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無數次迭代,只有情懷會永恆存在

2020-12-01 中國網

媒體無數次迭代,只有情懷會永恆存在

——《自媒體之道》的時代價值與導向意義

趙治國

「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實生活中的「道」,既包含了價值觀也包含了方法論。

對媒體而言,價值觀是恆定的,它首先是一個社會公器,它是瞭望社會的一個燈塔,媒體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從媒體黃金時代的報紙、廣播、電視,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自媒體浪潮,從頭版頭條、編輯把關與議程設置,到算法、匹配、人工智慧,我們可以看出媒體的形態和傳播的介質,是在不斷迭代的。

媒體無數次迭代,但只有情懷會永恆存在。這正是吳晨光的《自媒體之道》所要表述的。

自媒體是沒有組織的組織

在一個大眾麥克風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姑且看作媒體的迭代產品。

在我的理解,自媒體擁有著沒有權力的權力,他們可能沒有新聞採訪資質的牌照,但他們可以拍照、上傳和發聲。

自媒體又是一個沒有專業化生產的生產者。它的進入是沒有門檻的,評價標準某種程度上是單一的,10萬+是成功的唯一標誌。

在中國有3000萬個自媒體,而大部分的自媒體是沒有原創能力的,他們熱衷於粗製濫造,製造噱頭,誇大事實,裹挾民意,以「做號」為生,以牟利為本。在熱點事件上,他們蘸著人血饅頭狂歡,用驚悚的標題黨騙取著點擊量。而事實的真相就這樣在一篇篇10萬+的山呼海嘯中退縮到不為人關注的角落。

濟南空姐在鄭州坐滴滴順風車遇害後,一個叫「二更食堂」的自媒體秀出了他們的下限和節操。在一點資訊平臺上,「二更食堂」被永久封禁,二更旗下所有帳號封禁一個月——管理者承擔起了「主體責任」。

履行這個主體責任的管理者叫吳晨光,一位從傳統媒體裡孕育出來的新媒體總編輯,在算法分發和人工智慧之外大力倡導媒體的理性與情懷。如今,他把他的從業體會與對自媒體的理解,轉化為28萬個字符,以一部《自媒體之道》,宣布內容價值的回歸。

一部並非兜售成功學的作品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部《自媒體之道》並非是一部庸俗的成功學作品,它剖析10萬+的爆文和100萬+粉絲的大號,但並不是兜售他們的成功,而是透過這些表象背後,努力地去提煉和總結一些可以歸於道和術的東西。

換句話說,這部書是一部致力於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基礎功力、價值能力和公信實力的實操性手冊。

就像時代所帶來的媒體迭代一樣,這部書也是一部迭代產品。

從2016年12月的內部小冊子面世,到2017年的自我學習、知識升級,到2018年充實後的新版,作者在理論和實操兩個層面都實現了產品的迭代。

在上一個內部小冊子問世之後,在北京五環外的一座寫字樓裡,就內部手冊公開出版的話題,我向吳晨光建議,與上編的精彩相比,下編的內容有些粗淺,而且視野與格局受到了限制,需要重新修訂。接下來的一年,原來的下編內容被推倒重來,吳晨光在自媒體運營的領域裡埋頭深耕,最終呈現出的是這樣一部視野更為開闊、內容更加精彩的《自媒體之道》。

這部書也從一點資訊的後臺走向了時代的前臺,從一個內部操作大綱變成了值得自媒體人閱讀的新聞教科書。

吳晨光經歷了紙媒的黃金時代與新聞門戶的劇變期,如今又工作在新媒體的前線,他對媒體的迭代與新聞操作的趨勢感悟頗深,正如他在前言裡所說,「也正因信息量迅速增大且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優質內容的生產、審核和傳播變得更為重要,而內容導向和內容安全,始終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平臺追尋的第一要義」。

從這個邏輯出發,優質內容的生產與優質大號的運營,成為這部書重點探討的話題。上編圍繞「如何生產一篇10萬+的文章」,下編則重在解析「如何運營一個有100萬+粉絲的大號」,從選題、寫作、標題、排版、校對到運營、分發、盈利、尋投等,每個章節都自帶流量,充滿了乾貨與吸引力。

所有的媒體轉型都是人的轉型。細細讀來,這部書裡的乾貨,更像是一群紙媒黃金時代的傳統媒體人,在轉型成功之後的心路歷程。

優質的10萬+文章應該長什麼樣?「當所有人都在談論運營時,我們從選題抓起」,不同的操作思路,決定著一個「下三路」選題如何升華到「上三路」;吳晨光不僅和盤託出他的新聞理解,而且邀請來一眾命中戰友,共同講述正確的新聞操作要領。

