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作||裡爾克漢語譯本系年(1929–2012)

2021-01-11 騰訊網

本文轉自:翻譯史研究

本文原載於「裡爾克中文網」,由其站長陳寧(網名Dasha,遼寧瀋陽人,1970–2012)整理編寫,此次轉載略作調整。這位「民間裡爾克專家」已不在人間,其主譯的四卷本十冊版《裡爾克詩全集》(第四卷「法語詩全集」由何家煒翻譯)於201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謹表敬意與紀念。

裡爾克及其籤名(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文原作者陳寧(Dasha)

陳寧、何家煒譯《裡爾克詩全集》(商務印書館,2016年)

Dasha按:

最初整理這個「系年」,只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閱讀的路標、記錄自己的閱讀的足跡。2009年應林笳教授要求而爬梳鉤沉,則意在大致描繪出裡爾克的文字在漢語世界裡隨時間之流生根開花的圖景,以裨愛好者尋根溯源,揀選所需。然而,在筆者自身,終不免井蛙陋見;於外部環境(出版業的繁盛),必定掛一漏萬。所以,最終的完成,只能留待漢語文本的全文電子化的最終完成。

整理這個「系年」,以筆者手中收集的資料為主,以網絡檢索為輔,更參考了:

衛茂平,《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張松建,《裡爾克在中國:傳播與影響初探,1917-1949》(http://zgshige.net/c/2017-01-03/2372354.shtml、

http://zgshige.net/c/2017-01-03/2372355.shtml);

李魁賢,《裡爾克在臺灣》(《笠》詩刊,1990年第163期,第127-137頁;收李魁賢譯《裡爾克詩集(卷1)》,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第239-254頁)。

體例說明:

1. 以裡爾克文字的譯本為主,輔以傳記;研究、評介文字(包括學位論文與專著),種種原因,概不錄入。

2. 專著,錄一版一印、更換出版社(含出版社更名)或有修訂的再版;雜著、合輯,以刊行首譯文本為選擇標準;期刊、報紙,1949年以後的,不復錄入,感興趣的讀者諸君不妨在網絡上稽考CNKI、維普、萬方、龍源期刊乃至讀秀。

1929

慈母的悲哀 / 王顯庭譯. 上海: 世界書局, 民國十八年[1929]五月初版

收《慈母的悲哀》([Esthonian]Friedebert Tuglas),《祖母》([Swiss]E. Rod),《屋頂老人》([Austrian]R. M. Rilke)等3篇外國短篇小說。封面署名「王顯庭譯」,版權頁署名「編譯者 新文化學社」。書中無前言、後記,不知原文所據。根據國籍拼寫,當轉譯自英譯本。標稱Rainer Maria Rilke的《屋頂老人》,根據內文,為《上帝的故事》(Geschichten vom Lieben Gott,親愛的上帝的故事,好上帝的故事)中的「Eine Szene aus dem Ghetto von Venedig」(威尼斯猶太人聚居區一幕)。據衛茂平《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193-198頁)介紹,此書中的譯文,為裡爾克文字第一次被翻譯成漢語。

1931

華胥社文藝論集 / 華胥社編. 上海: 中華書局, 1931年

收有梁宗岱譯《羅丹》。

1934

《沉鍾》第32期(北平沉鍾社, 1934年1月30日)

第482-487頁,馮至節譯「馬爾特·勞利得·布裡格隨筆」。

1936

西窗集 / 卞之琳著.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6年3月

第58-81頁,收卞之琳據Suzanne Kra法譯本La Chanson d'Amour et de Mort du Cornette Christoph Rilke轉譯《軍旗手的愛與死》。據「卞之琳主要著譯書目」(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卞之琳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271-272頁),似乎卞僅譯過裡爾克此種。按:此Suzanne Kra,1981年版《西窗集》並安徽教育《卞之琳譯文集》及其他卞譯本,均誤植為Sussane Kra

一切的峰頂 / 梁宗岱輯譯. 上海: 時代圖書公司, 民國二十五年初版

新詩庫第一集第二種。收《嚴重的時刻》、《這村裡》。

《新詩》1936年第1卷第3期(上海: 新詩社)

第285-302頁「裡爾克逝世十年祭特輯」,是馮至早年的全部裡爾克譯詩並一篇紀念文字《裡爾克》。

1937

一切的峰頂 / 梁宗岱輯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7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重印上海時代圖書公司該書,補進《軍旗手底愛與死之歌》。亦見湖南文藝出版社「詩苑譯林」叢書《梁宗岱譯詩集》。梁譯「旗手」,缺裡氏原文的「作者題記」。

1938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馮至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8年

中德文化叢書之七。「十封信」外所附錄的《論「山水」》,即裡爾克的「Von der Landschaft」。

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馮至譯裡爾克《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封面

1939

《星島日報·星座》第三一八期(1939年6月23日)

