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得主李元勝的B面:和蟲子親密接觸的作協副主席

2020-12-05 上遊新聞

單膝跪地,一隻手按在石頭上,臉差一點貼在了地面。這樣的場景,可能不太符合尋常描述中對「詩人」的印象,但這卻是李元勝經常可見的姿勢之一。在他專注的鏡頭前,是一隻振翅欲飛的金佛山蝴蝶,它移動速度很快, 要靜待其落在花上吸花蜜,或是飛累了在潮溼地面休息、汲水之時,屏住呼吸,迅速按下快門,才能捕捉到它驚豔的瞬間。

李元勝的頭銜有很多。著名詩人、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市級新聞人才、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獲得者,都是他。而拍過成千上萬昆蟲、植物的李元勝,也是他。

要了解詩人的另外一面,就要從蟲說起。

報喜斑粉蝶饑渴的時候完全站在了水裡

A 詩人遇見的那些蟲

會發射「暗器」的蟲

開始著迷於野外考察已是19年前的事情。

那時李元勝患有心肌炎,稍微走快一點心就狂跳。他聽從朋友的建議,開始學習「有益身心健康」的攝影。先是隨意拍攝花花草草,童年在鄉村長大的李元勝發現身邊習以為常的昆蟲、植物,在鏡頭下異常美麗,於是越來越沉迷於自然界的神奇,成為一個「瘋狂的博物迷」。

他發現,昆蟲也以一定的方式影響了詩歌寫作。「當我從紛繁的自然中抬起頭來,重新看待世界的時候,會看到以前沒有看到過的東西。」他這樣寫道。

李元勝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2017年,他到金佛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職,職務是副局長,工作相當於巡山的護林員。第二年,中國作協安排他定點生活,他又選擇了去金佛山。連續兩年,他至少20多次進山。

在金佛山終日與昆蟲為伴,讓他的愛好發揮到了極致。在西坡的碧潭幽谷,他觀察到了不常見的蠊泥蜂,它有著「極為黑暗、陰險的生存策略」,發現目標後,會發出一種特殊的「暗器」。李元勝親眼見到,它與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蟑螂相遇後,無所畏懼地撲上去,注射了身體裡的神經毒液,相當於一種麻醉劑。龐大的蟑螂中毒後,變得呆頭呆腦。這時,蠊泥蜂就像牧童牽一頭牛一樣,晃晃悠悠地把馴服的蟑螂牽回巢穴。然後,它會產卵在蟑螂身體裡,幼蟲孵化後,慢慢吃掉仍活著的蟑螂。

聽上去有些毛骨悚然的昆蟲,在李元勝眼中,卻是可愛有趣,又新奇的。經常會有人問李元勝,為什麼鏡頭總能離昆蟲如此近?李元勝的答案是,因為有足夠強烈的好奇心。

△蝽象若蟲

一天清晨,他從金佛山南坡出發,去拍早上第一批蝴蝶,沿著一條山道往山谷走,突然發現綠色植物裡一根白線閃過。李元勝激動了起來,他對白線很敏感,因為有一種動物的腹部就是一根白線。他立即意識到,樹叢裡面有東西!他躡手躡腳走過去一看,不出所料,就是一條毒蛇竹葉青!

竹葉青正半盤在灌木上,身體一半伸出來,懸掛在空中。他趕緊拿出相機靠著灌木拍起來,鏡頭距蛇只有十多釐米。難道就不害怕嗎?李元勝解釋說,根據周邊環境和較低的溫度判斷,當時正是它昏昏欲睡之時,不具備攻擊性。在金佛山的神龍峽、西坡一線天,李元勝曾十多次遇到不同種類的毒蛇。對自然界的了解,讓他具備了過人的膽識。「蛇很安靜,一般不會攻擊人,除非受到威脅,比如把它踩到。」野外走多了,遇到蛇已是家常便飯。

△意草蛉

讓人疼痛的「蟲」

昆蟲們並不都是那麼友好。有一年初夏在海南五指山,李元勝和同伴剛進入自然保護區,辦好了科研合作協議和採集手續,為拍攝一隻捕食螽斯的蜥蜴,他義無反顧鑽進一堆草叢。

不到兩分鐘,他就察覺到異樣,低頭往下看,至今還記得當時那個「神奇又恐怖」的畫面:鞋子和褲子上像長出了十多條彩色飄帶,在空中痙攣般瘋狂地舞動——那是十多條螞蟥爬在身上,固執地咬住不鬆口。

