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建,男,1972年7月出生,共產黨員,1987年10月入伍,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1年3月退役,現任河南聯合化工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轉業到地方後,始終不忘軍人本色,為解決戰友就業難題自主創業,於2004年9月創辦河南聯合化工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搭建就業平臺,累計接收退役軍人及家屬800多人次,該公司被評為河南省首批「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實習實訓基地」。他本人獲得河南省第七屆優秀復轉軍人年度人物、鄭州優秀企業家等稱號。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郭曉建始終牢記責任擔當和使命情懷。工作中,他慷慨解囊,幫助40餘位戰友成功創業;生活中,他俠骨柔腸,用崗位和資金兩種方式資助貧困大學生;面對病危急需輸血的員工,他第一個獻血,並號召血型符合的40多名同事組成獻血隊,連續26天輪流獻血,盡顯責任與大愛。
聶紅霞,女,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現為鄭州市公安局金水路分局女警社區中隊長,二級警督警銜。在部隊先後獲得優秀話務員2次、優秀學員3次、個人三等功1次。2000年,她從部隊轉業,十九年如一日紮根社區,其間榮獲「上合」安保先進個人並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中隊榮獲市「巾幗先進集體」「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在社區工作中,聶紅霞帶領中隊民警在守護轄區安寧的同時,不斷拓展服務理念,推出「十戶聯動」「校園巡邏隊」「社區託老站」「祥雲一鍵通」等工作方法。
在大家遇到困難時,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作為老大姐的聶紅霞都儘量幫助。聶紅霞說:「作為中隊長和老大姐,不但要帶領大家幹好工作,還要讓大家的思想統一起來,放下所有顧慮,共同把工作幹好幹紮實。」她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充分展示了女警「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採。
蔡旭芝,女,回族,1969年10月出生在曾被焦裕祿樹為「四面紅旗」之一的蘭考縣趙垛樓大隊,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12月復員。返鄉後蔡旭芝被安置到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清平街道辦事處工作,其間歷任計生辦主任、辦事處武裝部部長、辦事處主任等職務。現任清平街道黨工委書記。
蔡旭芝上任第一年單位就甩掉了計生工作三類辦事處的落後帽子,連續三年被市、區評為計生工作一類辦事處,並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蔡旭芝被任命為清平街道辦事處武裝部部長。在新的崗位上,蔡旭芝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育兵之道」,總結出點評激勵法、環境薰陶法、以兵帶兵法、軍地共育法等基層武裝工作法,形成散兵統管、形散神聚工作局面。她本人連續12年被評為「優秀基層武裝工作者」,受省、市以上表彰18次。2013年,她被評為「河南省第三屆優秀復轉軍人十大新聞人物」。
於來政,男,1978年入伍,1982年退伍,198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返鄉後,他成為一名村官,任職30年來,他努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心繫群眾小康夢,熱心為民謀福祉。
嶽寨村曾經是有名的窮村、亂村。1998年,於來政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改變落後的貧窮面貌,開始帶領群眾種植果樹。他外出參觀考察,並請來了專家指導,大膽引進「美八」「藤牧」等新品種,現在已發展到2400多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92%,人均1.5畝,畝產效益達到一萬元。果樹種植成為了嶽寨村的支柱產業和主要收入來源。2006年,於來政為改善嶽寨人的生活環境,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帶領群眾修建了環村公路、新文化廣場。
他本人也先後獲「河南最美村官」「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第七屆優秀復轉軍人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張琪,男,1981年2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200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服役期間,歷任戰士、排長、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政治處幹事等職務,先後3次榮立個人三等功。2016年12月,張琪轉業到開封市司法局工作,成為一名司法行政幹警。2019年5月21日上午,張琪外出執行任務,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傷勢嚴重。29日凌晨,張琪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8歲。在確認達到不可逆腦死亡狀態後,張琪的母親、妻子在承受巨大悲痛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向紅十字會捐獻他的全部器官。經過相關醫療工作者評估,他的兩個腎臟被移植到了兩名腎病患者體內,他用這種大愛的方式使生命得到永恆。張琪和妻子都是80後,捐獻器官是夫妻倆人早期的約定。
