主最可怕的是異形的繁殖方式,簡直逆天的存在。
異形是一種半胎生半卵生的生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異形》系列中我們都知道異形卵的存在,但這枚「卵」卻是活的!
異形卵平時處於休眠,體外有一層生物電探測系統,一旦發現某個不知死活的倒黴蛋靠近,就立刻張開花瓣一樣的口器,釋放出體內的抱臉蟲。
也是就是說,異形生命的初始階段是「異形卵」這樣的卵狀生物,「大蟲子裡包含著小蟲子」是異形別具一格的生命方式。
一旦抱臉蟲寄生宿主,異形卵也就失去了生物性,當抱臉蟲寄生到某位高手的面部時,就會通過自己的口器向對方體內植入真正異形幼蟲。隨著異形幼蟲在宿主體內攝取了足夠的營養,它們如飛機整流罩一般的頭顱,會頂破宿主的胸腔,完成血腥的誕生禮。
而且根據電影顯示,異形從幼蟲成長為成年,只需短短幾個小時候就夠了,這證明了異形擁有高速的生長發育機能。
這種寄生方式,決定了異形會隨著宿主的腳步傳遍宇宙各地,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異形,你怕不怕!
4、DNA優化選擇你以為單有寄生就足夠了嗎?遠非如此,異形的寄生繁殖,在宿主體內除了攝取營養之外,還「偷取」了宿主的DNA。
《異形》系列電影表示,異形之所以形態各異,是由於它們會繼承原宿主的優良基因,被稱為「DNA優化選擇」。
比如《異形1》中,異形破胸之後,短時間內就成長為一直可以直立行走的大怪物,因為這隻異形攝取了人類的基因。
還有如《異形3》中寄生在狗身上的信使異形(《異形3》導演剪輯版中,這個設定被改成了牛),有著超凡的感官和敏捷屬性,還會像狗一樣被發光移動的東西所吸引。
《異形大戰鐵血戰士2》中的鐵血異形,繼承鐵血戰士強壯的身體和面部特徵,變成了異形狂戰士。
這種「DNA優化選擇」代表異形超凡的適應性,可以根據宿主隨時調節身體機能和生物特性以便適應新的環境,讓它們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生存,使得這種生物具有偉大的適應環境能力。
毫不誇張地說,假如異形選擇《龍珠》裡的賽亞人作為宿主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見到「超級賽亞異形」。
這樣的生命形式,決定了異形在宇宙生命中的至尊地位,偉大的繁殖能力,昆蟲般的社會性,適應性強、而且還能不斷優化選擇基因完成自身種族進化,幾乎是完美生物的體現。
假如達爾文看到異形的話,一定會驚訝的從棺材裡蹦出來,但他又不得不會嘆服,因為從進化論的角度,異形這樣的生命形式是符合進化論的,只是太逆天而已。
如果說要找點缺點的話,只能從單體智商上做文章了。身體機能的至高,代價就是智商上的缺失,因此,在人類與異形戰鬥過程中,有的時候真的會「險勝」。
三、40年後容光煥發——異形生存手冊《異形》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六部,期間歷時近40年,作為最偉大的外星怪物,比起《養鬼食人》《13號星期五》這樣動輒10多部的系列電影,同為恐怖片,似乎《異形》系列故事有些少。但異形要比它們出名多了,這是為何呢?