他在南方周末的老同事南香紅講特稿寫作,設計師管華講述手機屏的版式設計美學,責任校對胡曉菲重提編校質量;他在一點資訊的同事白蘭、範吉鵬探討不靠「標題黨」突破10萬+的秘訣;搜狐前視頻主編、一點資訊前視頻總監劉濤與視知傳媒的馬昌博,則聯合普及短視頻自媒體製作的技術常識。

下編的內容則呈現出了自媒體的更多未來。

2017年到2018年是短視頻和頭條號迅速搶佔用戶關注度和流量的兩年,相比之下很多微信公號的發展遭遇瓶頸。《3000萬自媒體人必讀:內容分發新邏輯全揭秘》一文,結合數據分析和作者親身體驗,為新媒體人提供了一份詳盡實用的觀察思考報告。新華社官方公號的負責人和盤託出「剛剛體」背後的「吸粉」秘訣;深受中國新中產階層喜愛的「摩登中產」,其操盤手王鵬出身傳統媒體,在拿捏城市中產用戶的心理、情緒上,深諳從緩慢的講述者變成節奏的掌控者的真諦,在與大眾情緒共振的技巧上頗有心得;六神磊磊讀金庸、市值風雲、億邦動力網三個垂直細分領域的「大牛」,其公號生產、運營的「內功」,也給自媒體人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站著掙錢、掙大錢」的實操技巧心得。

包括資本如何改變一個自媒體的命運,這部書用問答的形式也展現出了資本與內容的關聯。

這部書更像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自媒體人的一次集體亮相,在流量、算法、收益之外,他們普及了一個常識:自媒體也是媒體,也應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

比算法更有生命力的是價值觀與情懷

2015年是公認的自媒體元年,而經過三年的野蠻生長之後,無論國家監管層面,還是平臺的主體責任層面,都在對混亂的自媒體行業進行規範和約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2018年上半年,自媒體行業受到的監管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新浪微博被依法約談,下線整改「熱搜榜」和「熱門話題榜」等;文化部對網絡表演和直播進行專項整治,公安部深入開展「淨網2018」專項行動,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文化部等聯合開展集中整治行動。

在這個背景之下,《自媒體之道》一書的面世更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導向。

作者吳晨光在本書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水源決勝論」,他把官方的監管納入平臺的水源清理計劃,在拓荒的同時進行除草。內容就如同媒體的水源,而優劣與否決定著媒體的生死。

對算法和人工智慧,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訂製,對技術的迷戀,我們的共識是不應有人工的缺席。算法分發會讓受眾陷入新聞的「繭房效應」,而單純的編輯推薦則又會有漠視用戶體驗之嫌。「解決這樣的矛盾,就需要在機構媒體、自媒體、編輯幹預、算法推薦,以及社交分發之間找好平衡點。這種平衡,就如同江河大海中的生態平衡」。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新舊媒體,都有著必須遵守的「道」。這個「道」,其實就是媒體運行的規律,它不應因媒體形態和傳播介質的變化而改變;儘管說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只要是有媒體屬性,這個「道」就依然適用。

正如南香紅所說:「我懼怕新聞的速死性。從業那麼多年,每年寫那麼多的東西,有多少留下來了?所以我想寫一些放一段時間還能看得下去的東西,想在速死的新聞中發現點永恆的東西。」

什麼才是永恆的東西?是算法嗎?是人工智慧嗎?

技術是不斷迭代的,如同媒體介質一樣,後浪不斷推動前浪。但大浪淘沙之後,真正閃閃發光的才是永恆的存在。

這種永恆,往大了說是價值觀,往小了說是情懷。

對自媒體而言,價值觀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懷與操守,還是一種可以永葆蓬勃生機的力量。