徐遲選譯《裡爾克戰時書簡》

1940

《中國文藝》2卷2期(1940年4月1日)

第20-21頁,丙子譯《布裡格隨筆》。落款「譯自M. R. Rilke: Gesammelte Werke第四卷」,為「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第16章。

1943

交錯集 / 梁宗岱譯. 桂林: 華胥社, 1943年2月

譯有裡爾克《老提摩斐之死》、《正義之歌》、《欺詐是怎樣到了俄國》、《聽石頭的人》。按:此四則均出自《親愛的上帝的故事》(Geschichten vom Lieben Gott)。

《時與潮文藝》創刊號1943年3月

第138-141頁,徐遲《裡爾克禮讚》。

《中德學志》5卷1-2期(中德學會, 民國32年5月)

第71-87頁,收有吳興華著述的《黎爾克的詩》和節譯的《述羅丹》(Auguste Rodin)。

羅丹 / 梁宗岱譯. 南京: 正中書局, 1943年

《交錯集》、《一切的峰頂》、《羅丹》,再加上《詩與真》(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中題為《論詩》的致徐志摩的信中有裡氏《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馬爾特·勞裡德斯·布裡格手記,第13章)片斷譯文,乃宗岱先生譯裡爾克全部。據劉志俠先生考證,梁譯裡爾克,猶轉譯自法語(參詳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梁宗岱著譯精華插圖本」相關卷冊)。

1944

黎爾克詩選 / 吳興華譯. 中德學會,1944年

中德對照叢刊第三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曾出版《吳興華詩文集》,獨不存《黎爾克詩選》;此外,臧棣編《裡爾克詩選》(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6. 9,第96-150頁)收有27首。

1947

春情曲 / 林凡譯. 南京: 正風出版社,1947年

74-81頁,據英譯本轉譯,譯有裡爾克《愛情》(實際為《新詩集》中的Liebes-Lied,愛的歌曲、戀曲)、《先知》(實際為《圖像集》中Vorgefühl,「預感」)、《寂靜》(實際為《圖像集》中的Ernste Stunde,「嚴重時刻」)、少女之禱二首(實際為《祝賀我》中組詩Gebete der M dchen zu Maria中的兩首:第3、17首)。林凡於「題記」中說「在付印之前,蒙宗白華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將這集子,批閱一遍,又用德文原文部分的校對」。

《詩創造》1卷第1期 帶路的人(1947年7月)

徐遲譯《鋼琴練習》。

據張建松:楊業治又將這首詩重譯一遍,與另一首詩《詩人的死》一同發表在楊振聲主編的北平《經世日報·文藝周刊》第43期(1947年6月8日)。另,張建松還記載:唐湜主編的上海《文匯報》副刊雅善介紹西方現代派詩人的作品,此時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裡爾克的名詩《靜寂的時候》之中譯本,譯者是屠岸。發表在唐湜主編的上海《文匯報·筆會》第90期(1946年11月8日)。

1948

《詩創造》1卷10期 翻譯專號(1948年4月)

第10-12頁,陳敬容譯《少女的祈禱及其他》。據後記頻頻出現英語單詞,當轉譯自英譯本。英譯本譯者Ludwig Lewisohn,錯印成Londwig Lewiohn。

《中國新詩》月刊第二集 黎明樂隊(森林出版社, 1948年7月)

第19-23頁,陳敬容裡爾克《詩七章》。據前言「節譯自L. Lewisohn裡爾克英譯本序」判斷,本期譯詩與前文《詩創造》中《少女的祈禱及其他》,當轉譯自英譯本:Rainer Maria Rilke:Thirty-one Poems by Rainer Maria Rilke in English Version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udwig Lewisohn, New York: The Beechhurst Press, 1946。

張健松說:「九葉詩人」中的唐湜和陳敬容也是裡爾克詩的愛好者,他們都根據英文譯本,於1948年各自譯出幾首詩。唐譯發表在上海的一家小型的中美合資報紙《華美晚報·新寫作》,署名「迪文」,計有7首:其中《騎士》在第6期(1948年8月12日)、《天使們》在第7期(1948年8月16日)、《開始》在第8期(1948年8月19日)、《瘋狂》在第9期(1948年8月23日)、《孤獨的人》和《哀歌》在第16期(1948年9月16日)、《鄰人》在第17期(1948年9月20日)。

1958

時間之書 / 黃時樞譯. 臺北: 現代詩社, 1967年2月初版

黃時樞,筆名方思。轉譯自Babette Deutsch英譯本:Rainer Maria Rilke: Poems from The Book of Hours. translated by Babette Deutsch. New Directions, 1941。該書扉頁將德語Stunden-buch錯印成Studen-buch,第一首詩英譯本第一個單詞花體的「How」被方思誤讀為「Now」。