張琪及其家人的愛心善舉引發《河南日報》《河南法制報》等媒體的深入報導,網友們在感動之餘紛紛熱評點讚。
李應賢,男,1957年4月出生,洛寧縣馬店鄉關廟村農民,中共黨員,1976年12月入伍,1982年12月退伍,其間他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場上被提拔為班長,加入中國共產黨,榮立集體三等功和個人三等功各1次。李應賢退伍後,他拜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李秀根等教授為導師,自籌資金、自選課題,歷經15年艱難研究,於1998年11月從豫西深山野生沙梨中選育出果樹新品種金珠果,並通過了河南省科委的成果鑑定。1999年9月,該成果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科技發明金牌獎。
由於李應賢的突出表現,1999年4月,他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2011年6月,他被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2月,他被評為「洛陽市十佳人物」;2016年5月,他被評為「河南省農村科普宣傳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3月,他被評為「全國鄉村優秀致富帶頭人」。
楊延卿,男,1969年12月出生,1986年12月入伍,1988年8月入黨,2005年11月退役,現為洛陽市心理諮詢師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楊延卿從部隊退役後,積極發揚軍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先後參加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樹、雲南魯甸等災區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充分體現了一名退役軍人和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
楊延卿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心理工作者、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優秀復轉軍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洛陽市十大愛心人物等榮譽,並被選為洛陽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河南省第十三屆政協委員。
楊延卿勇於在創業路上把部隊的優良傳統和光榮作風繼續發揚光大,踐行了一名退役軍人的使命擔當,永遠做黨和人民永不褪色的光榮士兵。
張平洋,男,現年69歲,漢族,大專學歷,中共黨員,農藝師,魯山縣辛集鄉張莊村人,現任平頂山市辛集鄉葡萄產業黨總支書記、平頂山市科技特派員。
張平洋於1969年3月入伍,在解放軍4894部隊服役,其間任副班長、班長、連隊團支部副書記,並多次受到團營連嘉獎,1975年4月退役。1983年,他到村委會工作,1993年至2011年擔任辛集鄉張莊村黨支部書記。他曾獲得河南省優秀黨員、河南省農民致富能手、河南省科普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張平洋退役回村後,看到當時農村條件差,開始琢磨農民如何增收,試著種植蘋果、冬桃、石榴等果樹,經過多年反覆研究,張平洋總結出了一套適應本地的葡萄標準化種植、數位化管理、優質高效栽培實用技術,葡萄種植畝產值由2000元提高到15000多元。2018年,張平洋被評為「平頂山市第一屆鄉土人才」。
史培西,男,河南省內黃縣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63年3月出生,1980年10月入伍,在部隊服役期間曾被評為優秀政工幹部、優秀政治指導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多次受到嘉獎。2001年,他選擇自主擇業轉業到安陽。史培西受聘於某敬老院時發揮自己退役軍人優勢,制定並規範敬老院管理制度,向上級申請成立了安陽市第一個敬老院黨支部。2009年7月,史培西自籌資金40餘萬元建設佔地2000餘平方米規範敬老院。管理、生活、服務都得到老人、家屬、社會及政府的認可,老人在這裡享受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2012年,他獲得河南省「第二屆優秀復轉軍人年度十大新聞人提名獎」,2014年又獲得安陽市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被北關區樹立為「十大道德模範」,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被紅旗路辦事處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陳金蓮,女,漢族,1934年10月出生,湖南株洲人,中共黨員。陳金蓮1951年3月參軍,為第十預備醫院見習護士,在部隊一直從事醫務工作,1979年3月退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陳金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白衣天使,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留在了部隊。一次,她到大河澗鄉採藥,下山時偏頭痛突然發作,虛汗直流、頭痛劇烈,陳金蓮就坐在山上吃了些止痛藥,待好些後,仍堅持採藥行醫。許多群眾慕名到家中請陳金蓮針灸、埋線,免費診治病人兩萬多人次。
