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生女真的一樣嗎?65歲老太:等到晚年,才知道差別多大
當初重男輕女的家庭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意思是小時候將兒子給寵壞了,等到孩子長大,非但不孝順,反而又變成了「啃老一族」。其實,這類孩子比比皆是,因此生兒生女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鄰居家65歲老太深感體悟:女兒與兒子差別太大
鄰居家張阿姨是一位年高六十五歲的老人,膝下有一兒一女,日子表面上看似幸福,其實,兒子畢業後就一直賴在家中,不出去掙一分錢,只兩手一撒,等著花老兩口的退休金。
在兒子小時候時就很會撒嬌討好父母,假裝孝順,說幾句甜話就讓父母信以為真的寵愛他,而相對於女兒,老兩口施於的愛就少之又少,女兒從小就很會為家裡省錢,自己也很獨立。
到了大學就已經開始做兼職替家中減輕負擔,畢業後也每月按時給爸媽一些錢,時不時的寄給家裡一些生活用品,相比之下,這個「孝順兒子」可是遜色多了,父母對女兒也愈發的愧疚。
有時候兩位老人偶爾生點小病,女兒照顧起來十分細緻,兒子則五大三粗的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別提父母了。
孩子長大後,兒子與女兒對兩位老人的態度雖然相差不大,但是一些細節上,還是很容易就看得出來一些「破綻」的:
一、照顧老人時迥然相異
俗話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女兒不僅心思細膩,各個方面都考慮的十分周全,此外還對生活有較多的經驗,懂得如何照顧好老人,能讓兩位老人安心。
雖然兩個孩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孝順著父母,但是相比之下,父母更能理解和接受女兒的方式。如果老人腿腳不利索或者生病時,女兒會照看的非常細緻,在意父母的任何細微的變化。而兒子則一味的用錢「砸」
父母,認為只要物質充足,父母就能過的幸福滿足,其實不然,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更傾向於闔家歡樂的先發育,而非錢財能夠帶來的,而女兒的悉心陪伴和聊天,讓兩位老人感到更加溫暖與實際。
二、對家的感情的厚薄
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女兒與兒子相比,更容易戀家,心中留給父母的位置更多,即使婚後也會想著不時地回家看望看望父母,因此大多數女兒都不捨得遠嫁,為的是能夠「常回家看看爸媽」,幫父母幫家多打理打理。
但是作為兒子,情況就不一樣了,兒子作為他自己家庭都頂梁柱,需要為了養活一個家而每天打拼掙錢,從而預留給父母的位置就相對較少,陪伴父母的時間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即使父母一般都和兒子一起生活,他們還是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女兒重視親情關係的維持與培養,兒子更注重自己掙得錢是否能養活一整個家,其實各有各的難處,每個孩子孝敬父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當然,對於一些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有一個貼心的女兒陪伴著自己,有一個能幹的兒子給予自己經濟支撐,也算是舉家合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