春情曲 / 華生譯. 臺北: 讀者書店, 1958年10月

按:華生,即林凡。

1959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馮至譯. 香港: 建文書局, 1959年

1960

德國詩選 / 李魁賢譯 三民書局,1960年12月初版

收李魁賢譯裡爾克詩7首。

1963

現代文學散論 / 胡品清撰. 文星書店, 1963年7月

第93-108頁:《論德國存在主義詩人裡爾克》。其中《裡爾克詩抄》有7首譯詩,但沒有提及所據原文。根據行文與德文的差異並胡品清的外語能力,當為轉譯自法語。

1967

裡爾克詩及書簡 / 李魁賢譯.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67年2月初版

在臺灣當屬李魁賢最為著力。幸好其影響力並不大。比如幾米《地下鐵》中裡爾克詩句就不受其影響。

1968

畫中的霧季 / 張健著.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68年9月

據李魁賢《裡爾克在臺灣》記載,譯有裡爾克詩5首。

據李魁賢《裡爾克在臺灣》,華源出版社1968年9月出版《雨窗集》,收卞之琳譯「旗手」,譯者被改為「之誠」。

1969

杜英諾悲歌 / 李魁賢譯. 臺北: 田園出版社, 1969年3月初版

李魁賢自註:依據富士川英郎日譯本和麥金塔爾英譯本譯。

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 / 李魁賢譯. 臺北: 田園出版社, 1969年3月初版

裡爾克傳 / 侯篤生撰; 李魁賢譯. 臺北: 田園出版社, 1969年3月初版

和亞丁談裡爾克 / 程紀賢撰. 臺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69年3月初版

程抱一,本名程紀賢。程在「談裡爾克」過程中據德語原文翻譯了裡爾克的相關作品。

現代名詩選譯 / (菲律賓)施穎洲譯. 臺北: 皇冠出版社, 1969年7月

按:施翁此書譯裡爾克10首,均據德英對照本,基本屬於轉譯。1999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施穎洲譯《世界詩選》與此內容大致相同,僅原作者編排順序有別、並相關人名、詩名統一為大陸通行標準,刪去了原本的每首詩末的譯後記。

裡爾克及其作品 / 葉泥著. 高雄: 大業書店, 1969年9月初版

書中葉泥譯裡爾克詩若干,更多是評介文字。葉泥譯裡爾克,所據版本、語種,不詳,但據其論方思譯《時間之書》時將方譯與他人所譯(葉泥未署他人之名)比對,猶可斷定葉泥不通德語。

1971

一切的峰頂/ 沉櫻編譯. 臺北: 林白出版社, 1971年8月

沉櫻,即陳鍈女士。《一切的峰頂》,即梁宗岱的《一切的峰頂》。林海音《念遠方的沉櫻》一文中對此書的出版緣由有記載。

1972

和亞丁談裡爾克 / 程抱一著.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72年1月初版

馬爾泰手記 / 方瑜譯. 臺北: 志文出版社, 1972年3月初版

裡爾克「布裡格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的第一個漢語全譯本。方瑜於《譯序》中說:「執筆翻譯《馬爾泰手記》,對我而言,實在有點不自量力。起初也沒有想到終於能夠將它全部譯出來,如果沒有外子的幫忙,這本書決不能有完成的一天,他根據四本不同版本的日譯本,幫我解開了書中許多難解的語句。」(按:方瑜外子即李永熾。)方瑜譯本,從封面到內頁插圖、注釋,基本取材自日本中央公論社1964年版《世界の文學 第36卷 リルケ》中杉浦博的日譯本《マルテの手記》,但錯譯,卻與杉浦博無關。

一切的峰頂/ 沉櫻編譯. 臺北: 大地出版社, 1972年3月

1973

平原極目 / 唐文標撰. 臺北: 環宇出版社, 1973年12月

據李魁賢《裡爾克在臺灣》,書中《一首譯詩的故事》收與黃用合譯《哀歌第六》。簡體版可參看關博文編《我永遠年輕:唐文標紀念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12月,第152-166頁)。根據譯註,應該是據德語原文譯出,參考了Leishmann、Spender合作的英譯本和Harry Behn的英譯本。

1977

形象之書 / 李魁賢譯. 高雄: 大舞臺書苑, 1977年1月

杜英諾悲歌 / 李魁賢譯. 高雄: 大舞臺書苑, 1977年1月再版

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 / 李魁賢譯. 高雄: 大舞臺書苑, 1977年1月初版

裡爾克傳 / 侯篤生撰; 李魁賢譯. 高雄: 大舞臺書苑, 1977年3月再版

裡爾克及其作品 / 葉泥著. 高雄: 大舞臺書苑, 1977年10月再版

西洋文學評論 / 劉守宜編.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7年12月

第三冊收鄺德文《談裡爾克的詩》。鄺德文,即吳興華。

1979

德詩選粹 / 齊德芳, 張明華譯. 臺北: 歐語出版社, 1979年1月

原文詩集名為「Anthologie deutscher Gedichte vom Barock bis heute」,譯裡爾克詩文8種,在第258-266頁。聖言會會士齊德芳(Franz Giet, 1902-1993年),「來華垂五十年」,臺灣輔仁大學德文系教授,原籍德國,1902年出生於德、荷邊境。按,書名頁副題「巴洛克明代」疑為「巴洛克時代」。

