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坑坑窪窪的表面隱藏著什麼古老的秘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巨大的隕石撞擊在大約40億年前月球外殼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領域,具有多個相互競爭的思想和假設,所有這些都遭到了激烈的爭論。行星科學家曾提出的一個建議是,從月球內部升起的巖漿是形成今天月球的地殼的主要原因。
但是研究人員在研究了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帶來的月球巖石後提出了巨大的隕石提議。這些巖石顯示出在遙遠的過去曾暴露在超過2300攝氏度(或4172華氏度)的超高溫下的跡象。
這類溫度通常只能通過行星外層的大規模融化來實現,這表明由於受到大型太空物體的猛烈撞擊,月球可能已經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式結束了。
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行星科學家Anaernok說: 「與其他阿波羅17號樣品相比,礦物質的外觀與眾不同令我驚訝。雖然小於一毫米,但引起我們注意的 baddeleyite顆粒是我在阿波羅樣品中見過的最大的一種。這種小顆粒仍未形成直徑數百公裡的衝擊盆提供了證據。」
斜鋯石礦——也被稱為二氧化鋯或二氧化鋯,表明以前存在立方氧化鋯,這是超高溫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意味著那種難以置信的熱量仍然存在於我們今天可以在月球上收集到的巖石中。這一發現是通過使用一種被稱為電子背散射衍射的複雜技術完成的,進一步的放射性年齡測定分析表明,立方氧化鋯的形成是在43億年前,那時月球還只是一個嬰兒。
總共對細小晶粒進行了50,000多次測量,顯示出互鎖的晶體取向,這是超高溫立方氧化鋯的典型標誌。
月球和地球都有著隕石撞擊的悠久歷史,儘管在月球上更為明顯-沒有侵蝕或板塊構造,撞擊坑在月球表面保持固定。現在看來,過去的撞擊首先是造成月球地殼形成的原因。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地質學家詹姆斯說:「這一發現表明,難以想像的劇烈撞擊不僅沒摧毀月球外殼,而且還幫助它形成了月球外殼。展望未來,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現在有了實驗室工具來幫助我們完全了解它們對類地行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