轉過身再看看同伴,昆蟲專家張巍巍身上爬滿了更多螞蝗,褲子和鞋已被血染得通紅。當捲起褲腿,一隻吃飽了的螞蟥像一個肉球滾落到地上,而他的腿被咬出了一個洞,血流不止。

他們並沒有立即撤退,為了判斷到底在草叢中呆多久會引來螞蟥,李元勝在草叢中的空地蹲下身,觀察螞蟥是如何靠近的。看到的場景讓他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還有數以百計的旱螞蟥一伸一縮地蠕動著正在靠近。當人移動時,螞蟥們就會挺起身,判斷人的位置,而一旦人停下來,螞蟥就會迅速調整方向,繼續靠近,像一支訓練有素的敵軍隊伍窮追不捨。

△蛾蠟蟬

在這樣的圍追堵截中,他們仍然穿行在叢林中,因為發現了正在取食植物的竹節蟲。興奮地拍完竹節蟲才發現,張巍巍小腿上如同穿上了螞蟥織成的厚襪,這條「襪子」正在蠕動。而李元勝獲得的「贈品」是從身上取出七條旱螞蟥,還有三處不停出血的傷口。還好是有備而來,兩人用鑷子一根一根扯下螞蟥,很快周圍屍橫遍野。

後來,李元勝在多次「鬥爭」經驗中總結了對付螞蟥的辦法——襪子上撒上洗衣粉,鞋上塗抹風油精,再把褲腿和上衣結實地紮起來,不露出縫隙。李元勝自嘲道,如果再加一個頭罩,看上去就不像是找昆蟲,而是去捅馬蜂窩的人。

他建議,為了避開這纏人的「吸血鬼」,在野外儘量走寬闊的路,或者走在溪水裡,如果必須要進草叢,那麼一半精力找昆蟲,留一半精力觀察鞋。

△旱季,布朗山中常能看到蝴蝶群聚

神秘的蟲

「燈誘」是尋找昆蟲最常見的做法:黃昏時分,掛起一盞足夠明亮的燈,下面懸掛一張巨大的白布,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讓夜行性昆蟲聚集過來,這稱之為「掛燈」。另外就是打起手電筒,循著蟲鳴的方向尋找。昆蟲在夜間的反應不如白天敏捷,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到有趣的昆蟲,稱之為「夜探」。

「燈誘」很受昆蟲愛好者青睞,因為能看到不少白天難得一見的昆蟲。李元勝至少在重慶6、70個山頭掛過燈。這樣的場景有點像放小電影,只是銀幕上的主角是被誘來的各種昆蟲。

但不是所有掛燈都會引來昆蟲。比如在金佛山稍微高一點的山頭,掛燈效果奇差。因為金佛山山頂往往風很大,「風吹嶺」就是因此得名,昆蟲們還沒飛攏就被大風颳走了,只能改在山腳下風小的窪地掛燈。

昆蟲來的時間不固定,掛燈以後,有時天沒黑透就飛來了,有的要等到午夜,有的在天亮之前才來,於是「燈誘」也需要耐心和體力。李元勝通常會通宵守在燈附近,住在山民家,或護林員工作站,甚至是簡陋的工具間,睡兩個小時又來看一下,一晚上起來三四次是常有的事情。

辛苦也是有回報的。「羽化中的螽斯,就像暗夜裡靜靜開放的花朵,我總覺得聽到了它們撕破舊衣的聲音。」「在夜色中,在星空中,憑藉著月光或星光的提示,天蠶蛾在高大的喬木樹冠間翩翩來去,或拍打著粗壯而寬闊的翅膀,或拖著優雅的飄帶式尾突……」李元勝的書中如此描述。夜晚燈光下的昆蟲,哪怕是外形有點醜陋的,似乎也自帶浪漫的光環。