陳金蓮曾被民政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全國先進軍隊退休幹部」稱號,並多次評為鶴壁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亓國傑,男,中共黨員,1979年入伍並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83年復員到地方工作,現任鶴壁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渤海路辦事處工委書記。
代友行孝,一諾永遠。部隊回國後,他得知了戰友陳宏貴犧牲的消息,就暗下決心要替戰友行孝。1983年復員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替戰友行孝」的誓言兌現。此後的30多年裡,每年春節,他都要到烈士的家裡陪老人一起過年,每周的雙休日,他都要到烈士家中噓寒問暖。他給老人餵水餵藥、端屎接尿,像親兒子一樣陪護在老人的床前。30多年的承諾不變,使他與陳家形成了一種至情至愛的依戀。30多年來,亓國傑先後獲「鶴壁好人」「河南省愛國擁軍先進個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優秀復轉軍人十大年度人物」「中國好人」等榮譽。而他卻說:「我曾經是一個兵,就是永遠的兵!」
溫飛,男,河南省封丘縣人,1975年10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2001年3月轉業,現任封丘縣外國語學校校長。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矢志投身教育扶貧、大力推行素質辦學,個人被表彰為河南省教育先進個人、河南最美鄉村教師,2012年獲感動中原十大人物提名獎,2018年被評為「河南省十大優秀復轉軍人」,2019年5月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溫飛轉業返鄉後,看到地處黃河灘區的家鄉留守兒童多、教育理念落後、適齡兒童失學輟學的嚴峻現實。2008年,他主動辭去交通局的工作,創辦起封丘縣第一所外國語學校。11年來,他主動接收3200餘名留守兒童,先後對1500多名貧困留守兒童及孤兒減免學費160多萬元。學校先後建起標準化操場、實驗室、課外活動基地,堅持推行英語、體育、藝術特色教育。他說:「無論前面有多大的困難,我都要努力把家鄉的教育事業越辦越好。
薛德龍,男,漢族,195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中原內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1969年3月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5259部隊服役,1973年1月退伍。從業46年,薛德龍攻堅克難,帶領企業不斷挑戰行業新高度。他主導實施了中原內配「專業化、國際化」戰略,完成氣缸套行業綜合實力由國內龍頭向世界第一的精彩跨越,打造出了世界級品牌「中原內配」。擁有全球最大主機市場,實現與通用、戴姆勒等世界500強企業戰略合作,獲得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國家綠色工廠、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等殊榮。1970年12月,他被5259部隊評為「五好戰士」;2008年12月,他被河南省發改委評為「河南省改革開放30年民營經濟領袖人物」;2019年1月,他被新華網評為「創建綠色發展先鋒人物」等。
郭志社,男,64歲,中共黨員。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1981年5月退役,1995年10月從中原油田病退,居住在濮陽市華龍區建設路盟城社區。1997年7月,郭志社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隨時為群眾提供服務,曾有3名溫州人來濮陽要帳搭乘了郭志社的車,下車時卻不慎將裝有4萬元的包遺忘在車後備箱裡,郭志社發現後驅車追趕到高速路上將4萬元送還失主。22年來,郭志社區累計免費運送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群眾以及高考考生近14000人次,設法送還乘客落下的身份證30多張、50多部手機、23萬元現金等,還苦心解勸把17名想要輕生的女青年從生命的懸崖邊拽回來。他先後榮獲「河南省文明駕駛員」「學雷鋒標兵」「第二屆濮陽市道德模範提名獎」「感動濮陽十大年度人物」「最美司機」等稱號。郭志社是我們身邊的學習榜樣。
