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都置頂了毒雞湯
1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條原本沒有討論價值,但愣生生變成「社會熱點」的新聞。
在山西太原,一名90歲的老太太到銀行取錢,但來回走了3趟都沒能如願,原因就是,銀行要求她證明「我是我」。
事件的相關信息,是由老人的外孫女魏女士提供給媒體的。
原來,老人曾因為身份證上的年齡和實際年齡不一致,到公安局改了身份證的出生日期,這樣一來,身份證號自然也不一樣了。
就在幾天前,老人拿著存摺和身份證到銀行,打算取錢,結果工作人員發現老人的身份證號和存摺上登記的身份證號不一致,於是拒絕了老人的請求,要求她先到相關部門取得證明之後,再來銀行取錢。
有一說一,老人的確是挺不容易,她已經90歲了,平時估計沒大事也不會出門,我們年輕人習以為常的規則、流程等等,對於她來說不一定是好理解的,只知道明明是自己的錢,但走了這麼多趟都取不到,心裡不免委屈。
老人不知道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她的家人呢?
90歲的老太,子輩孫輩加起來,不說多,十幾個肯定有,這麼多人,都對這些基本的社會規則一無所知?
隨便哪個打個車帶著老人到公安局把證明辦了,也總比老人白跑這麼多遍銀行強吧。
最奇葩的是,老人的家人偏不,反而採用了一條極為詭異的「曲線救國」道路:投訴銀行。
上文說到的老人的外孫女魏女士,把外婆遭到的「不公待遇」告訴了媒體,隔天,網絡上就出現了一條「90歲老太取錢需自證身份」的新聞。
不明所以的群眾看到標題,說不定就展開豐富的聯想了:90歲老人取個錢多不容易啊,還要被銀行刁難,都是繁瑣流程惹的禍,一點都不人性化,歧視!
無奈之下,銀行也出面作出了回應:不是他們刁難老人,但身份證件問題非常關鍵,要是他們隨隨便便給老人取錢,大家想想,以後會怎麼樣啊?
然而如今已經被曝光,哪怕銀行於情於理都沒做錯,仍然要出面做點什麼消除影響。
當媒體再次採訪魏女士時,她的語氣顯得非常歡快:已經有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了,銀行會派車送老人到相關部門辦理證明。
我:
合著最後是銀行,把你們家人應該做的事情給做了,你當然是開心咯。這次算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靠鬧把問題解決了,但這家人平時對待老人有多不走心,可見一斑。
但這件事上面,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是這家人,而是媒體。
如果說爆料者是無理取鬧的話,媒體就是煽風點火,一件明明只是公事公辦,沒有任何討論價值的事情,被媒體稍一加工,取個吸睛的話題,就成了熱點,貢獻了千萬閱讀量,錢真的不要太好賺。
幸運的是,這回的網友理性還是在線的,熱度最高的評論都看穿了套路。
當然了,這一是因為涉及的常識太過明顯,二是因為銀行取錢問題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大家都能將心比心思考,被輕易帶偏的人就不多了。
從這則新聞和它的評論區當中,我們也能看出這樣的一個真相:都說現在網絡世紀戾氣太重,人變成了二極體,動不動就無腦站隊,但仔細想來,需要反思的不單是網友本身。那些為了熱度而隨便捏造對立話題的媒體,少說也要負一半責任。
2
前段時間,一個叫#女方買婚房有錯嗎#的話題莫名其妙上了熱搜。
原來,這個話題源於某電視劇中的一段劇情,在劇中,來自上海小康家庭的女主和來自農村的男主準備結婚了,女主老媽特意打來視頻電話,詢問婚房的問題,一看他們準備買的老破小,就馬上不高興了。
隨後,女主老媽把自己看中的房子信息發給兩人,是一套600多萬的房子,還在一旁絮叨:「這是結婚的房子,不能隨便,小成(男主)你不用擔心,首付一家一半。小成你家條件不好,我們都曉得……」
名義上是「反映現實」,實際上是製造焦慮。
如果女主老媽真的如此精明,家裡條件也好,那還至於等到孩子結婚,指望窮女婿家那點錢來湊首付?不看現在城市地區的很多女孩子,早就在結婚前就買好了房,坐等升值嗎?
當然,這麼多明顯的漏洞,在劇組營銷和媒體蹭熱度的能力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電視劇還沒紅起來,帶起來的話題就上熱搜了。這就是媒體帶節奏的第一步:製造矛盾。
哪怕沒看過電視劇的人,一看這個話題,就忿忿不平了:怎麼,女性生孩子還不夠,還得自己買婚房?不行,得罵!
要是有人被成功帶了進去,媒體就算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第二步:強迫站隊。
顯然,要是有人問你「女方買婚房有錯嗎」,那麼你的回答只有兩個,有或者沒有,無論你選哪一個,都能找出自己的理由,維護己方陣營,順帶羞辱對方。
而對方也會有同樣的操作,並且雙方針鋒相對的觀點會引來各自的不滿,從而由討論變成了對立罵戰。
來到這一步,始作俑者媒體就可以全身而退了,接下來,它們什麼都不用做,只等大家有來有往地罵人,自己坐收流量。
而一旦罵戰開始,大家藉機發洩負能量,最後只會造成人身攻擊+相互舉報的結果。
原始話題究竟是怎樣的,基於什麼背景,本身又合不合理,反而一點都不重要了。
只有當我們跳出對立的陣營,重新復盤這場罵戰究竟是怎樣發生的時候,才會發現癥結所在:這個話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不是「女方買婚房有錯嗎」,而是有錢有機會的話,無論男女老幼,都應該買房。房子可是剛需,跟女人不女人,結婚不結婚,又有什麼關係呢?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結婚,兩口子共同出錢買婚房,房子歸兩人所有,不才叫合情合理嗎,怎麼就和「錯」扯上關係了?
