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曾這樣描述火焰山。「有八百裡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進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必須從鐵船公主的芭蕉船上煽起火焰山的火焰才能過去。
有些人可能認為火焰山只是一個荒唐的地方,實際上找不到那個地方。
但事實上,火焰山在吐魯番。
吐魯番位於新疆中東、天山東部山區盆地,是我國夏天最熱的地方,被稱為「花州」。吐魯番最熱的地方是火焰山。
據說,1975年在這裡測量了49.6攝氏度的絕對最高氣溫記錄,指標絕對最高溫度達到了82.3攝氏度。
今天,火焰山仍然聳立在吐魯番盆地北部,寬100多公裡,寬10公裡,海拔500多米,主峰海拔831.7米。《山海經》稱之為「念佛之山」,維吾爾語稱之為「克孜塔克」,意為紅山,隋唐時期稱之為「赤石山」。
火焰山礦禿嶺,寸草不生,鳥不見蹤影。盛夏,每當紅色太陽沖天時,紅棕色的山就會照射在炎熱的太陽下,砂巖熠熠生輝,熱風滾滾升起,猶如烈火熊熊,白雪沖天,又稱火焰山。
炎熱的太陽,高溫,熱風,蚊子,寸草不生,「在沙窩裡蒸雞蛋,在石頭上煮熟的麵團」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但是火焰山為什麼這麼熱呢?
據悉,對火焰山一直有這幾種說法。
第一個說法來自吳承恩,據他的《西遊記》說,火焰山的形成是在孫悟空大鬧的時候,從太上老君祭壇火爐出來,踩著剩下的幾張帶火的磚頭掉在世界上形成的。
另一種說法是火焰山的火,來自地下煤層的自然燃燒。一些學者在視察火焰山時,發現這一帶歷史上確實有火焰燃燒,因為組成山的地層中含有煤層。其中部分煤層厚度達11米,發生過自然燃燒,表面附近的厚煤層已經自然燃燒,在底部也能看到燃燒後剩下的紫紅色印章。
火焰山曾經是一片火海。歷史書上也記載了當代邊塞詩人森森三走過火焰山時,看到自然燃燒的奇景,製作了詩《經火山》。「火山今天見。突然是富昌東。」記錄著。赤焰燃燒克魯夫雲,炎症氣氛蒸發,空無一人。不知道陰陽彈,怎麼能在這中間獨自點火呢。我大冬天來的時候,山下有很多鹽風。人馬汗流浹背,誰知道幸運球。
事實上,實際上製造火焰山的是吐魯番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
現實中的火焰山是天山山脈之一,形成於5,6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數千萬年來,地殼向側面移動時留下的許多皺紋和自然的風蝕雨被剝開,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交錯的溝渠。火焰山地區的房子大部分是半地下室式的,一半埋在地下。發熱快的魚道費一直是當地的主要建築材料。現實中的火焰山,昏暗的山的皺紋,就像熊熊的火焰,就像天空中被詛咒的土地一樣,一滴草也長不出來。
火焰山與無邊無際的灰白色戈壁沙漠相比,紅山格外顯眼。每到盛夏,晴朗的天空萬裡,氣溫高,燃燒的陽光照射在山勢奇異的紅色巖石上,紅光熠熠,熾熱的火焰蒸發,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
在這種乾旱情況下,火焰山除了抗旱植物(如草、紅柳等)外,幾乎什麼都沒有。
但是這座長度只有100公裡的絕望山脈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與火焰山荒涼的山和禿嶺形成對照的是橫貫山的溝渠。溝的底部大部分是清泉和綠樹成蔭,形成狹窄的綠洲。人們靠著水生活,繁衍生息。
其中最有名的山谷數葡萄溝時,有桃溝、木溝、吐槽溝、延木津溝、水坡溝等。
火焰山有饅頭山、雲梯、天佛洞、懸索橋、買水大院、萬佛山等名勝。
去火焰山尋找感受「火焰」的感覺最好在夏天7、8月之間進行。
穿過太陽高高照射的茫茫關頭,越靠近火焰山,越覺得自己就像在火焰旁邊。當你看到橫過的紅山時,通常會有「燃燒的風」,讓你覺得空氣燃燒。
如果長時間看著凍結億萬年的無數火焰皺紋隊,會覺得自己的眼神像火繩一樣,受到終身難忘的燒傷。
吐魯番火焰酸對患有風溼骨髓炎的人、腰痛患者可能會在沙子中沾上膝蓋或半身,上面進行「熱敷」,下面熱敷,三個治療過程就能痊癒。但是據說大部分患者很難忍受腿部疼痛、腰痛、沙子治療的高溫痛苦。
火焰山不適合休閒旅行。由於炎熱的天氣,中午通常是最高溫度。由於兩個小時的時差,建議中午12點到下午4點不要在戶外活動。據說高溫很容易看到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