劉慶言,男,原瀋陽軍區第16軍46師139團副參謀長,在部隊服役期間,歷任排長、連長、作訓股長、營長、副參謀長,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瀋陽軍區評為「優秀指揮員」。由於部隊精簡整編,2006年3月,劉慶言選擇了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濮陽,現任濮陽縣戶部寨鎮許窯村黨支部書記。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他帶領村民先後打井20口、修路6條2500米、協調資金120萬元建設標準化小學校一座,並安裝了自來水和天然氣,協調資金80多萬元建設了村室、村衛生室、文化體育廣場,村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村養豬500餘頭、雞鴨18000餘只,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從3000元增加到11000多元,許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新變化。
劉慶言先後被評為「河南省模範軍隊轉業幹部」「河南省勞動模範」「濮陽市李連成式的黨支部書記」「濮陽市三有三帶優秀黨支部書記」「濮陽市優秀人大代表」「感動濮陽十大人物」等。
楊少民,男,51歲,中共黨員,現任濮陽市城市管理局「老李服務熱線」管理中心主任。1986年至2005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65426部隊服役,少校軍銜。1987年大興安嶺撲火、1997年聯合軍事演習、1998年抗洪搶險,他帶領戰士們衝鋒在前、屢建軍功。他先後4次榮立個人三等功,被評為「優秀黨員」「優秀連長」「優秀基層帶兵人」。他所帶的連隊連續4年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連」「軍事訓練先進連」。2005年,楊少民轉業到濮陽市公用事業局工作,從科員到科長,再到2012年接任「老李服務熱線」負責人,他始終不忘軍人本色。「老李服務熱線」已在全市315個社區和252個繁華路段開展便民服務活動,為20戶空巢老人、殘疾人提供「一對一」幫扶,實現了由被動向主動、由專業化向親情化服務的轉變。
「老李服務熱線」獲得了全國學雷鋒示範點、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住建系統先進集體、中國好人榜、誠實守信好人等,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
陳鑫壘,男,1993年2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2年12月退伍,2013年創建河南拓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陳鑫壘退伍後自籌資金成立了河南拓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不到一年時間,組建起一支退役軍人佔比達95%的全能型團隊,在自我創業的同時,帶動了其他退役軍人的就業。截至目前,拓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為政府、銀行、教育業、醫療、保險等行業的1000餘家企事業單位進行過培訓,培訓人數累計超過10萬人次。
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積累,公司還擁有50多處合作拓展基地,在全省各地多次成功組織拓展訓練、企業團建、體驗式培訓、研學等活動,得到客戶一致好評,被客戶譽為:「一站式戶外活動策劃專家與團隊建設專家」。2019年4月29日,中共許昌市委宣傳部、共青團許昌市委授予陳鑫壘「許昌市出彩許昌青年」稱號。
劉國賢,男,漢族,1965年3月出生,1982年10月30日入伍,在原瀋陽軍區某部隊服役,任衛生員,1983年在部隊訓練中負傷致殘,被評定為五級革命傷殘軍人,198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12月退伍返鄉到禹州市衛生局藥檢所工作,在食藥監局稽查大隊基層崗位工作27年,身殘志堅、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足跡踏遍禹州市大小1000多個鄉村,打擊違法,維護百姓用藥和食品安全。2017年,劉國賢帶領兵之夢戰友藝術團獲得河南省軍區「第七屆優秀復轉軍人團體特別獎」;2018年5月,劉國賢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6月,中共禹州市兵之夢戰友藝術團支部委員會榮獲「禹州市雙強社會組織黨組織」稱號;2019年4月,劉國賢被評為「許昌市勞動模範」;2019年7月,中共禹州市兵之夢戰友藝術團支部委員會榮獲「許昌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張德山,男,51歲,黨員,舞陽縣文峰鄉李斌莊黨支部副書記,1986年11月入伍,1991年12月退伍。
退伍後他放棄了高薪就業機會,開始了發展香菇種植的創業路。他先後自費到香菇之鄉福建省三明市和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專門學習香菇種植知識,逐步熟練地掌握了香菇的種植、制種、制菌棒等技術,規模的擴大、效益的提高使張德山嘗到了甜頭,決心讓香菇種植在家鄉變得越來越強大。通過幾年的拼搏,李斌莊成為遠近有名的香菇基地,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他被鄉親們譽為「香菇大王」。目前,張德山先後幫扶了20餘戶貧困戶,年賒銷給貧困戶的棒袋等物資20多萬元。他說:「自己致富了不算富,鄉親們都富了才算富,能為鄉鄰做些實事,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後要帶領更多的群眾依靠香菇種植脫貧致富奔小康。」
鄭玉海,男,漢族,1957年出生,中共黨員,漯河市召陵區鄧襄鎮沱溝村衛生所所長。1979年1月入伍,1986年從部隊轉業,回鄉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他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農村,守護著一方父老鄉親的健康,被鄉親們譽為健康「保護神」。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漯河市道德模範」「感動漯河十大人物」等榮譽,並榮登「中國好人榜」。
