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無數次迭代,只有情懷會永恆存在
——《自媒體之道》的時代價值與導向意義
趙治國
「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實生活中的「道」,既包含了價值觀也包含了方法論。
對媒體而言,價值觀是恆定的,它首先是一個社會公器,它是瞭望社會的一個燈塔,媒體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從媒體黃金時代的報紙、廣播、電視,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自媒體浪潮,從頭版頭條、編輯把關與議程設置,到算法、匹配、人工智慧,我們可以看出媒體的形態和傳播的介質,是在不斷迭代的。
媒體無數次迭代,但只有情懷會永恆存在。這正是吳晨光的《自媒體之道》所要表述的。
自媒體是沒有組織的組織
在一個大眾麥克風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姑且看作媒體的迭代產品。
在我的理解,自媒體擁有著沒有權力的權力,他們可能沒有新聞採訪資質的牌照,但他們可以拍照、上傳和發聲。
自媒體又是一個沒有專業化生產的生產者。它的進入是沒有門檻的,評價標準某種程度上是單一的,10萬+是成功的唯一標誌。
在中國有3000萬個自媒體,而大部分的自媒體是沒有原創能力的,他們熱衷於粗製濫造,製造噱頭,誇大事實,裹挾民意,以「做號」為生,以牟利為本。在熱點事件上,他們蘸著人血饅頭狂歡,用驚悚的標題黨騙取著點擊量。而事實的真相就這樣在一篇篇10萬+的山呼海嘯中退縮到不為人關注的角落。
濟南空姐在鄭州坐滴滴順風車遇害後,一個叫「二更食堂」的自媒體秀出了他們的下限和節操。在一點資訊平臺上,「二更食堂」被永久封禁,二更旗下所有帳號封禁一個月——管理者承擔起了「主體責任」。
履行這個主體責任的管理者叫吳晨光,一位從傳統媒體裡孕育出來的新媒體總編輯,在算法分發和人工智慧之外大力倡導媒體的理性與情懷。如今,他把他的從業體會與對自媒體的理解,轉化為28萬個字符,以一部《自媒體之道》,宣布內容價值的回歸。
一部並非兜售成功學的作品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部《自媒體之道》並非是一部庸俗的成功學作品,它剖析10萬+的爆文和100萬+粉絲的大號,但並不是兜售他們的成功,而是透過這些表象背後,努力地去提煉和總結一些可以歸於道和術的東西。
換句話說,這部書是一部致力於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基礎功力、價值能力和公信實力的實操性手冊。
就像時代所帶來的媒體迭代一樣,這部書也是一部迭代產品。
從2016年12月的內部小冊子面世,到2017年的自我學習、知識升級,到2018年充實後的新版,作者在理論和實操兩個層面都實現了產品的迭代。
在上一個內部小冊子問世之後,在北京五環外的一座寫字樓裡,就內部手冊公開出版的話題,我向吳晨光建議,與上編的精彩相比,下編的內容有些粗淺,而且視野與格局受到了限制,需要重新修訂。接下來的一年,原來的下編內容被推倒重來,吳晨光在自媒體運營的領域裡埋頭深耕,最終呈現出的是這樣一部視野更為開闊、內容更加精彩的《自媒體之道》。
這部書也從一點資訊的後臺走向了時代的前臺,從一個內部操作大綱變成了值得自媒體人閱讀的新聞教科書。
吳晨光經歷了紙媒的黃金時代與新聞門戶的劇變期,如今又工作在新媒體的前線,他對媒體的迭代與新聞操作的趨勢感悟頗深,正如他在前言裡所說,「也正因信息量迅速增大且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優質內容的生產、審核和傳播變得更為重要,而內容導向和內容安全,始終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平臺追尋的第一要義」。
從這個邏輯出發,優質內容的生產與優質大號的運營,成為這部書重點探討的話題。上編圍繞「如何生產一篇10萬+的文章」,下編則重在解析「如何運營一個有100萬+粉絲的大號」,從選題、寫作、標題、排版、校對到運營、分發、盈利、尋投等,每個章節都自帶流量,充滿了乾貨與吸引力。
所有的媒體轉型都是人的轉型。細細讀來,這部書裡的乾貨,更像是一群紙媒黃金時代的傳統媒體人,在轉型成功之後的心路歷程。
優質的10萬+文章應該長什麼樣?「當所有人都在談論運營時,我們從選題抓起」,不同的操作思路,決定著一個「下三路」選題如何升華到「上三路」;吳晨光不僅和盤託出他的新聞理解,而且邀請來一眾命中戰友,共同講述正確的新聞操作要領。