1、「異形」規則《異形》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創造了一種至高無上的生物,更是開創了科幻恐怖電影的風潮,並制定了一套生存手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外星怪物都來自在遠離人類文明的荒蠻宇宙,最近的也是火星。
外星怪物身上保留著生物體最基本的進化特徵,它們不會遵循各種規則,唯一的行動指南就是獵殺和繁衍後代。
偌大的宇宙飛船,狹小的走廊,把燈一關就是人類一座座墳墓,《異形》的幽閉恐懼氛圍,令同類作品通常將場景也圈定在某個固定區域,無論是在太空船中還是地球上,人類無法離開這片區域,外星怪物很少有跟人類大開大合的正面衝突,通常是跟人類玩躲貓貓,而且多數場景發生在「黑夜」。
外星怪物特別喜歡追美女,當然了,這一條規則不是異形的首創,最早來源於《金剛》,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女性刻畫,特意突出敵我力量的懸殊。
2、異形剝削指南《異形》電影的成功,讓科幻恐怖電影一時間風起雲湧,後世很多作品都打算創造屬於自己「異形」,在1980年代中後期,是外星怪物類電影最為火爆的時刻。
更重要的是,異形的出現,讓昔日科幻恐怖電影從B級片亞文化領域殺入主流文化。
同期作品,包括恐怖大師約翰·卡朋特的《突變第三形》,詹姆斯·卡梅隆自我開闢的《異形2》,英國恐怖片《第三類外星人》,乃至80後小夥伴相對熟悉的《烈血海底城》《驚爆無底洞》等各類形形色色的科幻恐怖電影,都將自己電影中的「異形」作為賣點,所謂跟風就是這樣來的,無疑是對《異形》所創立的科幻恐怖電影模式的效仿,用專業的詞語形容叫做「剝削」。
比如著名的B級片《殺出銀河系》,片中將《異形》工程師的遺蹟換成了金字塔,將異形換成了觸手狀生物(還能強姦美女,比日系觸手類動作片至少要早10年)。
該片雖然新意欠奉,但憑藉著重口味獵奇特色和如克蘇魯一般外星怪物,還是贏得了不少B級片粉絲的喜愛,這部電影也成為那個時代「異形剝削」電影的縮影。
但也有不信邪的,外星怪物又不是只有異形,可以完全開拓與後者截然相反的外星生命,於是就有了上述那些五花八門的外星怪物,這些作品絞盡腦汁創造出來的生命(有的甚至連「生命」都不算)都算在了外星人的頭上,最典型的要數著名B級片公司滿月(Full Moon),旗下的科幻恐怖片簡直匪夷所思,就連充氣娃娃在他們手中也能變成外星怪物(《娃娃終結者》)。
3、科幻恐怖電影日落西山儘管隨著《異形》系列的大賣,科幻恐怖電影和外星怪物一時間身家倍增,不過凡事都有個限度,科幻恐怖電影也是一樣。
進入1990年代乃至新世紀,外星怪物類作品風潮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獨立日》《星河戰隊》為代表的外星主流科幻電影,科幻恐怖電影回歸B級片。
就連《異形》後兩部作品,票房也不盡人意,《異形4》的票房在當時僅有4000萬,幾乎關上了異形系列的大門。
在「後異形」時代,諸如《病毒》《黑洞表面》這樣打算讓外星怪物另闢蹊徑的作品終究未能成氣候,倒是《迷失太空》中自帶「電焊口器」的外星蜘蛛,還有範·迪塞爾《星際傳奇》裡的盲眼怪物,仍然具備了異形的影子。
4、流行文化由此可見,《異形》之所以著名,就是因為電影太成功了,開創了科幻恐怖電影的時代,但自身作品不多,就是因為樹大招風,靠「異形」吃飯的同行太多,如上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導致這套本身有限的「異形規則」,早已被挖掘殆盡。
如今的《普羅米修斯》乃至《異形:契約》,並不是靠著新鮮度吃飯,而是依靠著知名度和情懷,並且挖掘了異形的誕生始末。
但異形作為影史最著名的外星怪物,早已進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在美國電影協會(AFI)評選的影史50大惡棍之中,真人角色比例很少,而恐怖片、神話片裡的大壞蛋形象佔據了相當多的比重,其中異形名列前茅。
異形作為虛構的怪物形象,基本等同於我們口中常說的「壞蛋」,而且壞得很純粹很單純、沒有理由的壞,從另一方面說,他們壞得太有趣了,所以才成功有了光彩,也因此進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比如我們熟悉的漫畫《龍珠》,電玩遊戲《魂鬥羅》,裡面都有異形的影子。
而作為異形最大的對手,鐵血戰士,二位從電玩遊戲一直鬥到了漫畫書,登上了大銀幕。
儘管很多異形粉絲不承認兩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屬於異形世界觀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異形大戰鐵血戰士1》,是所有關於異形作品中,唯一一部PG-13級的作品,在以惡趣味和血腥著稱的異形世界中,簡直是一股清流。
但隨著這些大眾化作品的賣座和流行,讓異形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和文化現象。隨著歲月流逝,它還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