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這些年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從北鬥衛星到天眼望遠鏡,從航空母艦到天宮二號,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讚揚。毋庸置疑,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成為了專家,正在和那些西方大國縮小差距,但是在航空航天領域還和美國有一段距離。但是伴隨著秦嶺深處的那一聲聲轟鳴聲,中國又在航空航天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就連美國到現在還沒弄明白。
從人類文明開始的時候,人類就對茫茫宇宙,浩瀚太空充滿了好奇和疑惑,這由我國的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就可以看出來,要說我國的飛天夢想,其實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人開始探索了,明朝有一個叫做萬戶的官員在椅子上綁了47根火箭,然後手裡握著風箏飛往太空的事跡,激勵著以後歷朝歷代對天上那些事不斷地研究探索。
美國、蘇聯在上個世紀都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登月夢想,縱觀我國這些年的航天曆程來看,我們的腳步其實並不慢,眾所周知,想進入浩瀚太空,就得掙脫地球引力,而目前可以擺脫地球引力的最好方式就是運載火箭。為了鑽研空間技術,保衛空間安全,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就對運載火箭進行研究了,最出名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就是長徵系列的運載火箭。
截止2020年7月3日,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337次,成功率更是高達94.76%。這樣的航天奇蹟可是讓很多發展中國家羨慕嫉妒恨。那麼秦嶺深處的一陣轟鳴聲,又是怎麼回事呢?為何讓美國和俄羅斯都紛紛驚訝。其實不必大驚小怪,這是中國最新首臺泵後擺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由於秦嶺深山的地方隱藏著一個亞洲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臺,大部分的長徵系列火箭發動機都是在這裡進行試驗的。
此次泵後擺火箭發動機的成功試驗,標誌著我國是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這項技術就連美國也都束手無策,怎麼樣沒想到吧。據相關專家介紹,該發動機的轉速最高能達到20000轉,並且能夠承受3000度的高溫,一旦點燃推力更是達到了120噸,相當於將河水打到5000米的高空。這次的成功使得我國的科技地位以及綜合國力又一次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相關技術的科研人員 表示,泵後擺技術把搖擺裝置後置,讓發動機的結構設計更加的緊湊,用最小的擺動就能夠實現推力矢量的變化,為我國未來研發更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基礎,也離我國的載人登月計劃的夢想更近了一步。據悉,泵後擺火箭發動機技術由我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發,從第一次論證到試車成功僅用了兩年多時間,這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的。讓我們期待中華兒女的航天夢想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