如果硬要討論,也應該是「要未婚夫承擔超出經濟能力的婚房」的問題,而不是「女方出錢」的問題。
這就是媒體帶節奏的狡猾之處:故意模糊焦點,用富具煽動性的話題,代替真正的事實,觀眾們你一拳我一腿打個半天,最後打了個寂寞,毫無意義,徒添仇恨。
學會如何在網絡上帶節奏了嗎,再給你總結下大綱:
1、製造矛盾
2、強迫站隊
3、模糊焦點
4、坐等發酵
學會了嗎?一會我可要考的。
3
類似的帶節奏話題非常多,且多數都和男女對立有關。
畢竟男性和女性,可謂世界上基數最大的兩個陣營,要是成功讓大家打起來,媒體每天眼睛一睜,就又賺個盤滿缽滿。
比如#事業型女性該不該交出撫養權#,同樣又是電視劇帶來出的話題,一看話題,還以為是事業型女性沒時間照顧孩子,被前夫詬病,才引出這個爭論。
結果點開一看,不對啊,這個前夫不也是事業型男性,也沒時間照顧孩子嗎?
只要看完整了2分鐘的視頻片段,就知道他們爭論的點,不是事業和家庭怎麼兼顧,而是明顯男方更有錢,想帶孩子到大城市,並以大城市教育好為由搶撫養權。
所以這個話題的本來面目,就是「前夫/妻比我更有錢,我應不應該交出撫養權」,根本和性別沒關係,和事業型與否也沒關係。
看,回歸本來面目之後,是不是就發現沒什麼好吵的了?
同樣避重就輕的,還有本周爆點熱搜:#男孩毆打外國小女孩家長拒道歉#。
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還引起了一輪網暴。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在浙江,一名男孩「胖揍」了4個外國「小」女孩,還發出種族歧視言論。
這麼一看,大家不都覺得是十幾歲的男孩欺負小女孩嗎?
結果輿論炸了,一邊倒指責男孩和他的家長,一家人還遭到網暴。
結果你猜怎麼的?後來事實查清楚了,先挑起爭端的是4個混血女孩,因為想霸佔場地,就驅趕男孩,用球砸他,結果引起男孩的反抗,幾個人打起來了,男孩贏了。
最重要的是,女孩子們是小,只有10歲,但男孩更小,只有7歲啊。
這顯然是一場小孩子之間的霸凌,男孩幸運,以一敵四贏了,沒想到媒體們殺人誅心,拿女孩子們的性別和血統說事,說男孩欺負女孩,種族歧視,扣了好大一頂帽子。
要我說,這條新聞的正確標題是「一男童遭4名外籍女孩霸凌後引發衝突」。
就看上面幾個話題,我們會覺得媒體有意偏向女性,但這麼想就錯了,它們只會在一些有意捏造或者雞毛蒜皮的話題上偏向女性,目的是激發女性的同情和仇恨,挑起對立。
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因為擔心「影響不好」,就無原則地大事化小,忽略常識和邏輯。
比如那個我隔了幾個月都忘不了的「拳擊身亡」。
看標題,我還以為女企業家是死在了擂臺上,算是意外?
結果,所謂「拳擊」,就是用拳頭毆打的意思,合著根本就是故意殺人,虐待致死。
看吧,看熱鬧的時候不嫌事大,該仗義執言的時候就畏首畏尾,我們的媒體啊,也真的太沒操守了點。
4
說了這麼多,只想提醒大家一件事:上網衝浪,要帶腦子。
畢竟網絡世界資訊太多,為了保證不被刷下去,媒體蹭熱度、帶節奏,算是一種剛需,但問題是現在的媒體也太過分了一點,導致網友陣營對立嚴重,戾氣太深。
作為一個普通人,哪怕我們無法改變媒體,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被帶節奏的那棵韭菜,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反套路大法」:發現文不對題,無需再看,立馬退出。
每當我們看完一條新聞的時候,都可以在心裡提煉一下新聞的中心思想,起個簡易標題,要是我們發現內容和媒體給的話題根本不符,或者是有意引出一些毫無必要的爭端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斷定,是媒體在帶節奏無疑了。
無論話題看上去多麼有可爭論的點,無論評論區的樓蓋得有多麼高,也沒有必要再摻和了。
因為一旦摻和,最終只會被捲入罵戰,浪費時間和精力。有這麼多閒時間,幹點什麼不好,硬是要給自己找罵?
馬上都要2021了,希望未來的時間裡,這種互相對立、仇恨情緒的節奏大師能少一點,讓網絡世界能回歸千禧年的氛圍。(我也知道這是做夢)
最後,留個練習題吧:
回到文章開頭的90歲老太取錢的新聞,顯然是編輯帶節奏翻車了,這個月得扣雞腿。如果你這家無良媒體的編輯,你覺得標題要怎麼寫,才能如願的帶節奏讓網友去罵銀行呢?
當然,這個練習不是要大家學壞,而是要感受一下筆桿子的可怕力量,正是這樣,媒體才應該多多自重,普通人也應該擦亮眼睛,保持警惕。
文 | 毒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