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湯劑是中藥最為常用的劑型之一,它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若煎煮器皿選擇不當、加水量過少、火力過猛、煎煮時間過長或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不當,都會導致把藥熬糊。中藥煎煮需要注意些什麼?膠狀中藥又該如何煎熬?
【中藥煎煮的正確操作】
正確選擇煎藥器皿
煎煮中藥以砂鍋、瓦罐為好,可以用陶器、不鏽鋼器皿、玻璃器皿。忌用鐵鍋、銅鍋、鋁鍋、鉛或有害塑料製品,以免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最好選擇受熱均勻的砂鍋,這樣可以防止鍋底溫度過高導致質地較重的飲片燒糊燒焦。同時,保證鍋底乾淨。煎藥前要徹底清除鍋底的殘留藥渣和油垢。
煎煮過程中保證水量
首先浸泡中藥飲片應使用涼水,加水量超過藥物表面3~5釐米,浸泡時間需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葉、莖類藥材為主的組方,可浸泡30分鐘;根、根莖、種子、果實、礦石、化石、貝殼類為主的組方,可浸泡60分鐘。總體來說,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分解及變質。
說到浸泡中藥,很多患者都會問,這個藥是不是需要洗一洗,把泡過藥的水倒掉,煎煮的時候再接新的涼水?中藥飲片不需要清洗。飲片上市前已經經過了淨制,飲片清洗會導致易溶於水的中藥飲片及飲片表面輔料的流失。煎藥前清洗飲片會減弱或改變湯劑的原有藥效,影響藥效的發揮和疾病的治療。
一般中藥煎煮兩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兩次煎液去渣濾淨混合後分兩次服用。也就是把浸泡好的中藥飲片武火(大火)煮沸後,再改文火(小火)煮20~25分鐘,趁熱濾出第一煎的藥液。開始操作第二煎,往煎藥容器中再加涼水超過藥渣表面1~2釐米,用武火煮沸後,改文火再煎15~20分鐘,再次趁熱濾出藥液。將兩次煎液混合後分兩次服用,每次約200毫升,兒童注意減半或遵醫囑。
正確掌握火候
一般來講,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大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鐘即可;補養藥需用文火(小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繼續煎煮30~60分鐘。
把握中藥的特殊煎法
如果藥袋內有布袋包裝的飲片,此類藥為包煎藥。包煎的藥物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用布包裝好,再與群藥同時煎煮,以防止藥液渾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於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如六一散、青黛、蒲黃、車前子、辛夷、旋覆花等。
除了包煎,飲片常見的特殊煎煮方法還包括先煎、後下、另煎、烊化、衝服等。
先煎藥主要指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一些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鐵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龍骨、牡蠣、瓦楞子、珍珠母、石決明、龜甲、鱉甲等。此外,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宜先煎45~60分鐘後再下他藥,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藥。
後下藥主要指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於揮發而降低藥效,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鐘後放入。如薄荷、香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等。此外,有些藥物雖不屬芳香藥,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
另煎藥是指一些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宜單獨煎煮,如貴重藥材人參、冬蟲夏草、藏紅花等。另煎藥在煎煮前也應該浸泡,煎出的藥液可以另服,也可以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一般煎煮時間為2~3小時。
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溶化即烊化後,用煎好的藥液衝服,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後服用。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等。
衝服主要是指某些貴重藥,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細末製成散劑,用溫開水或複方其他藥物煎液衝服。如麝香、牛黃、三七粉、羚羊粉、松花粉等。
另外,煎藥時需要加蓋,保證藥液溫度,適時攪拌、翻動。掌握了以上這些煎藥原則,煎煮中藥就會得心應手。
健康知多點——膠狀中藥如何煎熬?