這種力量如果不是向上的,那勢必會曇花一現,被時代所淘汰。

這就是「道」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沒有完美,只有迭代,「平價時代」下的風電行業發展路徑
    「降本」是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永恆主題能源轉型是全球共識,但除了情懷和責任感之外,能源也是「商品」,不可能長期倚賴補貼大規模存在。如何有效降本?這是橫亙在業內所有參與者目前最直接也是最緊迫的問題。中國風電行業發展初期,規模化發展是最清晰的降本途徑。
  • 為什麼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無數案例表明,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這是因為施暴者一旦開始施暴行為,便很可能會有下一次。而受害者在首次被施暴後往往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被施暴者的事後追悔及補償所感動,進而縱容其下一次的施暴。宇芽的遭遇也與此相似,事後她最悔恨的也是每一次家暴後都選擇原諒@沱沱的風魔教,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報警驗傷保留證據。
  • 出軌和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心理學家的答案,驚醒無數人
    比如說,出軌和家暴就是典型的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的「惡劣行為」。為什麼會這樣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主要是以下幾個關鍵原因。(1)底線突破會不會家暴,會不會出軌?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一個人在愛情,在婚姻中的底線和原則問題。如果一個人守不住自己的底線,突破了自己的下線。那麼你永遠別指望,他再次建立同樣的底線。
  • 一個離婚女人的提醒:男人出軌,果然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
    有人說,男人出軌只有零次與無數次之分。永遠有人持懷疑態度,相信犯過錯的男人仍然可以回頭是岸。婚姻中有過背叛,對女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傷痛,嘴上說了原諒不代表心裡真的過得去那個坎兒。結婚之前,如果你問任何一個女人,「你的老公出軌了,你會怎樣做?」相信百分之九十八的女人都會說,「離婚唄,絕對離婚。」然而,婚姻中的女人對待出軌事件,卻做不到說起來的那樣容易和灑脫。
  • 只有0次和無數次什麼意思什麼梗? 有困惑的小夥伴看這裡
    只有0次和無數次什麼意思什麼梗? 有困惑的小夥伴看這裡時間:2019-10-22 17:4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只有0次和無數次什麼意思什麼梗? 有困惑的小夥伴看這裡 形容令人上癮或者一定會頻繁發生的事情出現的概率,要麼不會出現,一旦出現,百分百會反覆出現。
  • 分手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最後分手的理由還是和第一次是一樣
    分手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最後分手的理由還是和第一次是一樣分手只有0次和無數次,你們最後分手的理由會和第一次一樣。只是到了最後你終於明白,不論他怎樣,你們都不適合。就如同我,半年前第一次分手,半年後因為同樣的理由,又分了,於是我終於放棄了,我不掙扎了,我們不合適。
  • 《紫羅蘭永恆花園》為什麼這麼「熱」?
    《紫羅蘭永恆花園》在沒播出之前就被無數人追捧,「世紀霸權」、「拯救業界」、「創世聖經」,本作還未公映,派生出來的梗都已如雷貫耳。那麼為什麼它會這麼「熱」呢?而京紫的高質量CM又恰好在想像中滿足了這個期望,不吹白不吹,再加上這幫品質宅好多都是媒體編輯、自媒體或者撰稿人,是有一定創作能力的人,因此看起來自然就都是全世界吹京紫了。第二,《紫羅蘭永恆花園》獲得了京都動畫大賞,這個獎寧願空著也不會隨便頒發,這麼多屆來就只有紫羅蘭一部獲得此獎。然後京都又重視程度,宣傳,出了四個pv加上又出了試映版。能提前預熱也不奇怪了。
  • 宇宙真相:沒有永恆的真理,只有暫時的正確
    所以,有時候,儘管我在寫文章時,會不自主地非常肯定一些理論,讓人感覺我就認定他是真理似的,這是作為人的一個正常的非理性的反應,我們人類,在實際生活中,會無比堅定自己的人生理念,因為既然這些人生理念能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堅定的認同是再正常不過了。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黑馬說共享經濟近幾年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像空間的「抓手」,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共享社區,一直被眾多媒體關注,但其變現模式一直廣受質疑。在理想通往現實的道路上,二者還面臨著種種困局。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注,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那麼,Live與分答,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能走多遠呢?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
  • 只有讀懂了孤獨與存在 你才能讀懂你的用戶
    (原標題:學點產品心理學(三):只有讀懂了孤獨與存在,你才能讀懂你的用戶)  文/秦漢青  人會因為有人讀懂他的孤獨,而願意把他當作終身朋友,這種朋友便是知己,東方自古有高山流水的友誼,這種友誼在普通人中間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個體之間的共性。
  • 宇宙是永恆的嗎?