△黃粉鹿角花金龜交配

「浪漫」的蟲

燈誘還有可能等來更「浪漫」的場景。

有一次在鐵山坪,在四周都是松林的屋頂掛上燈,燈亮起才十分鐘,突然一陣奇異的聲響由遠及近,一種叫做雲斑鰓金龜的昆蟲從天而降,密集得像瀑布一般,打得他和同伴只能抱頭躲閃。李元勝介紹說,7月在鐵山坪只要一掛燈,必定能看到這樣的「昆蟲雨」。

另外一次是在四川的華鎣山,也是在山頂掛燈,前半小時並無任何動靜,一群人無聊地守著。突然,來了一場綠色的鍬甲雨。「雨」由三四個不同種類的鍬甲組成,以四川深山鍬居多,像石塊一樣從天空扔下來,噗嗤著翅膀,摔在地上發出巨大的聲響。足足下了十多分鐘,下得東倒西歪,有的還在地面滑翔,看得同行的朋友目瞪口呆,雖然被這些小東西打得生痛,李元勝卻對這場雨興奮不已,稱之為「激動人心的盛況」。

在春末的西雙版納,他還遇到過另外一種「雨」:蟬的嘶鳴聲中,纏滿藤條的樹上,仿佛安裝了無數花灑淋浴頭,同時開動,水光四射。仔細一看,原來是「蟬雨」——成千上萬隻蟬拼命吮吸樹液,然後將體液飛快排出,以此調節身體的溫度。所幸這些水滴和雨水區別並不大,不會擔心把衣服弄髒。

△食蚜蠅交配

狡猾的蟲

尋找並發現昆蟲,是一項有懸念的戶外活動,如果對昆蟲習性不夠了解,尋找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有的螽斯把自己偽裝成一片樹葉,蝴蝶幼蟲酷似鳥糞,竹節蟲則是一段枯枝,被外界驚動後,會自動掉落到地上一動不動……在綠色植物中把它們一一找出,「有如破解一道道有趣的難題」。和昆蟲交道打多了,李元勝練就了一雙犀利的眼睛,總能辨識出這些大自然「偽裝者」的真面目。

他曾在貴州茂蘭溪邊一簇大花醉魚草上發現了一種葉蟬,偽裝成一坨鳥糞,即使手指不小心觸碰到它,也保持一動不動。這很反常,因為一般葉蟬在有物體靠近時,會利用發達的足迅速把自己彈射出去。看來它們為了偽裝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角蟬也是偽裝專家。它們的背部總是長著類似樹枝的刺一樣的角,又會選擇停留在樹枝上合適的位置一動不動,很難發現。這是它們在進化中的自我「整形」,翅膀相應退化,只能在樹枝上蹦來蹦去。在聖燈山,李元勝常常蹲守幾個小時,直到把它們從樹上找出來為止。

枯葉蛺蝶能精確模擬枯葉的形狀、色澤、葉脈,包括枯葉被害蟲侵害後的斑點,以及枯葉因變質而特有的衰敗的味道。中華翡蟊也擅長模擬樹葉,要從綠葉叢中發現這片碧綠的「贗品」,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除了「偽裝者」,有時會遇到其他奇怪的昆蟲。李元勝在涪陵發現的沫蟬若蟲,就躲在自己的厚厚的唾沫裡,以避開天敵。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位詩人在灌木叢中對著一團「唾沫」露出微笑,並不停拍照,請千萬不要感到驚訝。

李元勝曾迷戀若蟲幾乎上了癮,只要在野外散步,都會蹲下來尋找葉蟬的若蟲,這在他眼裡如同藝術品。有的葉蟬若蟲像是透明、透光的玻璃製品,蠟蟬若蟲有一副威武的鎧甲,下面卻不小心露出嫩嫩的屁股,具有很萌的反差。

△旱季時李元勝在西雙版納尋找蝴蝶

B 與蟲同行的詩人

惜蟲:昆蟲數量減少帶來的遺憾

100多年前,一個叫李奇的美國蝴蝶專家曾在涪陵一帶捕捉蝴蝶,共捉住了137種蝴蝶。近年來,重慶的蝴蝶專家們沿著他的足跡,在同樣的範圍卻發現有97種蝴蝶已不復存在。