1986年,從部隊轉業的鄭玉
海毅然辭去了在漯河醫院工作的「鐵飯碗」,回到了家鄉沱溝村成了村裡一名村醫。從醫以來,他始終堅持「有錢沒錢先看病」的原則,服務周邊群眾。
2018年6月,他被召陵區司法局聘為「人民調解員」,負責調解鄉鎮鄰裡糾紛。同時,鄭玉海還積極帶領診所全體職工捐資助學,幫助貧困大學生、孤寡老人等。他經常說:「我既然選擇了回到家鄉,就有責任、有義務讓鄉親們享受到全面的醫療服務」。
裴戰國,男,河南省義馬市一名退役軍人,也是義馬市安泰保安公司經理。「有膽、有情、有愛」,是他創業的生動寫照。
裴戰國,1974年入伍,在貴州某部服役,1979年參加南疆對越自衛反擊戰,曾榮獲前線指揮部通令嘉獎;1983年退役參加工作;2008年辭職創業,他的創業經歷了「闖三關克三難」。裴戰國從不打無把握之仗,憑著不怕犧牲的膽氣和與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的勇氣,選擇創辦保安公司。裴戰國憑藉其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通過了公安等有關部門的嚴格審核,2008年8月1日,他成立了安泰保安公司。面對公司管理上的困難和嚴峻的市場競爭,他以不服輸的軍人品格,以敢打必勝的軍人膽識,從「頭」學起、從「誠」做起、從「嚴」抓起,依靠半軍事化管理,以誠信優質服務,逐步將公司從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近600人,經營範圍、經營地域不斷擴大,成為三門峽市保安服務業中的一支勁旅。
賀民楠,男,漢族,1964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河南省社旗縣人。1981年10月入伍,2000年9月轉業,現在南陽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隊工作,二級警督警銜。
賀民楠作為南陽市唯一的排爆民警,長期工作在排爆、治爆第一線,每一次執行任務都是與死神的一次較量。他曾上百次親臨排爆現場拆除爆炸裝置,被周圍人稱作「和死神打交道的人」。近年來,他先後拆除各類危險爆炸裝置186個,處置各類炮(炸)彈及爆炸物1300多個,成功銷毀各類子彈20餘萬發。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他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一次,2013年榮獲南陽市五一勞動獎章、201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2018年被南陽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被南陽市委宣傳部評為「感動南陽」2017年度人物。
賀民楠就是這樣一個捨生忘死、默默奉獻的一線排爆民警。
呂秀彥,男,出生於1961年,中共黨員,1978年入伍,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個人三等功,評定為二級甲等傷殘軍人,1979年10月退役,1997年成立南召新格海家電公司。通過20多年的打拼,公司發展成為南召縣知名企業,先後榮獲南陽市雙擁模範、河南省優秀復轉軍人等各種榮譽60多個。
近年來,呂秀彥成立了南召縣退役軍人創業協會,幫助退役軍人會員及時獲取有關經濟信息,促進會員之間進行經濟協作,切實為退役軍人服務。同時,他主動投身脫貧攻堅,幫扶南召縣喬端鎮九崖村貧困戶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入養牛產業,在企業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開展實用技術等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為九崖村脫貧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呂秀彥用默默的堅守書寫出一名共產黨員、退伍軍人的責任和擔當。
馬步青,男,退役軍人,現任夏邑縣馬頭鎮白廟村村委主任。他1979年1月入伍,1984年1月退伍,1983年在部隊入黨,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基建工程兵「雙先」代表。退伍後,他多次榮獲縣、鄉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先後被評為縣、市級「十佳」人民調解員、河南省調解能手、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員和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連續當選夏邑縣人大代表,並於2017年當選為商丘市人大代表。
履職盡責做村官。他帶領群眾改變了白廟村昔日髒、亂、差的村居環境,被省住建廳命名為「中州新村」。為民解難促和諧。30多年來,他共調解民事糾紛2000餘起。大愛無疆顯真情。多年來,他與妻子照顧孤寡老人胡玉春,直到老人安然離世。尊崇英雄守陵園。為抗戰中犧牲在白廟的七十二烈士建陵、守墓是馬步青的一大夙願,在他的努力下,1996年6月,夏邑縣政府在白廟村修建了夏邑革命烈士陵園。
