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欲賜汝骨以筋,附之以肌,再覆以膚,通體以息。 汝眾遂得復生。(《以西結書》37:6)
當年,上帝親臨乾屍谷,當著以西結的面露了兩手。長久以來,要將動物從支離破碎的骨骼恢復成原先的模樣,還沒有誰能完成得如此優雅嫻熟 。身為最負盛名的化石復原美術家,查爾斯·R.奈特(Charles R.Knight)畫筆下的經典恐龍形象,就讓我們見了心生恐懼,浮想聯翩,至今不能忘懷。
奈特還為《國家地理》雜誌1942年2月號繪製過一套全景圖 ,依時序展現地球上生命的演變歷程,從多細胞動物問世開始,一直到現代人類(Homo sapiens )登頂。(這一期雜誌被廣為收藏,正因為如此,當您光顧緬因鄉間的中心百貨商店,看到後面的倉儲貨架上有廉價處理的雜誌「全集」時,會發現該期總不在其中)本書封套上的圖畫,正是那套全景圖的第一幅,它根據在伯吉斯頁巖(Burgess Shale)發現的動物化石繪製而成 。
伯吉斯頁巖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幽鶴國家公園(Yoho National Park)的高山之上,該地地處加拿大落基山脈,位於卑詩省東緣。即便有恐龍和非洲猿人那樣的古生物奇觀珠玉在前,我依然能毫不遲疑地肯定——伯吉斯頁巖裡的無脊椎動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動物化石。根據化石記錄推斷,現代多細胞動物最早出現於約5.7億年前,無可爭議。而且,出現的過程短暫,好比爆炸,一聲巨響,突如其來,而非如悠長的漸強樂音,自弱漸升,直至高潮,這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這一過程歷時數千百萬年,按地質年代的尺度,不過彈指一揮間,但至少從現有的直接證據看,它標誌著現代動物的主要類群全數登上自然歷史舞臺。伯吉斯頁巖所代表的,就是緊接大爆發的時期,在那一時期,隨大爆發出現的所有生物都生活於海洋之中。這些在加拿大發現的化石為何貴如珍寶?那是因為它們完好地保存著一些特有的細節,如一隻三葉蟲鰓的纖毛,又如一隻蠕蟲腸道裡的殘食,那是它最後一次「用餐」留下的。也就是說,標本的軟體解剖學結構清晰可見。
我們對化石的記錄研究,幾乎全部圍繞著硬體展開。然而,大多數動物並不具備能形成化石的硬體結構,即使有,能從那些外殼獲得的解剖學信息也十分有限。(試問,僅觀察蛤的殼本身,能看出些什麼?)因此,為數不多的動物軟體化石記錄,就成為認識古生物真實面貌和多樣性的寶貴窗口。
伯吉斯頁巖動物群就是這樣一扇窗口,通過它,我們可以領略動物進化歷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直接成果。就此而言,它是我們僅有的、保存完好、記錄全面的窗口。 從人物的角度看,伯吉斯頁巖的故事也相當有吸引力。這一動物群發現於1909年,發現它的,是美國最偉大的古生物學家和科學管理者,時任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會長的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
隨後,沃爾科特對這些化石作出了全面深入、始終如一的——錯誤詮釋。這一錯誤直接源於其因循守舊的生物觀,所致後果,簡而言之,就是在分類界定的過程中,將伯吉斯頁巖動物群的每一種,都強塞進現成的現代類群,把它們整體看作後來較進化類群的原始或祖先類型的集合。
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裡,沃爾科特的詮釋沒有受到持續的挑戰,直到1971年。這一年,劍橋大學的哈利·惠廷頓(Harry Whittington)教授根據全面的重新研究,發表了首篇相關的專論。論文從沃爾科特的假說講起,以提出全新的詮釋結束。他那截然不同的詮釋,不僅是針對伯吉斯頁巖動物的訂正,在字裡行間,還流露出對整個生命進化史的重新解讀,我們人類的進化當然也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