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螺講堂第37期,去聽聽都市裡「草蜢樂隊」的音樂會吧!
金杏寶,上海科技館退休職工,研究員,曾專職從事直翅目昆蟲的分類學,對廣布於南太平洋島嶼的一類捕食性螽斯做過系統研究,發現了70餘個新物種。關註上海的自然環境,對常見鳴蟲做過調研。喜歡看博物館,偏愛野外旅行,願意與不怕蟲、愛觀察的孩子交朋友,樂當「昆蟲奶奶」。
金老師介紹了自己的臺灣之行,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福山植物園,那裡是亞熱帶雨林,有著非常漂亮的植物、鳥、昆蟲。
去聽一段來自大自然的交響樂吧。
從清晨太陽剛剛升起,到夜晚月亮升起,都有不同的聲音,鳥鳴、蛙鳴、蟲鳴……
那,鳴蟲們這麼美妙的聲音,發聲方式有哪些呢?
●雙翅震動:蜜蜂,蚊子,蒼蠅等
●腹部鼓膜震動:蟬
●前翅與後翅、大腿摩擦:蝗蟲
●左右前翅摩擦:蟋蟀、螽斯
鳴蟲的耳朵在頭上嗎?
竟然在前足上!
鳴聲就是昆蟲們交流的語言,既是生存需要 ,用於領地佔有,也可以用來呼喚配偶,繁殖後代。
鳴聲頻率範圍, 2000~15,000 ~20,000 Hz 赫茲。很多頻率是人耳不能聽到的。
鳴聲能被人耳接收的直翅目昆蟲有幾百種,上海最常見的蟋蟀、螽斯類有30多種。
下面三種鳴蟲,在我們平常生活的小區裡一般都會有哦,試試晚上留心觀察吧!
鬥蟋、棺頭蟋 、油葫蘆。
仔細聽,油葫蘆的聲音會打轉哦~
灌木叢相對茂密的地方,有時會出現一種清脆的聲音,很可能就是竹蛉。
上海科技館旁邊的小池塘,有黑水雞、小鸊鷉……
初春的時候,蘆葦裡的小黃蛉就會開始鳴叫了。不過它們很小,不容易被發現。
似織的聲音短促,腿上有很多刺,是捕食性的昆蟲。而紡織娘,聲音像織布機。
上海郊外的小山頭也會有一些發現哦~
小崑山的石蛉 。
天馬山的青蛉。
馬蛉的翅膀很寬,發聲面積很大,聲音很好聽。
其實鳴蟲文化歷史悠久。
2000多年前國人就關注蟋蟀、螽斯類鳴蟲,清朝就有販賣蟈蟈的。
上海有很多花鳥市場,裡面會有很多鳴蟲。
鳴蟲也是環境安全的標誌,它與城市自然環境關係密切,鳴蟲種類豐富度、種群大小,與城市化程度成反比,與城市綠化管理的粗放程度成正比。
鳴蟲還可以是生物溫度計,美國白樹蟋在氣溫高的時候叫得頻率快,氣溫低的時候叫得頻率慢。
美國白樹蟋
昆蟲,是觀察自然的窗口, 是科學探索的道具與手段。
學會觀察,學會聆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豐富!
現場精彩問題問題集錦~
——為什麼有些蚱蜢是黃色的,有些是褐色的?
——「這個是專家正在研究的問題。一般認為和昆蟲的蛻皮有關,如果在綠色環境中蛻出來就是綠色,在枯草環境中蛻出來就是偏黃色,也有可能和昆蟲吃的食物有關。具體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蜘蛛是昆蟲嗎?
——「昆蟲的特點,1對觸角、2對翅膀,3對足。而蜘蛛沒有觸角,也沒有翅膀,有4對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蟲。昆蟲分頭、胸、腹三部分,蜘蛛只有兩部分,頭胸連在一起的。」
本文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原創,
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