劉淮,男,出生於1969年,1987年10月入伍,1990年9月入黨,1991年11月退伍。2007年至今,在淮濱縣濱湖街道辦事處前樓社區任黨總支書記。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鄉土人才」;2008年,被評為省「十大魅力人物」;2010年,被《村委主任》雜誌社評為「全國十佳農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被省委宣傳部、省委農辦評為「河南省十大三農新聞人物」;2012年,被省委組織部評為「河南省農村優秀實用人才」;2013年至2018年,連續六年黨組織書記績效考核在全縣行政村(社區)中名列前茅。
劉淮採納居民的合理建議,設計的新型農村社區成為美麗富饒的「鄉村都市」;成立7個施工隊,解決150名失地村民的就業問題;建成老年公寓,滿足400名老人入住;參加「陽光助學」等公益活動,捐款20餘萬元。目前,社區有60%以上的居民從事建築、服務等行業,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縣首位。
侯一風,男,今年92歲,中共黨員。1927年生於河南省鄲城縣,1949年4月自願參加解放軍二野三兵團12軍35師,1952年轉業到教育崗位,1988年光榮離休。67年來,他熱心公益事業,扶貧助困無數,用大愛繪就老兵本色。在部隊,侯一風參加過渡江戰役、西南剿匪,見證了戎馬生涯。轉業後,他堅定黨的信仰,軍人本色不褪,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改,潛心執教、樂於助人,一名普通老兵用「上善若水」譜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貧苦年代,他放棄每月的漲薪機會,多次把自己和愛人評先評優的指標讓給同事;執教為民,他服從指揮、竭力盡智;在艱難歲月,他幫助多個瀕臨倒閉的單位煥發新的生機。
扶貧助困,他樂善好施、一以貫之,67年時間裡,他和老伴捐助特困家庭不計其數,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色。
張紅兵,男,扶溝縣固城鄉人,今年53歲。1989年3月入伍,1993年10月退伍,現任河南寶樂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扶溝縣人大常委會常委。
1998年6月,他從洛陽辭去警察職業回到家鄉,租用韭園鎮麵粉廠院作為場地,從洛陽購進10頭奶牛,開始了奶牛養殖。憑著堅定和執著,他的奶牛養殖事業穩步發展壯大。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職工165人、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3人、中級技術人員21人,年加工能力3.6萬噸,集「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產品加工、產品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的現代乳製品企業。
張紅兵先後被授予「河南省勞動模範」「優秀工業企業家」「周口市青年創業行動標兵」「省級農民致富能手」「周口市勞動模範」「河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榮譽。曾任周口市第二屆、第三屆政協委員。
趙金豹,男,196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太康縣人,現任河南金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1981年10月入伍,1992年10月轉業,服役期間曾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三次,連續兩屆當選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代表,並被二十四集團軍授予「軍地兩用人才標兵」。1993年2月,趙金豹辭去太康縣交通局工作,創辦了金豹摩託車維修中心。隨後,又先後創辦了金豹摩託銷售公司、金豹職專、河南金豹實業有限公司。2016年8月,他又投資4800萬元成立太康縣童安校車服務有限公司,近三年,已安全接送學生350萬餘人次。趙金豹先後連續四屆被評為太康縣「助人為樂明星」;2012年7月,被評為河南省第二屆十大優秀復轉軍人,並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10月,榮登「中囯好人榜」;2018年,被周口市評為「文明家庭」。
馮猛,男,共產黨員,平輿縣西洋店鎮老灣村人,現任平輿縣金沙灣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參軍期間,馮猛任某部修理營裝甲技師、三級軍士長,先後榮獲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一次,被軍區、集團軍授予「優秀士官標兵」「愛軍精武標兵」「百名優秀班長」「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2016年,結束了軍旅生涯的他毅然選擇回歸家鄉,立志為家鄉貢獻青春和力量。馮猛利用汝河及故道豐富的自然水資源,規劃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蓮藕種植示範區,成立了平輿縣金沙灣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
時隔3年,在金沙灣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的投資帶動下,老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村裡所有巷道完成了道路硬化,自來水直接通到每一戶農家,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王國順,男,漢族,河南省汝南縣人,1961年8月出生,1980年1月入伍,1983年1月退伍,現為汝南縣王國順快運公司(個體客運)負責人。2008年,被汝南縣委、縣政府評為「支持國防建設先進個人」;2015年,入選2015年度「河南好人榜」;2016年,被駐馬店市委、市政府評為駐馬店市第十一屆「十佳文明市民標兵」;2017年,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
