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如此全面的匯集不看,後悔吧!

2021-01-20 環球物理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係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闢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繫——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範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範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丁格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準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範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夸克模型」、「層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纍纍。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裡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係,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裡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誌。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1944年埃弗裡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著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的後臺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誌著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飛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電晶體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位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電晶體,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誌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網際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雷射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雷射的理論基礎。1958年雷射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衝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雷射。

繼紅寶石雷射器之後,半導體雷射器(1963年)、氣體雷射器(1964年)、自由電子雷射器(1977年)乃至原子雷射器(19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




相關焦點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從2000年至今,日本先後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69人),英國(22人),位居世界第三。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說到日本產品,很多人對日本的機器人,精密工具機,半導體材料及設備印象深刻。而日本正是憑藉這些技術優勢,確立了日本世界工業強國的地位。
  • 盤點網際網路大會上的尖端科技
    新華社杭州11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朱涵、熊茂伶、陶一萍)16日下午,15項網際網路領域最尖端的「黑科技」亮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會現場(更多相關報導,請見本報14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15項尖端科技到底是什麼吧?
  •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近日,美國太空新聞網有則新聞,Title: in the field of space and the network, China is approaching us!
  • 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都在哪些國家?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國家的飛速發展,這幾乎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認可的一件事情,之前美蘇冷戰的時候,就一直進行軍事競爭,時至今日,世界各國之間其實依舊存在著競爭,不過不是單純的軍事競爭,而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 中國又一項尖端科技,解決世界難題?美媒:不得不服
    中國又一項尖端科技,解決世界難題?美媒:不得不服Hi,歡迎收看大國的崛起地球資源是有限的,於是新能源成為了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隨著科技發展,各國都在新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開發了核能、風能、水能等新型能源。這些能源中電力的開發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工業還是生活都離不開電力,因此人們日常對電力需求非常大,各國為了開發大量電力,紛紛建起了核電站,開始利用核能發電!
  • 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將在深圳轉化尖端科技成果
    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將在深圳轉化尖端科技成果 深圳市長許勤與趙憲庚院長在籤署協議後共同表示,此次「院市合作」打破了傳統模式,將在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推動深圳創新驅動發展、促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由深圳民營資本與國家頂尖科研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組建的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此前已在深圳落戶,將成為「院市合作」的重要載體。
  • 科技尖端技術