對此李元勝感到痛心,為什麼蝴蝶消失得這麼快?他解釋說,蝴蝶賴以生存的植物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消失了,它們是典型的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絕大多數幼蟲都以植物為食,且每個種類通常只食用固定一種植物,比如,柑橘鳳蝶幼蟲依賴柑橘或花椒,而木蘭青鳳蝶依賴木蘭,但在某些地方,野生的自然狀態受到改變,失去家園的蝴蝶自然也就「搬家」了。

李元勝曾常去二郎附近的一片荒草坡,那是他拍攝昆蟲的「秘密基地」,一人多高的野草之中,有傘形花科植物,是金鳳蝶的最愛,李元勝不僅拍到了漂亮的金鳳蝶,也發現了不少金鳳蝶幼蟲,古人稱之為茴香蟲,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然而最近他故地重遊時,發現荒地變成了路邊草坪,金鳳蝶也不見了。

迷蟲:每年80天在野外尋蟲

昆蟲已是李元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痴迷昆蟲19年以來,李元勝已積累了數十萬字觀察筆記和數萬張照片。他目前每年至少有30個工作日在野外尋蟲,近兩年由於都有專題田野調查。在野外的日子更是達到了每年80天左右。

這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比如每年3月底4月初,他會專門上南山探訪菜粉蝶,為了不幹擾它們的生活,甚至不拍照,只是躲在附近悄悄觀望。幾乎每個周末,他都會駕車前往重慶附近的山裡,挑選蝴蝶們喜歡的蜜源植物,小心埋伏起來,等待它們的出現。

在黃水一次採風活動中,接待作家們的主辦方正在集中大家講話,一隻寬尾鳳蝶翩翩而至,眼尖的李元勝一眼瞅到,欣喜若狂。他顧不得禮貌,拔腿就跟著蝴蝶跑,終於如願以償拍到了它逗留於醉魚草的珍貴畫面。在雲南第一次看到金裳鳳蝶時,他整個人都看呆住了,眼裡就只有那隻蝴蝶,踩進了一窪雨水,皮鞋完全溼透都毫無知覺。

說李元勝與蟲同行,其實過於片面,除了對昆蟲,他對植物以及自然界裡的其他一切都很好奇。他一共拍到過至少300種蝴蝶、5000種以上的昆蟲,以及上千種植物,對它們的習性特點具備了一定研究。

4月底,他剛從雲南省勐海縣回來,和田野調查小組在野外發現了一種稀珍昆蟲——格彩臂金龜,這是勐海縣境內繼2016年一次生物普查中發現該物種後的新記錄。格彩臂金龜是國家二級保護昆蟲,也是瀕危物種。李元勝與基層護林員一起巡山,同吃同住,收集創作素材,記錄下珍稀昆蟲十三種,極具觀賞價值昆蟲一百多種。

不僅走遍了國內所有植物園,他還去了美國洛杉磯的亨廷頓植物園、英國倫敦的丘園、澳大利亞墨爾本植物園和雪梨植物園。今年還打算去哥斯大黎加等地繼續探尋自然之美。

薦蟲:每個人都有機會與蟲親近

連我國著名博物學家、北大教授劉華傑都稱他為「博物學家」,但李元勝卻自認為受之有愧,他比較滿意「博物旅行家」的稱謂,這個名字似乎自帶幾分浪漫主義色彩。他對自己的定義即是如此:去別人沒去過的地方,看別人沒看過的昆蟲,把感受通過圖片和文字分享給大家。

在李元勝看來,重慶具有優秀的自然觀察條件和昆蟲資源,很多地方都能朝青少年科普、科查基地,自然教育延伸發展。比如主城區的佛圖關、歌樂山,藏著令人驚喜的昆蟲。他曾在鐵山坪一賓館外的樹上,發現了上百隻麗叩甲,這種平時很難見到一兩隻的珍稀品種。

他認為四面山是重慶觀察昆蟲最佳地點之一。他和夥伴們在那裡發現了不少新物種,如龍竹節蟲、褶蚊。此外,北碚、秀山、酉陽、黔江、永川、城口,也都有眾多適合觀察昆蟲的場所。

李元勝也提醒說,探尋自然首先需要保護自己。在野外,安全的威脅主要來源於蛇、馬蜂以及大型動物,所以對探尋的區域應該有一定了解。比如凡是有水源的地方要小心,有時營地一個水龍頭就暗藏危機,因為蛇可能在此聚集,需要觀察清楚了地形再過去。