    此外,無神論者會說,物質和能量是永恆的,遵循熱力學的第一定律 - 「能量可以被轉化(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但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在哲學上,如果宇宙有一個開始,那麼它一定有一個原因,因此不能是永恆的。而我們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宇宙有一個開始,但這個真理並不是自然主義者和無神論者所歡迎的東西。無數科學無神論者表示希望為科學事實找到一個漏洞,即:現在的自然秩序有了開始。
  • 堅果"情懷背殼":老闆一斤情懷要多少錢(全文)_錘子科技 堅果手機...
    因為「情懷」而招致無限譏諷的錘子如今乾脆直接開賣「情懷」產品,為旗下堅果手機專門推出了貼上「情懷」標籤的手機殼;說「賣的只是情懷,手機只是送的」的人們這下可以歇歇了。人人都見過無數手機殼、卻沒有多少手機殼能讓你從中讀出故事,而堅果的「情懷背殼」卻個個有著溫暖的、打動人心的人類演化進步歷史上的足跡、時刻、瞬間。
  • 周國平的《人與永恆》,只有人可以尋求生命的意義!
    在我們的所知之中,只有人可以尋求生命的意義!周國平在《人與永恆》寫過這麼一句話,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我們追尋真實,便需要面對死亡。我們離開虛妄,便需要面對自己!人生在世,尋求意義才是我們人的初衷。我們尋而不得,或悲或嘆。我們尋求意義,就可以面對此生的逝去,因為我們真實存在。
  • 馬克思主義者的「人類情懷」
    核心閱讀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與馬克思的「人類情懷」一脈相承,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使世界朝著增進人類福祉的正確方向演進而貢獻的「中國智慧」,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人類情懷」的最新表達。馬克思在文中的話語把他的老師驚呆了,他在文中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認為只有那樣,我們的事業才能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正是在這樣的「情懷自引」下,馬克思在30歲時寫了一個「小冊子」,被稱為《共產黨宣言》,這是一個被世界閱讀最多的宣言,以至成為全世界勞動者的「聖經」。在這個宣言中,馬克思堅定地表達了不為自己卻為全人類而思想的意願和決心。
  • 杜躍進:不斷變革、不斷迭代的媒體才能始終站立潮頭|2020中國經濟...
    、企業的溫度和力量」——第十三屆(2020)人民保險中國經濟媒體高層峰會在北京萬達文華酒店舉行。行業資深專家學者、主流財經媒體總編輯、企業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媒體、企業在脫貧攻堅、公益慈善事業中如何發揮作用,分享優秀扶貧公益案例,助力中國公益財經事業新發展。中國經濟傳媒協會第七屆理事會駐會副會長、經濟參考報社原總編輯杜躍進在講話中指出:「變革時代,我們更需要告別過去的勇氣、活在當下的精神,以及布局未來的眼光。
  • 寫輪眼的進化史上,佐助上了永恆,鼬的起步最高,只有他會倒退
    我們都知道寫輪眼的開眼是需要受到極大精神刺激的,然而最終佐助上了永恆鼬的起步最高,只有這個人的寫輪眼會倒退。佐助開眼的時候是在目睹了哥哥鼬滅族並親手殺死父母的時候,佐助一怒之下就開啟了寫輪眼,當時只有一勾玉的水準,佐助也只有六歲。
  •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每個家庭裡最恐怖的事不是我們幻想中的鬼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在每個家庭裡最恐怖的事不是我們幻想中的鬼,而是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馮遠徵老師用他那出色的演技演繹出了家暴真的比我們幻想中的鬼可怕。但我們對家庭中的暴力多數會選擇忍耐,婦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家庭暴力受害者在選擇離婚或報警前平均要遭受到35次不同程度的傷害。家庭暴力傷害的不止是大人家庭暴力是家庭對人的影響,暴力不僅會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也會留下永久的傷痕。
  • 星空告訴我們,宇宙不是永恆存在的,它一定有一個開始
    不過很快,宇宙無限論就被推翻了,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宇宙是有限的,宇宙不僅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恆存的,宇宙有一個開始,以後也會有一個結束。宇宙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確定宇宙的確有一個開始。而這就是星空所告訴我們的。無論是月朗星稀的夜晚,還是陰霾籠罩的夜空,當我們仰視天空,所得到的一個切身感受就是「黑」。
  • 媒體盤點習近平妙語:有情懷有溫度凝聚正能量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接受俄羅斯俄通-塔斯社、南非衛星電視五臺等媒體的聯合採訪  從履新總書記,到履新國家主席,再到首次出訪,以及參加金磚會、博鰲會,在廣東、海南等地調研等,習近平妙語連珠。如「打鐵還需自身硬」,「蒼蠅老虎一起打」,「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等,不僅為國人熟知,也為海外熱議。  所言即所關注。梳理這些語句,不難發現,它們都是國家的「歷史性課題」。
  • 奮鬥,生命永恆的樂章
    ,你會因選擇了奮鬥而感到無愧於人生樂曲一、「扼住命運的咽喉」一曲低沉而雄壯的《命運》交響曲曾令人深深地震撼,而偉大音樂家的那一句「扼住命運的咽喉」,更令無數奮鬥者信心徒增、百折不回。有人曾抱怨幸運不肯降臨、有人曾感嘆機遇不肯垂青,但任何的抱怨與嘆息都無助於命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