    智能駕駛屬於汽車的頂尖科技,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也是不斷的推陳革新,要進步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才是發展之道!智能駕駛技術早在很多年就在人們心中有了這個概念,以前提的最多的就是無人駕駛,其實無人駕駛和智能駕駛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概念,畢竟智能科技現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智慧型手機類別,在人們心目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用處,以前的只能打電話的手機早就已經淘汰,也沒人會用!
  • 「十三五」科創成就:基建與尖端科技齊飛
    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懈奮鬥。從整體數據上來看,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了2.21萬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56.3%,研發經費支出總額佔GDP比重達到2.23%,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中從2015年的第十五名提升至第十四名。
  • 西北工業大學:專心培育科技尖端人才,奈何實力不允許低調
    三航,即航天、航空、航海,是現代尖端科學技術的必爭之地,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內的大學,「三航」專業齊步發展,大幅領先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北工業大學」。西工大數十年來培養的尖端人才不計其數,更有諸多「大國工匠」閃耀歷史的天空。雖然低調,卻因為傑出校友多、科研成果豐盛而廣受關注。
  • 龍愛天下續寫春天的故事 引領量子尖端科技的新時代
    龍愛量子產業集團在秀美的海濱城市——深圳閃亮登場,他以特獨的風姿揮毫潑墨,著力續寫又一個【春天的故事】,龍愛量子尖端科技技術,史無前例地向社會實踐中的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裡全速昂首挺進,已經取得並將繼續取得,讓世人震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卓越成果。它拉開了量子尖端科技大革命的序幕。
  • 一項尖端科技讓中國後來居上,美國:難以接受,不可能這麼快掌握
    想必大家都清楚,美國作為世界的霸主,在經濟和科技上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其掌握的很多尖端的科學技術都是好多國家無法做到的。然而,有一項尖端科技卻讓中國後來居上,走在了美國的前頭。美國人對此感到震驚,表現的似乎難以接受,因為在他們眼中認為中國不可能這麼快掌握這項高難度的科技。
  • 尖端科技網際網路+:讓我們領先快一步
    原標題:尖端科技網際網路+:讓我們領先快一步「網際網路+」作為網際網路思維領先的實踐成果,為我們追求美好的生活夯實了技術基礎,對推動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現在跟著GE,迅速了解一波當下最新最酷的科技成果吧!
  • 走近龍愛 福州「龍愛量子尖端科技論壇會」盛大召開
    N小合/文 遊翔/圖 4月26日下午,福州世紀金源大飯店裡舉辦了一場隆重的交流會,暨首屆「龍愛量子尖端科技論壇會」。龍愛量子產業集團攜最新量子科技產品來到這裡與廣大市民見面,邀約嘉賓共同見證量子科技技術的發展歷程。
  • 華為事件的背後:我國還有哪些尖端科技受制於人?
    科技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可謂是國家第一生產力。華為作為我國一個科技巨頭,在5g方面的發展可謂領先全球,這也使它遭到美國為首的列強不公平對待。尤其是手機業務方面受到嚴重打擊,無法將作為手機核心部件的CPU外包出去,自己又沒技術生產,在不久的將來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危險境地。
  • 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
    (原標題: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 從中國到以色列,從美國到南非
  • 中國哪些尖端科技是以絕對優勢領先於全世界的?
    ,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科技側重不同。30年前,全球高鐵技術一直由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把控,然而中國密集的人口流動才是最需要高鐵剛需國。從1996年開始,我們先通過不斷引進各國高鐵技術,再到站在它們的肩膀進行自主研發,終於在2015年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短短二十多年,中國在裡程與標準上把曾經的巨人甩在身後。不過,由於站在它們的肩膀上,所以很多底層技術專利還受制於人。
  • 韓專家:對接屬超尖端科技 判斷科技水準不能只看成功
    環球網記者就此採訪了韓國仁荷大學機械工學部航空宇宙工學專業教授崔東桓(音),他表示,對接屬超尖端科技,判斷科技水準不能只看成功。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試驗時,崔東桓教授表示,「由於中方在此領域公開的技術不是很多,只了解『天宮一號』已經成功發射,所以我無法確切判斷中方的對接技術水平」,「但是,評判一個國家的技術水準不能只看成功事例,失敗的相關經驗也必須一起進行檢討」。
  • 小米11將全球首發驍龍888 雷軍:硬核科技尖端作品
    昨晚,一年一度的驍龍技術峰會上,高通正式發布新一代旗艦處理器,命名為驍龍888。這是高通迄今為止性能最強悍的移動平臺,除了領先的5G性能,驍龍888在AI、遊戲和影像方面再次迎來全面升級。雷軍表示伴隨著驍龍888的發布,我們期待雙方能夠續寫小米10系列所創造的輝煌,為全球米粉帶來更大驚喜,並帶來了好消息:小米11將全球首發驍龍888,很快就會和大家見面,這是一款集硬核科技於一身的尖端作品。雷軍還在微博上曬出一張特別的「開箱圖」:驍龍888。仔細看,晶片上印有SM8350的代號。
  • 新加坡建立全球首個有尖端科技的神經科學中心
    中新社香港十月三十一日電新加坡消息:新加坡將設立全球首個擁有綜合性尖端數字科技的神經科學中心,為病患提供更高素質的醫療服務,提高新加坡醫療設施的國際知名度。  《聯合早報》三十一日報導,位於新加坡中央醫院的神經科學中心由新加坡保健集團與德國醫療科技公司合作成立,預計明年底開始運作。
  • 龍愛量子走尖端科技研發之路 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龍愛量子的誕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龍愛量子產業提出「以尖端技術為後盾,以創新驅動產業的發展」的發展理念更是緊扣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時代主題,龍愛量子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現如今不但應用到社會多個領域,而且還在社會各階層中都引起重大反響,那龍愛量子產業其魅力展現在哪些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