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地圖和定位一直是自動駕駛的難點。用傳統雷射雷達收集地圖的方式,不單單傳感器成本高,並且數據量龐大,很難實現地圖的實時更新。
從 2017 年開始,業內陸續出現了一些基於低成本傳感器的眾包地圖方案,其中包括:
1.Mobileye 的 REM(Rod Experience Mngement):眾包地圖概念的先驅,基於前視攝像頭方案,捕捉道路上的車道線、交通標識等重要信息上傳到雲端,通過多車眾包形成可更新的圖層,從而輔助傳統高精度地圖定位。
2. 博世的 Bosch Rod Signture 以及大陸的 E-Horizon:概念與 REM 類似,但是在傳感器端加入了毫米波雷達。
去年 CES,國內的邊緣計算公司地平線向 GeekCr 展示了基於其「徵程」第二代晶片架構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Mtrix(這個平臺今年獲得了 CES 2019 的創新獎)。
當時他們就向我們透露,也會基於「徵程」二代晶片架構做自己的眾包地圖方案,今年的 CES,他們兌現了這個承諾,正式發布了 NvNet。
地平線官方將 NvNet 稱為「眾包高精地圖採集與定位平臺」。它所採集的數據效果如下圖。
當第一次看到效果圖時,你可能會產生一個錯覺:「這不是雷射雷達所產生的點雲圖嗎?怎麼感覺密度有些稀疏?」
事實上 NvNet 與 REM 一樣,也是僅僅依靠一個單目攝像頭來收集數據的,只不過他們依靠自己的視覺算法計算出了各個像素點的距離。其具體原理可以概括為:
相較於 Mobileye REM 之前展示的 2D 效果圖,地平線 NvNet 給出的 3D 點雲圖明顯有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為使用單目攝像頭,地平線的 NvNet 系統的成本和維護費用會遠低於現有的雷射雷達方案,在量產上有更大的優勢,形成大規模眾包地圖的採集和更新能力。
在 CES 的展館外,我體驗了地平線搭載 NvNet 方案的測試實車——一輛奧迪 Q7。
在車頂上地平線加裝了一個單目攝像頭,橫縱向視角分別為 90 度和 50 度。攝像頭通過一根連結線接入車內的晶片系統板。
我坐在車內後排,手中通過他們提供的一臺平臺電腦來查看 NvNet 實時生成的點雲圖。下面是演示過程中,平板電腦上的效果視頻:
可以看到,NvNet 在實際道路上生成的實時點雲圖還是很穩定的,道路旁的標誌物(白色)樹木(綠色)以及馬路邊緣(紫色)等都通過點雲圖顯示了出來。甚至當我們路過一個大型停車樓時,NvNet 也把它清晰的標註了出來。(上面視頻中 2 分 20 秒處)
地平線的餘軼南博士告訴我,由於 NvNet 捕捉的地圖信息密度高於一般的眾包方案,他們通過 SLAM 技術,利用單目攝像頭的感知再結合從車輛本身的部分信息,就可以實現車輛在 NvNet 地圖中的定位。
現今的高精地圖領域可謂是商業結構非常複雜,除了傳統的圖商之外,主機廠、Tier1、晶片供應商以及算法公司等等都有所涉及。
在自動駕駛領域,地平線定位於 Tier2,提供核心晶片和算法方案。在 NvNet 的落地上,餘軼南透露地平線會和圖商以及車輛運營企業合作,通過眾包方案進行地圖數據的採集工作,並通過局部地圖和雲端地圖的比較,將地圖差異上傳到雲端,對雲端的全局地圖進行更新。此外,地平線計劃在前裝的 ADAS 系統上整合 NvNet 系統,並提供數據給需要地圖數據的客戶,地平線本身不涉及運營和數據業務。
視客戶的不同需求,地平線還可以將 NvNet 的原始點雲數據做進一步的結構化處理,形成 2D 的道路環境圖層,這樣更便於輔助傳統的高精度地圖。下圖便是 NvNet 在中關村收集的數據在結構化之後產出的效果圖。
對於地平線這樣的 Tier2 來說,推出眾包地圖方案可以說是出於發展戰略的一種必然選擇。因為它既可以展示自身晶片+算法的感知處理能力,同時也拓展了在自動駕駛行業中的落地領域。不過,所有基於眾包概念的方案,都要依賴龐大的裝車量來提供效果,這就意味著地平線必將以進入前裝市場作為最終目標。
此次在 CES 見到地平線的 CEO 餘凱博士時,他對我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做前裝是一件困難、複雜且研發周期很長的事,我們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去跟所謂的熱點。」相信這句話也會幫助他們走得更遠。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歡迎關注 GeekCr 微信公眾號: GeekCr 極客汽車(微信號:GeekCr)∓ 極市(微信號:geeket)。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85925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轉載內容並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