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思想上一直是以「養兒防老」為主的,至於女兒則更多的還是被認為是要賣去別人家的,等到自己老了,女兒遠不如兒子靠得住。不過,事實真的是如傳統思想所提倡的這樣嗎?
王大爺如今已年過七旬,兒女雙全,一直是外人羨慕的對象。不過自家人才知自家事,王大爺家其實過得也並不如外人所看的這麼幸福美滿。原來在王大爺年輕的時候,還是深受了傳統「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在兒子和女兒成長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就總是偏向於比較照顧兒子一點,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兒子先拿先用,只有剩下的才是屬於女兒的。
而且王大爺的重男輕女還體現在對雙方的經濟管控上,兒子從小零花錢就遠多於女兒,在兩個孩子出社會後,他也要求女兒要拿工資來補貼家用,但是對兒子,卻常是親手操辦,娶媳婦買房子等等,都是家裡出錢。這也養成了兒子遊手好閒,沒什麼責任意識,至於孝順,這次他中風進了醫院後,就深深地感到了無奈和後悔。
原來自己住院期間,兒子只是剛開始來看望了一下,看到了高額的醫療費用後,就開始百般推脫不再來醫院。可是自己從小就偏心對待的女兒呢?不僅將車子抵掉來繳納醫藥費,更是裡裡外外忙前忙後的,常常下班後就住在醫院來照顧自己這個老頭子。這時老人才幡然醒悟,生男生女都一樣,關鍵還是看如何教育。
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才能讓他們孝心常在呢?
1.愛而不溺愛
很多不孝順的人,其實就是早年被父母過於溺愛了,導致他們責任意識不強,自己也沒有很好的一項謀生技能,很難承擔起「孝」這一重任。因此父母小時候教育孩子,一定不能過於溺愛他們,事事都幫他們操辦,要培養他們擁有獨自生存的能力。
2.堅決不能重男輕女
這也是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最應該要避免的一項。好多的父母等到自己老了,才知道本來想防老的兒子已經被慣壞,而女兒又心有怨恨,最終自己白白孤老,無依無靠。因此早期就應該避免這樣的情況,在家庭教育中千萬不能刻意的偏向哪一方,一碗水要端平,讓子女都能幸福地成長。
3.培養孩子的孝心
有些孩子等到長大了不知道要回報父母,不知道要盡孝,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孝,沒有一顆孝心。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常常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對待陌生人的恩惠要說謝謝,對待父母雖然可以不用謝謝,但是等到父母老了,你也要學會承擔起照顧的責任。
同時父母在生活中還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就是個對老一輩人不孝順的人,那麼孩子也很難繼承到優良的家風。父母可以向孩子親身展示什麼是孝道,對他的爺爺奶奶輩盡職盡責,以此來幫助孩子培養孝心,在以後擔起「孝」的重任。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待潑墨的白紙,父母若想孩子以後能有孝心,盡孝道,還是要儘早培養他們的相關意識,引導他們走在人生的正途上。
我是萌娃小包子,也是4歲包子的媽媽,和我一起關注兒童心理,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