1981年退伍返鄉後,家鄉的貧窮落後激發了他創業的決心。1991年,他購買一輛二手小中巴開始跑運輸。如今的王國順快運公司,固定資產有3000多萬元。
20年來,他先後接收安置退伍軍人、下崗職工100多人,免費接送在部隊立過功的現役軍人和革命傷殘軍人2萬多人次,為1萬多名乘客免半價車費,義務做好事8000多件。2000年開始,他每年資助5名貧困學生,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每人每年3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資助。
王彥秋,男,中共黨員,退役軍人,1967年9月出生,1985年10月入伍,在廣州軍區某部隊服役,1989年2月退役,1989年9月至今在駐馬店市菸草公司遂平縣分公司工作。1989年10月自退伍參加工作以來,多次被駐馬店市菸草公司遂平縣分公司授予「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在單位擔任工會副主席期間,多次被縣總工會評為「基層工會先進工作者」、被駐馬店市總工會評為「基層工會先進工作者」。2019年1月,被遂平縣見義勇為基金管理辦公室授予「遂平縣見義勇為積極分子」;2019年1月,被遂平縣評為「感動遂平十大人物」;2019年2月,因冰河勇救落水女孩,榮登國家文明辦2019年1月「中國好人榜」;2019年4月,被授予駐馬店市「勞動模範」;2019年4月,駐馬店市擬推薦參評第七屆全國、河南道德模範候選人。
蔡友明,男,漢族,1951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玉泉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他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3月退伍,先後擔任村「兩委」委員、民兵營長、治保主任、民調主任等職務,在基層一幹就是40年。40年來,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1977年,所在連隊被新鄉軍分區授予「無線電優秀通信連」;1978年7月,所在連隊被河南省軍區授予「模範無線電通信連」;2010年,被評為「濟源市優秀人民調解員」;2014年,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員」;2015年,被玉泉街道辦事處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2017年3月,被濟源市綜治辦、濟源市司法局授予「濟源市首屆金牌調解員」;2017年11月,被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司法廳評為「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7月,被濟源市委、市政府授予「濟源市首屆優秀復轉軍人提名人選」。
劉建民,男,1970年2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本科學歷。2006年9月轉業至省政府辦公廳工作,現任辦公廳行政財務處調研員。劉建民政治堅定,工作認真,待人真誠,謙虛低調,在機關有較好的口碑和群眾基礎,工作成績突出。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下派到欒川縣合峪鎮孤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任職期間,爭取各種項目資金1200多萬元,先後為當地群眾修建道路19.3公裡,加寬主幹道2公裡,修建堰壩3700立方米,新建、修復橋涵6座,加固水庫1座,發展特色產業4項,修繕村室28間,
改造危房69戶,建設搬遷小區200多套,村民人均純收入三年翻兩番。通過三年紮實有效的工作,三年前全省有名的貧困村,現在一躍成為河南省「百強示範村」。他先後獲得了欒川縣」「優秀駐村任職黨員」「災後重建先進個人」等榮譽,享受省級勞模待遇。
董林偉,男,出生於1986年7月。2004年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棄文從武,響應黨的號召應徵入伍。董林偉決心走進部隊這所「煉鋼爐」,越過千軍萬馬有幸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服役。他在服役期間,參加過2008年奧運會升國旗儀式和2009年閱兵訓練,多次獲得部隊的表彰獎勵,並於當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你看到帥氣的儀仗隊,你會驚嘆軍隊的強大,但你永遠看不到軍人背後的默默付出。2011年4月,他光榮退伍。退伍後由一名軍人變為
一名地質隊鑽機職工。無論以前是什麼身份,從一個大家庭到另一個大家庭,就要踏實工作、保持軍人的優良傳統,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鑽工到班長,從班長到副機長,圍繞本職工作,董林偉認真對待並完成領導交辦的每一件事。
郭海濤,男,1986年從某部隊退役後來到河南省地震局汽車隊工作至今。在省地震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該同志始終忠實履行黨員職責,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2010年,被省地震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0年至2017年,多次被省地震局評為優秀先進個2008年以來,郭海濤接連擔任汽車隊副隊長、隊長,不僅從事駕駛員工作,還肩負著車隊的管理工作。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按照領導安排,郭海濤跟隨同事一