西窗集 / 卞之琳編譯. 香港: 大方圖書公司, 1979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重印。

1980

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一冊)/ 袁可嘉, 董衡巽, 鄭克魯選編.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年

張威廉主編《德語文學詞典》(Lexikon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944頁)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出版馮至譯《裡爾克詩文選》。考「馮至年譜」(《馮至全集》第十二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674頁),當為此書第38-57頁的裡爾克名下的「詩選」。此後,1991年10月,選譯裡爾克《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Die Sonette an Orpheus)八首,刊於《世界文學》1992年第一期,再加上此前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馮至譯裡爾克盡在於此。

在流放地 / 馮亦代編.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0年9月

1981年7月改名為《賣笑的人》,由花城出版社再版。第257-278頁:李士勳譯《掘墓人》,楊武能譯《小園中》、《老人們》。

生命 死亡 永恆: 德國詩人李爾客生平著作及思想發展 / 簡大森撰. 臺北: 臺灣華歐出版公司, 1980年9月

據李魁賢《裡爾克在臺灣》記載,此書98頁,只有資料沒有譯文。

1981

西窗集(修訂版) / 卞之琳編譯.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11月

1982

德國詩選 / 錢春綺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2年5月

第478-482頁:錢春綺譯裡爾克(裡爾凱)詩5首。

1983

現代西方文論選 / 伍蠡甫等編.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3年1月

第162-165頁:林驤華據英譯本轉譯《致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第一封信」(節譯)。

男男女女 / 劉華明編譯 臺北: 常春樹書坊, 1983年2月

第104-108頁,《愛情》、《少女之禱》,未署譯者姓名,實際為林凡譯本。

梁宗岱譯詩集 / 梁宗岱譯.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

1984

圖象與花朵 / 陳敬容譯.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張威廉主編《德語文學詞典》稱:陳敬容譯《裡爾克詩選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當為此書。「圖象」為裡爾克「Das Buch der Bilder」(現通稱為《圖像集》)的選譯(在第75-115頁),「花朵」為波德萊爾「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的選譯。陳在前言中說,裡爾克譯詩據英譯本轉譯。

1985

羅丹論 / 梁宗岱譯. 成都: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5年1月

1987

國際詩壇1987年第3輯(總第3輯) / 桂林:灕江出版社,1987

題名為《裡爾克詩抄》的,為綠原譯詩;第235-242頁,程抱一譯裡爾克的《論塞尚》。

鄰笛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年5月

第43-70頁:綠原譯裡爾克詩20首。

上帝的故事:裡爾克成名小說集 / 陳蒼多譯. 臺北: 名流出版社, 1987年8月

據英譯本轉譯。

1988

裡爾克 / (聯邦德國)霍爾特胡森著;魏育青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88年4月

與李魁賢譯侯篤生的《裡爾克傳》所據為同一德文原著。魏育青此譯本的譯詩,多出自自己新譯。憑藉當年的「文化熱」與三聯書店的盛名,此書影響甚廣,比如「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Wer spricht von Siegen? überstehn ist Alles.),一時之間,成為名言。

德國抒情詩選 / 錢春綺, 顧正祥譯. 西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4月

第280-284頁:錢春綺譯裡爾克詩6首,與1982年版《德國詩選》並不重複。

杜英諾悲歌 / 李魁賢譯. 臺北: 名流出版社, 1988年7月三版

美的人生 / 李永熾編譯.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88年9月

李永熾並未提及編譯所據來源,但根據內容,應該是轉譯自日本的「訳編者」秋山英夫的「美しき人生のために―リルケの言葉」(社會思想社1964年:http://www.amazon.co.jp/gp/product/B000JAFKQU/)

