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杭州市中醫院先後接診兩位老太,她們都出現了頭暈、心慌及嘔吐等中毒症狀。急診科醫生經過排查,發現毒倒這兩位老太的是同一味中藥——附子。專家表示,附子用好了是救命藥,但用錯了就成了毒藥。另外,含有附子的中藥,在煎煮方法上也很有講究。
崔老太給自己熬「大補湯」
半小時後怎麼都站不起來
67歲的崔老太是上周日因中藥中毒入院。她是四川人,因為女兒嫁到杭州生了小孩,她就過來幫著帶寶寶。最近一段時間,她老是覺得自己頭暈,尿多,口苦。聽老鄉說,這是身體虛弱的一種表現,於是她開始打聽有沒有什麼補藥可以吃。
「我跟老家的朋友聊天,朋友說老家一個有點名氣的郎中,給她開了一張偏方,對身子骨虛弱調理非常有效。我文化程度比較低,沒多想,就讓她把方子給了我,我想著試試看。」 崔老太說。
上周日,崔老太拿著這張「偏方」去附近的藥店抓了藥,回到家開始給自己熬「大補湯」。她把所有的中藥材一古腦兒都倒在中藥壺內,開了火咕咚咕咚開始煎藥。半個小時後,一碗濃濃的中藥煎好了,她捧著碗一仰頭,全部喝下。
「藥挺苦的,但想想良藥苦口利於病,我一點都沒猶豫。」醫院輸液室裡,崔老太邊掛鹽水,邊回憶說,「哪知道服藥半小時後,我開始覺得嘴巴發麻,頭暈,胸悶,心慌,肚子裡翻江倒海。衝到廁所,忍不住嘔吐起來。我扶著抽水馬桶,怎麼都站不起來。」
女兒和女婿連忙打了120將她送到了市中醫院急診。結合症狀,急診科的醫生從崔老太帶過來的那張方子裡發現了問題。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方芳說,方子裡放了一味中藥叫附子,是有毒的藥物,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烏頭鹼類生物鹼。
方芳醫生分析,附子毒倒崔老太的原因主要有3個。首先,崔老太服用的附子劑量較大,有40克,一般來說,一帖中藥附子的劑量一般是5克到15克之間。其次,崔老太用的附子可能沒有經過正規的炮製,毒性沒有完全去掉。再次,附子是適合陽虛體質的患者,陰虛體質的患者服用後容易腹瀉、頭暈、胸悶,甚至昏迷,崔老太正是陰虛體質。
劉老太想治高血壓
一劑藥下去中毒昏迷
無獨有偶。附子這味中藥毒倒的可不止崔老太一個人。星期一上午,家住城西的劉老太被120送進了醫院。劉老太今年75歲,因為想治高血壓,吃了含有附子的中藥。她吃的附子還是生附子,毒性更大,來的時候已經中毒昏迷了。
「劉老太吃的附子劑量不大,只有5克,但因為是生附子,沒有經過炮製,就好比河豚沒有處理過,毒性比較大,所以中毒了。」方芳醫生說,「還有一點,劉老太也是陰虛體質,不適合服用附子。」 幸運的是,截至發稿時,經過全力搶救,劉老太已經轉危為安。
雖說附子兩天內毒倒兩位老太,但方芳醫生說,這並不意味著附子不能服用。附子是「有毒」中藥的典型代表,用好了是救命藥,用錯了就成了毒藥。「附子大辛大熱,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溼邪的功能。附子為強心主將,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將它列為治病保命的要藥。但如果炮製、配伍不當,或煎煮時間不夠,可引起中毒。」
附子的煎法非常有講究
很多市民並不懂如何煎煮
據介紹,附子的中毒潛伏期為10分鐘至3小時,症狀主要表現為四肢麻痺及抽搐、胸悶、心慌、頭昏眼花,咽喉肚子有燒灼感,繼之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神志呆滯,呼吸困難,昏迷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些市民習慣將中藥帶回家自己熬,特別是老人。但方芳醫生門診時發現,很多市民並不懂如何正確煎煮含附子的中藥,像中毒的崔老太和劉老太。
方芳醫生說,附子的煎法非常有講究,要久煎兩個小時以上。掌握火候有一個訣竅:取一片煎過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沒有麻口的感覺,表明煎煮火候到了,這時可以放入其他藥物,如果仍感覺麻口,則需繼續煎煮。因此,很多有經驗的中醫通常會在處方中附子這味藥的右上角或後面註明先煎,去麻。
另外,含附子的中藥煎煮過程中不能加冷水,因為這樣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正確做法是要煎幹時加入開水。方芳醫生說,煎藥前應充分估計好水量,一次性加夠;如果中途發現水快煎幹,應該先關火、待藥冷卻後再加入適量冷水,然後重新開始煎煮、計時;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開水。
延伸
哪些中藥毒性大
1.細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等功效。但揮髮油中所含的黃樟醚有毒,可導致頭痛、嘔吐、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者因呼吸麻痺死亡。但煎煮30分鐘,可使毒性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2.生半夏:具有清化痰飲、降逆止嘔、消腫散結等功效,但具有很強的毒性,可導致咽喉麻辣、喉頭麻痺,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肝腎功能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即使藥店出售的已曬乾的生半夏也同樣具有毒性。內服需經過明礬、生薑水浸制。
3.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但服用時要嚴格掌握劑量,用量過大可致中毒,出現中樞興奮、神經過敏、煩躁、心悸、眩暈、噁心、排尿困難等症狀,嚴重者出現視力模糊、呼吸困難,甚至會因呼吸衰竭、心室纖顫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