起驅車1000餘公裡緊急前往一線災區做支援工作。4月21日23時到達雅安境內後,餘震不斷,部分道路遭到破壞,郭海濤克服重重困難,利用多年駕駛經驗和技術,安全將同事送達指定地點,順利完成此次支援任務。
金海江,男,河南儲備物資管理局三七八處優秀共產黨員,1979年11月在南召縣參軍入伍。在服役期間,他多次受到嘉獎,1982年,帶領全班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並榮獲集體三等功;1983年,參加「八一」軍事競賽時,因成績優異,榮獲個人三等功;1984年4月,在者陰山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個人三等功;1985年1月,退伍後分配到河南儲備物資管理局所屬事業單位三七八處工作;1986年10月,金海江意外因公傷殘,導致下肢單腿高位截肢。他堅持與命運抗爭,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洲際級殘疾人運動會,並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各項榮譽:1995年,獲得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男子標槍項目第一名;1996年,全國第四屆殘疾人運動會獲得標槍項目第一名;1997年,獲得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標槍項目第一名;2003年,被南召縣人民政府授予「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並將其事跡載入縣誌。
崔海江,男,河南能源鶴煤雙祥分公司職工,平日裡喜歡到離家不遠的東頭水庫釣魚。2018年2月1日下午2時許,他騎著摩託車去水庫釣魚時,突然聽到有人喊:「救命啊!」聽見呼救聲後,他馬上騎著摩託車趕了過去,看到3個小女孩兒掉進了冰窟窿。「這個水庫最深的地方有四五米,她們落水的地方水深也有2米多。我沒有多想,脫掉羽絨服就跳下去了,咬著牙用最快的速度把三個小女孩兒依次救上岸。三次下水救人用了不到兩分鐘時間,這兩分鐘真的太緊張了。最後救上來的小女孩兒臉色發白,躺在地上不動彈了,我不停地按壓她的胸口進行急救。遺憾的是最後救上來的小女孩兒因為溺水時間過長,沒救回來。」崔海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然感覺很痛心。
消防官兵和民警到現場後,崔海江才鬆了口氣,一屁股癱坐在了地上。由於天氣寒冷,加上3次入水,崔海江回家後就發起了高燒,過了一周身體才恢復過來。
王多義,男,1987年8月入伍,2010年轉業至原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工作。2017年11月,任南陽市鎮平縣涼水泉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多義紮根「第二故鄉」,使村裡發生了可喜變化:集體經濟收入從8萬元增至48萬元,人均年純收入在7500元以上。他和所在村黨支部先後被市、縣、鄉評為「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扶貧工作標兵」「最美扶貧幹部」「脫貧攻堅放心村」「先進黨支部」,受到了省領導的蒞臨指導和表揚。該同志主動請纓,決心紮根偏遠山村報黨恩。而此時,妻子被查出高危癌變信號,醫生建議立即住院手術……在親情和抉擇的雙重考驗下,他最終想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舉家扶貧。
駐村期間,他先後為群眾辦理硬化道路等12件惠民實事,並使投資1100多萬元的小學等6個建設項目順利落地,打下了良好的長遠發展基礎。
王迎光,男,49歲,中共黨員,高級技師,現任安鋼集團公司煉鐵廠爐前主管技師。1987年11月入伍,1990年11月退伍,1991年5月,進入安鋼集團公司煉鐵廠工作。他自覺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揚人民軍隊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膽創新、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績,多次獲得安鋼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等榮譽。1990年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始終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參加工作後,王迎光被安排在安鋼煉鐵廠最苦最險的爐前崗位,他努力學習煉鐵生產工藝,成為了安鋼煉鐵廠的生產技術骨幹。2019年,他被評為首批「安鋼大工匠」。
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研發的《一種用於快速更換高爐風口的改進型滑錘》《高爐應急堵鐵口工具》兩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王迎光八高爐快速換風口操作法》等多項技術成果,獲得安鋼集團公司「先進操作法」;《安鋼3#高爐鐵口噴濺的分析及控制》等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煉鐵》雜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