裡爾克抒情詩選 / 楊武能譯.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8年11月

外國名家詩選 / 鄒絳編.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8年11月

第三冊第171-196頁:收18首,楊武能4首、飛白2首、錢春綺5首、陳敬容3首、馮至4首。

請向內心走去:德語國家現代詩選 / 綠原編譯.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

第5-8頁:綠原譯裡爾克詩3首

1989

秋天的哀怨 / 卞之琳譯. 臺北: 李白出版社, 1989年4月

即《西窗集》。

詩海——世界詩歌史綱·現代卷 / 飛白著. 桂林: 灕江出版社, 1989年8月

第1046-1055頁:飛白譯裡爾克詩4首。

我看到開滿了花的小徑 / 李文俊等譯. 北京: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9年9月

第120-123頁:有署名「阿木」者譯詩3首並馮至1首「總是一再地……」。

象徵主義·意象派 / 黃晉凱等主編.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

第570-573頁:楊恆達譯《杜依諾哀歌》第四首;第573-577頁:馮至譯「手記」片斷。

1990

裡爾克語錄 / 林鬱編. 臺北: 智慧大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0年

沒有提及編譯來源。根據內容,應該與李永熾轉譯自同一日譯本。

中外抒情散文鑑賞辭典 / 姚翠文, 魏國強主編. 長春: 長春出版社, 1990年9月

第1019-1024頁:黎青選譯《布利克隨筆》,即「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為第2、3、20(部分)、23(部分)章,譯文不知所據,亦與德語原文相差甚遠。葉廷芳主編《外國名家隨筆金庫》(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6年12月. 第746-749頁)等眾多選本,此後又有選入。

1991

外國抒情詩賞析辭典 / 張玉書主編. 北京: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1年1月

第1000-1003頁收林克譯裡爾克4首:卡魯塞爾之橋, 愛之歌, 海之歌, 鏡前的女士。

1992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馮至譯. 臺北: 帕米爾書店, 1992年

1993

裡爾克如是說 / 林鬱選編.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3年3月

為臺灣「智慧大學」版《裡爾克語錄》(1990年)的大陸版。

西窗集 / 卞之琳編譯.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3年8月. 新1版

詩季(秋之卷) / 韓作榮編.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82-116頁:李魁賢譯《杜英諾悲歌》(10首全);第133-135頁:鄭敏譯《聖母哀悼基督》並附評論。按:鄭所謂「聖母哀悼基督」,即裡爾克《聖母生平》(Das Marien-Leben)中的「Pietà」。據英譯本轉譯。

裡爾克/馬查多 / 李魁賢譯.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

1994

裡爾克詩集(3卷) / 李魁賢譯.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第一卷為《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杜英諾悲歌》,第二卷為《新詩集》、《新詩集別卷》,第三卷為《形象之書》。

詩探索1994年第1輯(總第13輯) / 謝冕等主編.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1月

第176-177頁:葉廷芳譯《藝術手記》,實際為裡爾克1900年的一封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馮至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94年3月

外國象徵詩精選 / 黎華選編.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94-105頁:裡爾克詩10首,譯者楊武能、陳敬容、馮至。其中有陳敬容譯「哀歌」第三首。

世界短篇小說經典·德語國家卷 / 葉水夫主編; 李永平選編.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4年11月

第264-279頁:收孫鳳城譯《掘墓人》,楊武能譯《小園中》。

世界詩庫·第4卷 德國 奧地利 瑞士 北歐 / 飛白主編. 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94年12月

收入裡爾克詩漢譯15首,其中, 4首飛白譯, 2首錢春綺譯, 2首楊武能譯, 2首綠原譯, 5首馮至譯。

1996

裡爾克詩選 / 臧棣編. 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6年9月

因力圖再現裡爾克詩歌漢譯全貌,導致譯品良莠並陳。坊間不易得獲的吳興華譯本,此書收有27首。書中郭良據英譯本轉譯的《果園》(Vergers),為裡氏法語詩首次漢譯。

裡爾克詩選 / 綠原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11月初版

綠原稱其根據裡氏德文全集,但觀其行文、尤其腳註,頗多英譯本的影子。

1997

《杜伊諾哀歌》與現代基督教思想 / 林克譯.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1997年1月

譯有裡氏「哀歌」和「十四行詩」、勒塞(Kurt Leese)和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的闡釋文字各一篇。

外國名詩選 / 袁可嘉主編.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年1月

第75-79頁:馮至譯《豹》、《愛的歌曲》,綠原譯《秋》,袁可嘉譯《「我們想得到……」》。袁譯,為《致奧爾甫斯十四行詩》第一部第十四首,所據原文不詳。

世界文學大師. 17 / 鄭樹森主編. 臺北: 洪範書店, 1997年

據網絡聯機書目,內收《軍旗手的愛與死之歌》,署名梁宗岱、馮至。具體內容待考。

1998

裡爾克詩選 / 綠原譯. 臺北: 光復書局, 1998年

遲開的玫瑰 德國卷 / 魏家國編. 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98年8月

第297-315頁:卞之琳譯「旗手」,劉文飛據俄語轉譯書信四封。

1999

三詩人書簡 / 劉文飛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年1月

所謂三詩人,為裡爾克、帕斯捷爾納克、茨維塔耶娃。劉據俄文版翻譯此書。俄語老翻譯工作者烏蘭汗序言中說「劉文飛沒有簡單地做翻譯搬運工作,從一國文字譯成另一國文字。他跟據俄文版本又進一步作了篩選與剪接,使《三詩人書簡》更適合於今日我國讀者的需要。」

藝術家畫像 / 張黎譯. 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99年3月

收裡爾克的兩部藝術評論(或稱Monographien):沃爾普斯維德(Worpswede)、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世界詩選 / 施穎洲譯.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年4月