李元勝希望人們能通過昆蟲認識和了解自然。他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他的自然科普作品銷售量甚至超過了詩集,多次脫銷,這也傳達出現代都市人對自然親近的強烈願望。他認為,媒體經常披露自然科學領域激動人心的最新發現,但這些發現背後的故事,讀者卻所知甚少。這個月,李元勝的新書《與萬物同行》發行,講述了三位自然科學家的野外考察經歷,是一系列生動的博物課,他希望讀者能在故事中感受到中國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奉獻情懷,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昆蟲研究是一件艱苦而寂寞的事情,但如果你熱愛的話,就非常有趣。」李元勝顯然非常享受這樣的樂趣,也希望更多人能分享到。

對話:昆蟲影響了我的寫作方式和風格

上遊新聞記者:對野外考察的痴迷,是否會讓您的寫作時間減少?

李元勝:時間可能減少,但在寫作上有更重要的收穫。我發現,對自然越是熱愛,鏡頭和筆也會相應變得越謙遜,鏡頭放得越低,微小的生命就會顯得分外尊貴,這是我在野外考察的一個重要體會。

上遊新聞記者:會影響到您的寫作方式和風格嗎?

李元勝:還真的會。近兩年來,我會以身邊的昆蟲、植物及大自然作為寫詩的線索。比如《瑪曲》這首詩,從排列來看是一條漂亮的弧線,就是以黃河第一灣的漏鬥形狀來寫的,而《遇蛇》是蛇的形狀。2017年獲得「陳子昂詩歌獎」的《黃河邊》按照馬先蒿的漏鬥形狀來寫,就是看到馬先蒿之後受到的啟發。

上遊新聞記者:拍昆蟲需要嚴謹和理性,寫詩可能偏向浪漫和感性,兩者在您身上是否矛盾?

李元勝:對世界的認識有兩種,一種是世界本身是什麼樣,也是科學探索世界的方式;另一種是世界在我眼中是什麼樣,強調的是個人內心體驗。

在對自然的探索中,我發現自己具備兩個身份,一個是理性的物種觀察者,用攝影去記錄。這時,會毫不猶豫剔除掉主觀因素,把「自我」刪減為零;同時我又具備詩人身份,在博物旅行中,觀察和看待物種的方式會帶有詩人的個性,就比如之前說的會在自然界尋找文字的形狀。

在田野考察時放下自我,作為詩人時尋找自我。

在金佛山當「護林員」的經歷,讓我有充足時間觀察、拍蟲、看花。田野調查者的嚴謹和詩人的胡思亂想,兩種看似互相對抗、分裂的東西,在金佛山我想明白了,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融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圖片和部分文字來源於李元勝所著《與萬物同行》《昆蟲之美》)

