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奇智物理」可快速關注
我是胡志強,人稱大胡老師,初高中物理老師一枚。博銳奇智教育創始人,初高中物理骨灰級大咖,8年中高考花匠經歷。千餘次琢人經驗。有笑,有料,有效,這就是我的奇智物理!
人生理想:做一名有範兒的教書匠!
世界上絕大多數物質都遵循密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的規律,而水卻例外。
液態水在4℃時,密度最大。溫度高於4℃時,水的密度是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是在0~4℃的溫度範圍內,水的密度卻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直至冰點。正是這個特性使得4℃的水下沉,隆冬時節水體從表面至底部形成由低到高的溫度梯度,抑制了水的對流,才有冰封湖泊鑿洞釣魚的景象。這表明湖面表層結冰,但冰層之下卻是液態的水,而且湖泊的底部的水溫還能穩定在4℃,致使魚類等水生生物得以生存,安度嚴寒。
假如水在0℃時密度才會最大,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水在0℃時密度最大,意味著水的密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大。秋冬季節,外界氣溫低於水溫,密度較小的上層水與低溫空氣接觸後變冷,密度增大而降到底部。不難想像,表層的冷水與下層的溫水持續發生對流後,表層的水總是水體中溫度最高的。這意味著表層水與空氣之間始終保持著最大的溫差,整個水體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釋放著能量,直到整個水體與外界溫度一致時,這種對流才會停止。當外界氣溫降到0℃以下時,不難想像,整個水體會形成0℃的冰。
再來看看水體變成冰後,在春夏季節熔化的情景。陽光的照射會使冰的表面迅速升溫,冰就開始熔化成水。剛熔化的水的溫度是0℃,而0℃的水密度最大,因此就停留在未熔化的冰的表面不會上升到水的表面來,冰塊的上表層形成一個不會進行對流的水層,水體以最慢的速度從外界吸收能量,這樣很有可能一個夏天過去了,湖泊上卻只有淺淺的水層,下面則是千年不化的冰層。與此相反,水在4℃密度最大則明顯地促進融冰。這表現在與冰層相鄰的為0℃的高溫水層,而與高溫空氣相鄰的為0℃的低溫水,持續的熱交換使水體以最大的速度從外界吸收熱量。可見,水在4℃時密度最大,可讓水放熱慢,吸熱快。
假如水在0℃密度最大,這種水放熱快,吸熱慢,水體在一年之內放出的熱量極有可能大於其吸收的熱量,表現為整個水體熱量的負積累。年復一年,水體的總溫度就越來越低,直至整體結冰,生態系統註定會面目全非,很多動植物將不復存在,或者可能從來就不會出現。但不可否認的是,物種的進化是「天擇」的過程,適者生存意味著在截然不同的物種存留下來。這很可能會出現一個與現今完全不同的生物圈,在那個生物圈中人處於什麼位置,甚至會不會有人都將是未知數。
我在個人朋友圈分享了好的學習方法、技巧;必考和常考的經典題型,請加我的個人微信號:BraveEdu。另外在【奇智物理】公眾微信號中上傳學習資料、課堂講義、課程信息、中高考資訊。如您需要長按下圖3秒就即可關注。長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