即施穎洲的皇冠1969年版《現代名詩選譯》的引進版,譯名轉為大陸通行標準,但也刪去了施穎洲對每首譯詩的相關說明。

馮至全集 / 馮至著; 韓耀成等編.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第四卷第83-88頁:裡爾克——為十周年祭日作;第九卷第431-457頁:全部馮譯裡爾克詩;第十一卷第277-339頁:全部馮譯裡爾克文。

2000

上帝的故事:裡爾克散文隨筆集 / 葉廷芳, 李永平編.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0年1月

收梁宗岱譯《論羅丹》、張藜譯《沃爾普斯維德》(此「張藜」,即「張黎」)、馮至譯《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選)、馮至譯《論「山水」》、王劍南譯《親愛的上帝的故事》和魏育青譯《布裡格隨筆》(選譯)。

關於上帝的故事:裡爾克寫給童心未泯的人 / 黃瑞華譯. 臺北: 究竟出版社, 2000年8月

根據相關錯譯文字,似據德語譯出,但譯者注釋卻出現原文所不存的英語單詞。

親愛的上帝 / 龔應恬譯. 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龔應恬氏,不知其詳,疑為「1963年8月生於浙江義烏」者。不知譯文所據原本。

卞之琳譯文集 / 卞之琳譯.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上卷第34-45頁:《旗手》。

2001

羅丹論(插圖珍藏本) / 梁宗岱譯.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4月

新詩界 / 李青松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月5月

第260-263頁:林笳譯《命運》。

裡爾克傳 / 侯篤生著; 李魁賢譯/導讀.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初版

裡爾克書信集 / 李魁賢譯/導讀.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初版

裡爾克詩選 / 綠原譯. 臺北: 光復網際網絡企業公司, 2001年

2002

裡爾克散文選 / 綠原, 張黎, 錢春綺譯.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年1月

收裡爾克部分評論、馬爾特手記(選譯)、散文詩「旗手」和書信若干。

我們選擇的前途:21位諾貝爾獎得主向全球公眾推薦的文字 / 孟良俊編譯.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

第163-168頁:孟良俊編譯《給馮·卡爾克諾依的輓歌》,即Requiem. für Wolf Graf von Kalckreuth。

永不枯竭的話題:裡爾克藝術隨筆集 / 史行果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2年2月

20世紀外國短篇小說編年·德語卷 / 高中甫選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3月

41-46頁:李永平譯《體操課》。

裡爾克的絕唱 / 張索時譯. 臺北: 爾雅出版社, 2002年

據英譯本轉譯。譯有「哀歌」和「十四行詩」。

裡爾克詩選 / 黃燦然譯.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據英譯本轉譯。

準則與尺度:外國著外詩人文論 / 潞潞主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1月

第94-103頁:張棗、魏育青、葉廷芳譯裡爾克三片斷。

2003

世界百篇經典散文詩 / 程光偉主編.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3年4月

第77-90頁:梁宗岱譯《軍旗手的愛與死之歌》;吳言譯《藝術品》、《晨禱》。

賭運:德語國家中短篇小說選萃 / 楊武能譯;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6月

下冊第583-588頁:楊武能譯裡爾克小說《小園中》、《老人們》。

裡爾克的絕唱 / 張索時譯.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3年7月

梁宗岱文集 / 梁宗岱著.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Ⅱ卷第29-30頁:梁譯裡爾克「馬爾特手記」片斷;第Ⅲ卷第109-121頁:梁譯裡爾克詩並「旗手」;第IV卷第205-280頁:羅丹論;第Ⅳ卷第285-313頁:梁譯裡爾克小說四篇。

宗岱的世界 / 黃建華主編.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譯詩第51-63頁;譯文第167-230頁、第365-388頁。

2004

猶太名人讀本:感動過全世界的文字 / 賽妮亞編.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年2月

第138-140頁:裡爾克詩3首,未署譯者。按:慚愧,筆者因此又查與裡爾克相關的德、英語傳記、簡述,實在找不到裡爾克的猶太血統。

給青年詩人的信 / 馮至譯.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9月

裡爾克/馬查多 / 李魁賢譯 臺北: 桂冠, 2004年12月

2005

杜伊諾哀歌 / 劉皓明譯.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裡爾克散文選(修訂版) / 綠原, 張黎, 錢春綺譯.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2月

名為修訂本,似無改動。

《杜伊諾哀歌》中的天使 / 林克譯.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

只是林克上海三聯1997年譯本的改版,譯文無絲毫改動。

裡爾克精選集 / 李永平編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4月

書中第一次出現的譯本有:李永平全譯裡爾克的「獻給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第192-229頁)並若干散篇;徐暢譯《布裡格隨筆》(第320-473頁);楊宏芹譯「隨筆」若干(第612-646頁);林克譯《裡爾克書信選》(第651-704頁)。其中,徐暢譯《布裡格隨筆》為大陸第一次全譯本。

