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很多人都在說,騙了全世界130年的鑽石騙局,最終敗給了中國製造,但其實這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如果說鑽石的原罪在於賺取了超額利潤,那麼知乎用戶最熱衷的MUJI,一雙售價300元上下的鞋子,實際成本只有十多塊錢不到,為什麼沒人說MUJI是營銷騙局?
鑽石的確是靠DeBeers的營銷才大範圍流行起來的,但它遠遠夠不上「騙局」這麼嚴重。和施華洛世奇的鉛玻璃、Pandora的手串一樣,最多是營銷過度,至少也要到「冰翠」(採用和啤酒瓶同款原料的新型「寶石」)這種檔次,才夠得上騙局的標準。
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Diamond的詞源來自於希臘文Adamaunt(本意是「硬石頭」),因為它太硬了,沒辦法被切磨加工,所以最開始,它只被男人鑲嵌在劍柄上作為裝飾,抑或是護身符。
▲ 劍柄上鑲嵌鑽石的祭司用劍
相較於其它寶石,鑽石在光澤度、火彩、硬度這些特性上都擁有碾壓性的優勢,直到DeBeers天才性地將它的這些特性與愛情聯繫到了一起,才有了現在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商業化鑽石。
20世紀最偉大的一群廣告人和營銷人,一起打造了這個傳奇。
▲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這個「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的皇冠上,鑲嵌了當時較為昂貴的紫水晶
但是,也不要誇大了營銷和炒作的力量,就像幾百塊錢一克的紫水晶。
因為古代產量稀少,在歐洲皇室們的皇冠上都是主要寶石之一。
但現在不管你再怎麼炒作,也不能讓它回到以前的地位了。
▲ 蘇紀石的手環,據說有抗癌作用,但大多數低等品注入的劣質染料反而可能會致癌
在我看來,比鑽石更有資格入選「騙局」範疇的,應該是在南非發現的蘇紀石,現在已經被炒成了抗癌的「舒俱來」,賣到了幾千塊一克。
當然,翡翠、碧璽、蜜蠟乃至於水晶,這些傳統寶石都或多或少地會宣傳附加的神奇效果,然而,大多數寶石戴在身上,除了施加重力勢能以外,並沒有別的什麼神奇能量。
▲ 古董級天然黑珍珠的項鍊和吊墜,以及指環
黑珍珠的歷史其實算不上虛構,在商業運作前不為人知,只是因為產量太過稀少,不足以支撐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這一點其實和稀有寶石比較類似。
其實古代人對於寶石的分類跟現代寶石學完全不一樣,17世紀科學革命以後,才有了系統的礦物研究。以前的很多寶石,都是根據外觀給出的分類。
哪怕明明都是藍寶石,因為顏色不同,分類也不一樣。所以很多以前沒有的品種,經常會突然出現,就被變成了虛構歷史和哄抬價格,這種指責其實沒什麼道理。
黑珍珠的母貝黑碟貝一直都存在,而當地土著也一直都有採珠的傳統,而且和天鵝家的鉛玻璃一樣,利益相關的公司並沒有欺瞞,他們很驕傲地把養殖黑珍珠的歷史,公布在自家的網站上。
為什麼?
上圖是一隻古董級的黑珍珠指環,這還算是當時成色萬中選一的天然黑珍珠。而我以前看過黑珍珠在天然生長狀態下的原珠,形如小石子,色澤黯淡偏深灰,和「珍珠王」James Assael 在當年看到的應該一樣——當時的黑珍珠成色差到拿來當彈丸都不心疼。
但經過「珍珠王」家族長時間的精心選育,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黑珍珠都是這種:
▲ 在James Assael及其家族努力下培育出來的養殖黑珍珠
對比兩種黑珍珠的狀態,可以說,他們發掘了一個能夠形成市場規模的新的有機珠寶品類。
從黑珍珠的例子上我們也可以可以看出,任何營銷,都是建立在本身價值的基礎上的。
在保值性上,鑽石雖然不能和黃金這種硬通貨相比,但每年Rapaport 都會更新國際鑽石價格表,只要有GIA的證書來證明切工沒什麼大問題,大鑽基本上是可以按一定比例保值的抵押品。至於首飾上份量不足的小鑽,它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保值,而在於讓自己開心。
而未來,鑽石被徹底拋棄的原因會是什麼?
是人造鑽石?到目前為止,能夠代替寶石型鑽石的人造鑽石,造價比天然鑽石的成本還貴。
況且人造鑽石的應用不在於珠寶,而在於新的科技材料,至少毛河光院士研究它,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代替矽而存在。
是俄羅斯的鑽石礦?那片礦區所能出產的鑽石,成色大多數都只能達到工業水準,根本不可能對寶石市場形成衝擊。
其實,對於鑽石來說,最大的危險因素,反而是價格控制這件事本身。
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你們所痛恨的DeBeers,其實已經沒有那麼了不起,市場監管體系限制了它所能購買的鑽石份額,現在它只擁有到全球三分之一的鑽石銷量。這也導致了在需求下滑時,它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通過調節供應來保證價值。
相應的,De Beers的廣告預算也有所減少,而鑽石作為Veblen Good(簡單解釋就是用來炫耀的商品),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炫耀屬性——它的價格越高,需求反而越大,價格變低,需求反而變小,最終陷入一個死循環。
至於在價格下跌的時候瘋狂囤積大鑽石?那就是寶石收藏家的事了,到那時候,鑽石就會和那些稀有寶石一樣,完全和主流消費群體無關。
不過,這些都會發生在很久以後,在我們這個時代,愛情的意義依然是——做完所有俗氣又被人羨慕的事情,比如說,買一顆大鑽石,生一堆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