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裡的速度撞擊了地球,巨大的衝擊波及後續的「核冬天」,不但終結了恐龍時代,更造成了地球上75%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改變了地球生命的演化進程;200年前,印尼松巴哇島上的一座火山噴發,則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也讓中國領先千年的農業文明隕落,間接開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這座火山就是坦博拉火山。
1815年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噴發,世界歷史的進程,也讓中國領先千年的農業文明隕落。
毀天滅地的大噴火
19世紀初的印尼群島,已淪為荷蘭統治下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當時這裡以出產胡椒、丁香、肉豆蔻等熱帶香料而聞名,峇里島還不是旅遊勝地,位於峇里島以東的松巴哇島更是鮮為人知。不過,往來的航船在老遠之外,就能認出這座島—島上有一座高達4300米的坦博拉火山,它是印尼群島最高的山峰之一。
坦博拉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松巴哇島,火山口寬8公裡,是一座複合型火山。
數千年來,坦博拉火山一直是座活火山,雖不時冒出蒸汽和煙霧,卻從未噴發。1815年4月5日,沉睡了5000年的坦博拉火山,以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宣告了它的醒來。隆隆巨響使距離松巴哇島1200多公裡外的首府雅加達都能清晰聽到,數天後,沖天的火山灰煙柱遮蓋了東方的天空。據後來測算,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煙柱預計高達3萬米。
坦博拉火山屬於超級普林尼式噴發,是近代兩三百年有科學觀測以來,全世界極為罕見的7級火山噴發。
坦博拉火山連續噴發持續了三個多月,噴入空中的火山灰、熔巖和其他物質高達1.4億噸,屬於超級普林尼式噴發,是近代兩三百年有科學觀測以來,全世界極為罕見的7級火山噴發,也是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當噴發停止後,坦博拉火山的山體高度已經從4100米降為2850米,意味著山體被削掉了1000多米,巨大的能量相當於8億噸TNT炸藥的威力,是炸平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爆炸威力的6.2萬倍。
衛星拍攝下的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持續噴發,使山體被削掉了1000多米。
最終受坦博拉火山噴發時的衝擊波、火山碎屑流和地震影響,松巴哇島和周邊島嶼約1萬人當場遇難,隨後數月受火山灰落地影響,又導致8萬餘人死於饑荒和疾病。當然這還不算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直達平流層,太陽光被遮擋,使得全球平均氣溫下降0.53℃。就是這看似不起眼的0.53℃,改變了世界歷史走向,導致中國經濟由盛轉衰。
坦博拉火山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直達平流層,太陽光被遮擋,使得全球平均氣溫下降0.53℃。
坦博拉火山的蝴蝶效應
在混沌學概念中,動力系統的初始條件微小的變化,就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這便是蝴蝶效應。坦博拉火山在1815年噴發後,也觸發了蝴蝶效應,只是扮演這個初始變量的是火山灰。
坦博拉火山爆發烈度是1883年喀拉喀託火山的十倍,噴出的火山灰大氣圈中形成「遮天」的層面,阻擋了太陽光熱
當鋪天蓋地的火山灰被坦博拉火山巨大的能量噴射到平流層後,大量的煙塵便進入了大氣層,它們遮住了太陽光對地面的輻射,帶來全球性的低溫,並產生了長達15年的全球氣候波動期。這期間,北半球普遍出現了極度的乾旱和極端性的雨雪天氣。
全球大氣循環與洋流循環示意圖,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隨大氣循環覆蓋全球。
這種全球性的低溫,使得地球在過去1000年平均氣溫,在1800年之後出現了短時期的溫度下降,其顯著表現便是歐洲的八月霜降和全球沒有夏天。極端的氣候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農業生產,從東歐到北美,廣泛的低溫陰雨接連導致糧食歉收和霍亂流行,最終引發大饑荒和大疫情。據記載在1816—1819年,愛爾蘭因爆發的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約10萬人,而整個歐洲僅在1816年就死亡了20餘萬人,社會秩序幾近崩潰。這一年也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
坦博拉火山噴發導致1816年的歐洲八月霜降,全球無夏。