給青年詩人的信 / 馮至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年10月

名為《給青年詩人的信》,實為馮至譯裡爾克之全部:包括《世界文學》1992年第1期第5-14頁,馮至譯釋《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節譯)》,為此前未刊行出版的,計8首。譯筆無可圈點之處。

杜伊諾哀歌 / 劉皓明譯.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2006

萊納·瑪麗亞·裡爾克 & 與裡爾克一起遊俄羅斯 / (德)莎樂美著;王緒梅譯.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3月

為Lou Andreas-Salomé的回憶錄「Rainer Maria Rilke」與由St. Michaud和D. Pfeiffer合編的日記「Ru land mit Rainer. Tagebuch der Reise mit Rainer Maria Rilke im Jahre 1900」。

裡爾克詩選(插圖版) / 綠原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4月修訂版

羅丹論 / 梁宗岱譯, 劉志俠校注.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年12月

劉志俠對宗岱先生翻譯此文所據原始文本、文中的背景進行了細緻的考據。

一切的峰頂 / 梁宗岱譯, 劉志俠校注.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年12月

第97-112頁。

2007

馬爾特手記 / 曹元勇譯.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自稱傾六年心力轉譯John Linton英譯本。先以「國內首度推出的全譯本」之名刊載於《收穫·2006長篇專號秋冬卷》,後出版此單行本,並「詩人、翻譯家卞之琳先生的女兒青喬女士慷慨允諾把卞之琳先生從據法譯本翻譯的《旗手克裡斯多夫·裡爾克的愛與死之歌》的精彩譯文作為附錄收入本書」。

西窗集 / 卞之琳譯.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三詩人書 / 裡爾克, 茨維塔耶娃, 巴斯特納克作; 劉文飛譯. 臺北:傾向出版社,2007年8月

漫遊者的超越:裡爾克的心靈史 / 張海燕著/譯.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

裡爾克法文詩 / 何家煒譯. 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7年12月

2011年10月,以法語為底本、參考德、英譯本加以逐字校讀。法語有些許誤植,漢語有少量誤譯。乃迄今裡爾克漢譯本中錯譯最少者。

2008

裡爾克散文 / 葉廷芳選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8月

基本是2000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上帝的故事》的翻版:將梁宗岱譯「羅丹」改成張黎譯本,剔除魏育青選譯《布裡格手記》,添加史行果譯文許多(《永不枯竭的話題》部分,外加裡爾克與Lou Andreas-Salome通信選譯)。

2009

杜伊諾哀歌 / (奧)裡爾克著; 林克譯.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

裡爾克漢語譯著,沉寂了一年多,終於又出了這一本。這是被列入孫周興、高宣揚主編的「同濟·歐洲文化叢書」中「德意志文化叢書」裡的一種。由於其書名署名為「杜伊諾哀歌」而不是「裡爾克詩選」,許多人恐怕誤以為是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杜伊諾哀歌〉與現代基督教思想》的重版《〈杜伊諾哀歌〉中的天使》(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的重版。其實,這是林克譯的純粹的裡爾克詩選,從Stunden-Buch(林譯名為「禱告書」)到1906-1926年未刊詩集,林克應該是挑著自認為譯得很穩妥的出版的。

2010

裡爾克精選集 / 李永平編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年1月第2版

裡爾克集 / 林笳主編. 廣州: 花城出版社, 2010年5月

裡爾克的作品選集,有之前舊譯的集合,也有新近的作品翻譯。舊譯,應該是儘可能的情況下的優中選優,儘管仍不免挑剔;新譯,仍稱不上完美,但也算是充實了裡爾克作品的漢譯。

裡爾克精選集 / 李永平編選.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年12月

2011

給青年詩人的信 / (奧)裡爾克著; 馮至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2月

馮至譯裡爾克之全部,與2005年10月版內容無區別。

裡爾克讀本 / (奧)裡爾克著; 馮至、綠原等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馬爾特手記 / (奧)裡爾克著;曹元勇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7月

抒情詩的呼吸——一九二六年書信 / (俄)帕斯捷爾納克,(俄)茨維塔耶娃,(奧)裡爾克著;劉文飛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7月

裡爾克與羅丹 / 劉志俠著.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1年8月

書中涉及到大量書信,有法語的,也有德語的,劉先生不通德語,只好藉助法、英譯本,是此書的一個弱項。不過,弱項歸弱項,書中引用了裡爾克德語詩歌六首,記得劉先生曾在給Dash的Email中說過,他曾經將德語原文用網上的「網頁翻譯」翻譯成法語,比對過Maurice Betz的法語譯文,看來,這六首,他也一定在參考法、英譯本的基礎上依法炮製。這無疑也是漢語考校功夫西學發揚的一個成功案例。不懂不要緊,不知不可怕,怕就怕「認真」二字。

