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村又「火」了!
2019年4月24日,輕輕翻開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第14版,一幅醒目的主題圖片佔據了版面中心位置,這幅圖片的主角便是西村村著名的吉他形狀田野舞臺。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西村村第一次引來中央級重點新聞媒體的聚焦目光了。
今年春節以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欄目和人民網、新華網都不約而同地將鏡頭對準這座山村:創意十足的新春快閃、菜餚飄香的百家宴、持續火熱的鄉村旅遊……多家新聞媒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現了它多姿多彩的魅力。
偏居寧國市港口鎮一隅,西村村飛出「山窩」躍上「枝頭」,迎來了驚喜蝶變,打造了一個專屬於自己的IP,成為全市經營美麗鄉村的一個典型樣本。從網絡「爆紅」到人氣「爆棚」,西村村的秘訣何在?連日來,我們走進西村村,一探它經營美麗鄉村背後的點點滴滴。
塑優風貌 深耕文化 打造最美田園
西村村到底有多「火」?
來自黃山市黟縣的自駕遊遊客盧倩雯說:朋友圈隔三差五都會被西村村「刷屏」,受不了它的誘惑,自己和朋友們經常驅車前來遊玩。
一家名為「村裡人家」的農家樂老闆汪文琪說:一到節假日,遊客們就蜂擁而至,來感受田園美、品嘗農常菜。很多時候,農家樂單靠家裡人手根本就忙不過來……
走出「深閨」成為「網紅」,西村村的「火爆」並非「虛火」。有這樣一組數據最具說服力——
2018年,西村村的遊客接待量達20萬人次。今年一季度,該村的遊客接待量就達到1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0餘萬元。
數字只是一個側面的印證。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它的「利器」。選一個晴朗的天氣,從空中通過無人機俯瞰,「水陽江-千畝元竹竹海-自然農田與村落-萬畝毛竹竹海」的田園風貌鋪展開來,層次分明,且相映成趣,令人嘖嘖稱讚。
坐擁旖旎的自然風光,西村村並沒有滿足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來,該村按照「彰顯特色、放大優勢」的原則,確定了「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弘揚農耕文化和振興皖南花鼓戲,把西村村打造成為全市首家田園綜合體和農業公園」的發展思路,塑優村莊風貌,打造最美田園。
思路決定出路。緊盯目標,近些年來,西村村在提升「顏值」的過程中動作頻頻:2016年,啟動了旅遊專項規劃編制;2017年,啟動美麗庭院創建和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啟動旅遊項目發展,並以村為單位申報3A級景區……
「顏值」做底,文化鑄魂。西村村擁有深厚的農耕文化和特色的花鼓戲文化,如何將其注入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中?該村精心謀劃、精細實施、精彩呈現。
一方面,西村村把景觀系統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將童年回憶、農事活動、農耕文化貫穿其中,尋找木榨油、打鐵、古法豆腐、竹編等老工藝,構建稻田農耕文化群雕、3D彩繪童趣村落、農耕文化村落展示的格局。
在此過程中,該村還出臺了扶持政策,大力發展主題鮮明、庭院優美、文化配套、富有情調的,且具有沉浸式體驗功能的主題民宿。目前,該村已建成休閒式度假酒店1家,農耕文化研學基地也已動工建設,並有開工或建成陶瓷、農耕、攝影等主題民宿10家、農家樂10家。
另一方面,西村村建成了皖南花鼓戲劇場、展示館、文化廣場,出臺了建立西村皖南花鼓戲劇團長效機制的意見,從服裝採購、劇本創作、文藝演出、培育精品、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讓皖南花鼓戲成為重要的吸睛點。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來,西村村累計演出皖南花鼓戲140餘場次,觀眾達8萬餘人次,《喜看西村新變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劇目在各級文藝匯演中多次獲獎。
活動搭臺 藝術融入 激活魅力鄉村
帶「火」西村村的重要「引線」是村裡頗具特色的3D牆繪。
走進村莊,只見農家小院外牆上畫滿了以「童年回憶」為主題的3D畫:小朋友拿著水管在小巷裡嬉戲、孩子們在房子邊的空地上跳繩、姐姐騎著自行車帶著弟弟逛街……2017年盛夏,這組3D牆繪在朋友圈多次刷屏,並一度在網絡「爆紅」,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附近遊客前往遊玩。
「那段時間來村裡的人越來越多,經常堵車,很多村民根本都沒想到會這麼熱鬧。」村民王文飛回憶說。
今年58歲的王文飛原本在內蒙古工作,2017年,看到村裡的村容村貌大變樣,於是他回村開辦了農家樂。「現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比外出打工要強很多。」他說,通過一場場活動的成功舉辦,西村村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不少外國遊客還專程慕名前來。」
古典與現代融合,傳統與時尚交織。在西村村這座大舞臺上,精彩的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上演——