糧食危機造成了遍地餓殍,致使歐洲列強為了轉嫁危機,開始加緊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掠奪。在北美,美國人熱火朝天的推進西進運動,希望從印第安人那裡擴充到肥沃的土地;在歐洲,為逃離災荒,歐洲開始向美國大量移民,掀起了第一次移民高潮,使美國人口從1820年的963.8萬猛增至1840年的1706.9萬,幾乎翻了一倍,於是美國開始崛起;在亞洲,英國相繼入侵緬甸和印度,最終在1843~1849年徹底完成了對印度的徵服;在非洲,塞拉裡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歐洲列強為了轉嫁危機,開始加緊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掠奪,英國終在19世紀中後期形成「日不落帝國」。
全球低溫,誰也不能倖免
對於當時的中國,當時正值清嘉慶帝在位(1796年—1820年)期間,由於摸不透東方帝國的實力狀況,英國便派阿美士德伯爵為外交官,在1816年前往中國商談通商問題,卻因拒絕向嘉慶帝叩頭禮而被驅逐。但此行卻讓阿美士德窺視了封建中國的國情,於是鴉片的走私輸入取代工業製品的輸入,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長達兩百多年的優勢,為2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打下伏筆。而鴉片戰爭正是中國近代史百年屈辱的開端,當然這是後話了。
1816年阿美士德伯爵奉英女王之命到大清商談通商問題,因拒絕向嘉慶叩頭而被逐出北京城。
坦博拉火山噴發造成的全球低溫,中國也未能倖免。1815-1817年,雲南地區發生大面積災荒,史稱「嘉慶大災荒」,這是雲南近代有記載的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云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大飢,路死枕籍。」1816年的「無夏之年」,在中國東部也出現了極端低溫事件,如1817年江西彭澤縣「六月下旬北風寒,九都、浩山見雪」。
坦博拉火山噴發造成的全球低溫使1815-1817年,雲南地區發生大面積災荒,史稱「嘉慶大災荒」。
大範圍的低溫帶來一系列極端氣候。在1823年,清朝發生了全國範圍的大水災,史稱「道光癸未大水」,全國340餘州縣先後被淹,172州縣成災。災害發生後,清廷直接財政損失(賑濟及河工撥款)和間接財政損失(地丁錢糧免緩、鹽課與關稅免徵和減少)合計高達2436萬兩白銀,而嘉慶道光時期清廷的常年財政收入只有4500萬兩左右,一次大水災就消耗掉了全部財政收入的54.13%。據《清史稿•食貨志•賦役》稱:「國初以來承平日久,海內殷富,為曠古所罕有…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氣頓耗,商利減而農利從之,於是民漸自富而之貧。」
1823年「道光癸未大水」,造成全國340餘州縣先後被淹,172州縣成災,財政損失2436萬兩白銀。
自此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進入經濟史學家吳承明言稱的「道光蕭條」時期,清朝元氣耗盡,開始由盛轉衰。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也曾運用實際購買力的計算方法,對古代中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GDP作計算:在1700—1820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均快於歐洲。但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持續下降,是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國家,而1816年就是以農業為主的中國經濟的拐點。
民困導致民,經濟危機最終演變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清朝鹹豐年間爆發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
經濟危機最終演變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即民困導致民變。北方有爆發於皖北,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的捻軍起義;南方有蔓延17個省的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即從鹹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4年戰火連綿,損失上億人口,使原本還算富庶的江南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同時再加上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入侵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籤署,曾經傲立頂峰上千年的中國一下跌倒了歷史的谷底,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也走到了盡頭。
曾經傲立頂峰上千年的中國一下跌倒了歷史的谷底,種種因果誰又能想到是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這個引子。
這一切,誰又能想到,僅僅是因為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這個引子。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