馬爾特手記 / 麥湛雄譯. 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1年11月

2012

我想對你說,親愛的:裡爾克與莎樂美書信選 / (德) 裡爾克, 莎樂美著; 寧瑛, 鍾長盛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裡爾克詩選 / 李永平選編; 綠原、馮至、吳興華、楊武能等譯.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2年1月

裡爾克抒情詩選 / (奧地利)裡爾克著; 張索時譯. 譯林出版社, 2012年2月

藝術家畫像 / (奧)裡爾克著; 張黎譯. 商務印書館, 2012年4月

花城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的「經典散文譯叢」中的《藝術家畫像》的再版,被收入所謂「涵芬書坊」,號002。

與友人談裡爾克 / (法)程抱一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2年6月

程抱一於1969、1972年在臺灣出版了《和亞丁談裡爾克》,這次是首次在大陸出版,程對正文有所修訂。拋開譯文問題,程的文筆也還是值得一讀的。

穆佐書簡:裡爾克晚期書信集 / (奧)裡爾著;林克,袁洪敏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2年8月

林克在前言中說「譯者好比偵探解謎」來對待「背景和前因」,而不是翻查資料爬梳鉤沉,林克自比福爾摩斯,所以譯文也充滿了懸疑。

圖像與花朵 / 陳敬容譯.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2年11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圖象與花朵》的再排版,文字與舊版無異。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張治:博爾赫斯研究翻譯之名文的中文譯本指謬
    想起當年董燕生指摘楊絳譯《堂吉訶德》錯誤時,一同陪綁的「另一個譯本」,就出自此公之手。他不僅替塞萬提斯提前幾百年預見了現代醫學的發明,把原本的「放血」療法譯作「輸血」;還將第一部第六章裡出現的詩章題目《奧地利頌》(La Austríada)譯作《澳大利亞人》,須知塞萬提斯去世八十多年後,澳洲大陸才被歐洲人發現呢。
  • 帕斯捷爾納克:茨維塔耶娃住在法國,她也知道裡爾克,熱愛裡爾克
    他(指裡爾克,——引者按)在我的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我以前從未想到過,我能寫信給他,直到經過二十年之後我突然意識到他對我的那種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影響(他在給家父的信中提到了這一點),並得知他是在伊茲沃爾斯卡婭的法語譯作中了解我的時候為止。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該譯本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苗德歲博士翻譯。  2012年10月,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公布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科普書籍的評選結果,《物種起源》排名第一,並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由此可見,《物種起源》對人類思想和科學事業的深遠影響。已故著名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有句名言:「要是沒有演化論的話,生物學裡的一切都說不通。」 《為什麼演化論是真理?》
  • 有聲|裡爾克《豹》,一個偉大意志的昏眩
    父親是退伍軍人,後成為鐵路職工,但把裡爾克送到軍校學習。母親愛慕虛榮,一生都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因姐姐早夭,從小把他當女孩養大。1897年5月12日,雅各布瓦塞爾曼將裡爾克介紹給兩位傑出的女人:著名的女作家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和非洲探險家弗裡達馮比洛。36歲的莎樂美此時已出版了思想錄《與上帝之爭》和小說《露特》。
  • 跟風質疑:《沉思錄》18譯本(圖)
    跟風質疑:《沉思錄》18譯本(圖) 《沉思錄》走紅,各種譯本競出。據本報記者檢索,國內出版的《沉思錄》現已有26個譯本,其中18個譯本是在2008年一年裡集中推出的,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譯者。去年從年頭到年尾,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新譯本的《沉思錄》面市,有時候一月兩本。如此跟風,讓讀者無所適從——不少網友發帖求助:「碰到麻煩了,《沉思錄》哪個版本好?」
  • 裡爾克在瑞士:學著欣賞穩定而規律的中產生活優點
    裡爾克無需這些戰爭的「可怕歲月」,他說,去考驗他作品存在的理由。20 年前,當他與託爾斯泰一起在亞斯納亞—博利爾納長滿勿忘我的草地上散步時,他就面臨了那種挑戰;自那時以來,在他道路的每一個轉折點上,他都要審視自己的良心——「可靠的內心的聲音總是對我表示贊同」。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像莎士比亞這樣的西方經典作家,國人對他作品的譯介已有百餘年之久,朱生豪、梁實秋、方平、卞之琳、孫大雨、曹未風等先賢勞績卓著,他們的譯本不僅使莎翁作品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而且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的發展產生著持久的影響。莎劇的中文全譯本已有好幾個,在此情形下,要想重起爐灶,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推出莎劇的新譯,不能不說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
  • 「射鵰三部曲」英譯本明年起問世
    「射鵰三部曲」英譯本明年起問世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從2018年起,倫敦的MacLehose Press出版社要陸續出版「射鵰三部曲」英譯本,每部4卷,共12卷。第一部《射鵰英雄傳》(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的第一卷《英雄誕生》(Hero Born)將於明年2月面世。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