烊化法是中藥湯劑煎煮中一種特殊方法,其應用歷史十分悠久,自商代宰相伊尹創造湯劑、著成《湯液經法》以來,就已開始應用,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所謂「烊化」,是指將部分不宜直接入煎、溶解的膠類藥材,如阿膠、黃明膠(即牛皮膠)、龜膠、鹿角膠等,先打成小碎塊,置於加熱容器內,然後加入少量熱水,或熱的藥液,或黃酒,隔水加熱或直火加熱使其溶解。
膠類藥材多是以動物之皮或甲骨熬製凝鍊而成,主要成分為膠元性蛋白、胺基酸、鈣質等,黏性很強,與別的藥共煎時,易部分溶化黏附他藥,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在煎煮沸騰過程中,又易引起藥液外溢和部分膠質沉入罐底黏底焦糊;在與草木類藥物共煎時,易被其他藥物吸附而浪費藥材;湯液濃度高,黏性大,也不利於過濾,因此就需要採用烊化溶融後,分次兌入其他共煮的藥液中服用。其具體操作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先將定量膠塊碎成粗粒或極小塊,置入加熱容器內,加入100毫升左右的冷水(或熱水、黃酒),亦可加入已煎好的藥液,將其置於火上,用小火加熱,邊煮邊攪拌,待膠粒完全溶化後,把膠汁摻入已煎好的藥液內即可;第二種方法是將打碎的膠類置於容器內,加入50~100毫升的水或黃酒(更易讓膠溶化),隔水加熱或蒸溶後,再兌入已煎好的藥液中即可。
【中藥湯浴防病健身】
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藥浴處方,可以根據自己身體不適情況進行選擇。
防治感冒足浴 蔥白60克,生薑9克,共搗碎,用沸水衝入,浸潤毛巾置於額頭,以微微汗出為度。亦可將清水加熱至沸,然後置入上述3倍量的藥物,再用武火煎沸,趁熱用於全身蒸汽浴,每日1~2次。適宜於小兒感冒發熱。
預防高血壓足浴 夏枯草、桑葉、菊花各30克,鉤藤20克,水煎,沐浴20分鐘。或每日晨起和晚睡前將藥液加熱入木桶內,熱水泡腳,水溫以不燙腳為度,每次30分鐘。每劑藥液可以使用3~5次。此法對高血壓有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緩解失眠足浴 肉桂、細辛、遠志各9克,吳茱萸12克,每日睡前煎水浸足,每次30分鐘,以腳心感到發熱為佳,浸洗後入睡,還可以配合足底按摩助眠。
預防足部凍傷藥浴 桂枝、乾薑各15克,附子10克,水煎,趁熱泡,每次15分鐘,每日2次。可在進入冬季時進行浴足,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防治慢性鼻炎藥浴 黃芪20克,防風、蒼耳子、川芎各15克,白芷、辛夷各10克,水煎,一邊煎一邊作蒸氣浴。此法以局部燻蒸為主,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藥浴也可以起到美容護膚的作用。愛美的女士們不妨從下面介紹的幾種常用的美容護膚藥浴中選擇。
美膚藥浴 綠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檀香、白松香各30克,煎成藥液,全身浸浴,有健美皮膚、滋養容顏的功效。
花瓣浴 可以取玫瑰花、荷花、菊花的乾花或者新鮮花瓣,洗乾淨後,在入浴前將花瓣撒於水面,洗浴時用花瓣揉搓面部和身體,能夠潔身除垢,還能夠芬芳滋潤肌膚。
鹽醋浴 在浴水裡加入少量的鹽或幾滴醋,能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使其更富有彈性。用來洗髮還可以減少頭屑,能使頭髮保持柔軟又光澤。
此外,還有橘皮浴、檸檬浴、牛奶浴、茶浴,以及在日本流行的酒浴等,都能夠起到美容護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藥藥浴有皮膚過敏者不宜使用;如果治療皮膚病,應有醫生的指導;刺激性較強或者有毒性的藥物不可隨意亂用。
綜合自人民網-生命時報、中國中醫藥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