2018年9月26日,寧國市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開幕式在西村村舉行。吉他形狀的田野舞臺上,伴隨著演奏聲響起,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依次登臺,充分表達了農民豐收的喜悅之情。
2019年1月25日,「年味·西村」過大年系列活動拉開序幕。為期三天的活動中,民俗表演、美食製作、攝影展等熱鬧登場,進一步展示了當地年俗文化。
2019年4月14-30日,一場主題為「時尚西村·田園秀場」的系列活動在西村村開滿油菜花、紫雲英花的田間上演。旗袍秀、戲劇服裝秀、行為藝術變裝秀和漢服秀……讓春日裡的西村村沉浸在一股藝術時尚氣息中,也讓遊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堅持把旅遊因素與藝術創意相融合,這是西村村發展休閒度假鄉村的重要切入點。繼2016年引入浙江匠藝創意團隊創作3D童趣主題彩繪畫後,2017年,該村又引入南京三鳥倉創意團隊,與浙江匠藝共同打造戶外裝置藝術長廊,同時引入安徽建築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北京書畫院設立工作室或創作基地。
培育內生動力,更有外來助力。2018年10月19日-28日,中攝協紀實攝影委員會、《中國攝影》雜誌社等在西村村舉辦了「鄉村裡的中國·西村攝影季」系列活動,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
期間,西村攝影季全國攝影大展、攝影家採風、農產品展示展銷、農業嘉年華、非遺技藝展示、草雕藝術展和田園攝影展、鄉村音樂會、戶外大型裝置藝術展、陶瓷博覽會和千年龍窯博物館開放……精彩紛呈的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引來了媒體的「長槍短炮」。
尤為矚目的是,在系列活動中,西村村更是被中攝協紀實攝影委員會、《中國攝影》雜誌社授予「中國攝影藝術鄉村」稱號,成為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鄉村。
「當時,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安徽衛視等國家和省級重點新聞媒體相繼報導,極大地提升了西村村的對外影響力。」西村村黨總支書記洪清剛興奮地介紹。
盤活資源 走出新路 助推鄉村振興
別看如今的西村村人氣頗旺,但鮮有人知的是,曾經因為缺乏產業支撐,該村是當地有名的「落後村」,這一度令村兩委頭疼不已。
直面困難,打破瓶頸。從突然「爆紅」到持續「爆棚」,西村村探索出了一條「盤活現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的新路子。
眾所周知,西村村生態環境優良,村內河流山脈縱橫,具備發展有機農業的良好基礎。鑑於這一良好的基礎,該村對水稻、土壤、水等進行了全面檢測,結果完全達到或超過有機農業的種植標準。
2017年,西村村開展了稻魚共生、稻菇輪作、煙稻輪作試點。2018年,該村採取有機模式種植水稻近百畝,開展了有機認證工作,並採取「視頻監控+認養認購」的模式,使有機稻米單價從3元/斤提升到15元/斤。
有機農業提質提能,生態旅遊業提速提效。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近幾年來,西村村累計投入資金近400萬元,完成了遊客接待中心、遊步道、旅遊公廁等配套設施建設,田野歡歌、田野大舞臺、農耕人家、螞蟻王國、3D童趣村落等相繼建成。
村美民更富。2017年,按照「清產核資、股東界定、股權量化」的思路,在港口鎮的指導下,西村村將村集體經濟帳面數額、集體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進行清理核查登記,成立了西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註冊資本為236萬元,同時按照人口股的方式,享受股權的為353戶,共計1190股。2018年,該村又開展了林權股份制改革試點。
如今,蹄疾步穩的改革盤活了村裡的土地、宅基地,為全村發展帶來資金、資源,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加入合作社,建起農家樂、旅遊民宿。汪文琪就是其中一員。
老汪今年50歲,以前一直在外務工。前兩年,他瞅準商機在全村第一個辦起了農家樂飯店。「我們村三面環山、一面靠水,有大片竹林,環境好,離市區又近,每到周末就有不少遊客前來遊玩,所以我就動了辦農家樂的念頭。」汪文琪說,現在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兩翻,一年輕輕鬆鬆就能掙個十來萬元。
將攝影藝術和生態旅遊相結合,這是西村村探索出的另一條「文化振興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特色之路。
近年來,西村村開展了3A級景區創建工作,投入500餘萬元完成皖南花鼓戲廣場與劇場、村莊改造、農耕文化主題樂園、溼地公園、「十裡桃花」景觀帶、沿線道路綠化景觀等提升工程20餘項,並建成了以記錄鄉村、傳承非遺、喚醒鄉愁為龍頭的攝影藝術特色旅遊體系,進一步激活了村莊的發展動能。
如今的西村村,盤活了「沉睡」資源,走出了農旅結合的新路子,成為了集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民俗文化鮮明、生態環境絕佳的多功能綜合性遊覽區。(胡起 章玲峰)
(責編:劉穎、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