相關焦點

  • 陝西作協副主席回應質疑:一稿多投很普遍
    昨日(16日),長江文藝雜誌社發表聲明,稱陝西作協副主席、西安作協主席吳克敬將重複發表多次的作品再次充當新作投稿於《長江文藝》,並表態從此拒絕發表吳克敬的任何作品。對此,吳克敬回應稱,(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許多作家都存在這個問題。
  • ...源於野外行走|勐海尋蟲記|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昆蟲|李元勝|燕鳳蝶
    12月28日下午,「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李元勝《勐海尋蟲記》」新書分享會,在成都言幾又書店舉行。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來自重慶的著名詩人李元勝分享了他在雲南、海南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熱帶雨林裡拍攝昆蟲的經驗、感受以及背後的故事。李元勝自2000年開始拍昆蟲,藉助微距鏡頭,觀察並記錄了它們,神奇而美麗的生命瞬間。
  • 貴州省作協6部籤約作品引關注
    11月30日,由貴州省作協主辦的「新發展階段如何推出文藝精品暨《儺面》等六部籤約作品研討會」在貴陽舉行。新發展階段如何推出文藝精品暨《儺面》等六部籤約作品研討會貴州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黃昌祥,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高宏,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陳雷鳴,省作協主席團委員、省文藝理論家協會主席杜國景等30餘位專家學者,就《儺面》等6部籤約作品進行研討,並從新階段文學發展、作家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探討新發展階段貴州文藝精品創作工作
  • 《三體》作者劉慈欣當選山西省作協副主席 簡歷照片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3月4日上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確認,自己已經當選山西省作協副主席一職。劉慈欣  公開簡歷顯示,劉慈欣,男,1963年6月出生,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我所有小說加起來,不如魯迅一個中篇小說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故鄉》,相信不少80、90後,對當時語文課本裡「月光下的閏土和猹」,對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定印象深刻。但對於00後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們讀過、理解過的儼然減少了。這並不怪學生和老師,而是在源頭上——教材編撰時,教育工作者有意地「去魯迅化」。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作家殘雪成熱門,被譽接近魯迅的人
    諾獎的故事出於醜聞纏身,諾獎方面也開啟了更加嚴謹的評價系統,所以今年的博彩公司大多不能再那麼準確的預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了,不過作為經驗豐富的預測機構NicerOdds在近日還是給出了一個最新諾獎賠率榜。
  • 中國有哪些作家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說到文壇,就不得不提提享譽世界、被廣大文學家津津樂道的「諾貝爾文學獎」了。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除了因戰亂中斷外,每一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一次隆重授獎儀式,在5位提名者中評選出1名摘得桂冠,成為諾獎的得主。這種享譽世界的獎項雖然跟我們無緣,但是卻跟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
  • 河南咬木棍寫小說殘疾女孩破格加入作協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洛陽市作協破格批准其成為會員,專程趕到其家中探望,帶去了百餘冊經典書籍,還安排作家一對一輔導,鼓勵她積極創作。同時,洛陽一些愛心企業也伸出援手,表示可以在圖書出版等方面給予幫助。 破格批准成為市作協會員,安排作家一對一輔導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張露露的事跡經過媒體報導後,洛陽市作協主席團商議決定,破格批准張露露成為市作協會員,並邀請她加入市作協的網絡交流群。同時,張露露頑強不屈的創作精神也引起了洛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曉輝關注。
  • 1927年,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始末
    ——魯迅致臺靜農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始末1927年9月17日,魯迅收到學生臺靜農的信件,信裡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上海的時候聽說魯迅的名字,想請劉半農幫助,提名魯迅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魯迅當即回復了上述這封信,態度絲毫不曖昧,表達得非常截然。
  • 魯迅真的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嗎,可能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而臺靜農得知後,立馬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實際上就是打算將魯迅推薦給斯文·赫定。原本以為,這件一波三折的事情終於平息了,但是一周後,臺靜農接到了魯迅的回信。在信中,魯迅保持了自己一貫的風格,然後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提議。魯迅的原話是:「我不配」。在信中,魯迅也明確說出了拒絕參選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速覽:超7成是歐洲人,亞洲作家上榜5位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截至到2019年,共有116人獲得該獎,包括101位男性作家和15位女性作家。其中112次由一人獲得,4次由二人分享;期間有7年因故停發;有8年延遲一年頒發。
  •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公司作協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趙克紅當選主席
    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及主席團成員,趙克紅當選作協主席。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劇凱鋒,宣傳部長胡會東,文聯秘書長韓民鋒等參加會議。、水平有限,但勤能補拙,我會儘快進入角色,與廣大會員和文學愛好者一起,以筆為犁,在集團公司這片熱土上奮力耕耘,講好鄭鐵故事,為集團公司的改革發展積極貢獻文學的力量!」
  • 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你知道嗎?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爾瑪·拉格洛夫(瑞典)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德)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裡斯·梅特林克(比利時)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蓋哈特·霍普特曼(德)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四川大學教授古體詩詞獲魯迅文學獎遭吐槽
    64歲的四川詩人周嘯天以古體詩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8月11日揭曉,64歲的四川詩人周嘯天以古體詩獲得詩歌獎,這引來網友質疑「魯獎」的公信力,稱「方方啊方方,擋住了柳忠秧,沒擋住周嘯天!」。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 「看了一下,周嘯天比柳忠秧好太多了。」著名舊體詩人李子也稱:網上列出的那幾首,應該是特意挑選的爛詩,並不能代表周嘯天的正常水平。「炎黃子孫奔八億,不蒸饅頭爭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