他在南方周末的老同事南香紅講特稿寫作,設計師管華講述手機屏的版式設計美學,責任校對胡曉菲重提編校質量;他在一點資訊的同事白蘭、範吉鵬探討不靠「標題黨」突破10萬+的秘訣;搜狐前視頻主編、一點資訊前視頻總監劉濤與視知傳媒的馬昌博,則聯合普及短視頻自媒體製作的技術常識。
下編的內容則呈現出了自媒體的更多未來。
2017年到2018年是短視頻和頭條號迅速搶佔用戶關注度和流量的兩年,相比之下很多微信公號的發展遭遇瓶頸。《3000萬自媒體人必讀:內容分發新邏輯全揭秘》一文,結合數據分析和作者親身體驗,為新媒體人提供了一份詳盡實用的觀察思考報告。新華社官方公號的負責人和盤託出「剛剛體」背後的「吸粉」秘訣;深受中國新中產階層喜愛的「摩登中產」,其操盤手王鵬出身傳統媒體,在拿捏城市中產用戶的心理、情緒上,深諳從緩慢的講述者變成節奏的掌控者的真諦,在與大眾情緒共振的技巧上頗有心得;六神磊磊讀金庸、市值風雲、億邦動力網三個垂直細分領域的「大牛」,其公號生產、運營的「內功」,也給自媒體人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站著掙錢、掙大錢」的實操技巧心得。
包括資本如何改變一個自媒體的命運,這部書用問答的形式也展現出了資本與內容的關聯。
這部書更像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自媒體人的一次集體亮相,在流量、算法、收益之外,他們普及了一個常識:自媒體也是媒體,也應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
比算法更有生命力的是價值觀與情懷
2015年是公認的自媒體元年,而經過三年的野蠻生長之後,無論國家監管層面,還是平臺的主體責任層面,都在對混亂的自媒體行業進行規範和約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2018年上半年,自媒體行業受到的監管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新浪微博被依法約談,下線整改「熱搜榜」和「熱門話題榜」等;文化部對網絡表演和直播進行專項整治,公安部深入開展「淨網2018」專項行動,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文化部等聯合開展集中整治行動。
在這個背景之下,《自媒體之道》一書的面世更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導向。
作者吳晨光在本書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水源決勝論」,他把官方的監管納入平臺的水源清理計劃,在拓荒的同時進行除草。內容就如同媒體的水源,而優劣與否決定著媒體的生死。
對算法和人工智慧,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訂製,對技術的迷戀,我們的共識是不應有人工的缺席。算法分發會讓受眾陷入新聞的「繭房效應」,而單純的編輯推薦則又會有漠視用戶體驗之嫌。「解決這樣的矛盾,就需要在機構媒體、自媒體、編輯幹預、算法推薦,以及社交分發之間找好平衡點。這種平衡,就如同江河大海中的生態平衡」。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新舊媒體,都有著必須遵守的「道」。這個「道」,其實就是媒體運行的規律,它不應因媒體形態和傳播介質的變化而改變;儘管說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只要是有媒體屬性,這個「道」就依然適用。
正如南香紅所說:「我懼怕新聞的速死性。從業那麼多年,每年寫那麼多的東西,有多少留下來了?所以我想寫一些放一段時間還能看得下去的東西,想在速死的新聞中發現點永恆的東西。」
什麼才是永恆的東西?是算法嗎?是人工智慧嗎?
技術是不斷迭代的,如同媒體介質一樣,後浪不斷推動前浪。但大浪淘沙之後,真正閃閃發光的才是永恆的存在。
這種永恆,往大了說是價值觀,往小了說是情懷。
對自媒體而言,價值觀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懷與操守,還是一種可以永葆蓬勃生機的力量。
這種力量如果不是向上的,那勢必會曇花一現,被時代所淘汰。
這就是「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