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為院士:有機化學讓生活更美好

2021-02-13 化學加

我叫馬大為,來自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我們主要是研究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的。但這樣一個基礎理論,實際上是對我們的人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發展很多方法,可以製造很多有用的功能分子,比如說材料,比如藥品等等。

有機化學,它創造了很多很多的分子,這個功能的分子呢,包括一些塗料,包括一些這個LED的顯示材料的一些東西,包括很多的黏合劑,包括這個我們常用的這個小分子藥,基本上都是有機化學的範疇的東西。

我們這樣的催化劑,它在藥物生產中就是可以變得更容易,就是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去生產藥,同時呢,就是更少的去產生一些廢料。那麼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就是減少一些環境的汙染,就是我們在獲得這些藥品的同時,你就避免了很多的環境汙染的問題。

這些有機的分子,它是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的,你一定要去生產它,你不生產它你就沒有辦法享受它的好處,但是享受這個好處的同時,它確實是一個雙刃劍,這個我們生產的東西過程,它就是現在不是完美的,就會產生一些廢物。這些廢物就現在我們大眾說,經常看到的那種環境的汙染,那麼怎麼去改變這個環境汙染呢?就是需要我們通過化學進一步創新,通過發展更綠色的合成方法,那麼最後就是讓我們能夠產生這個有用的東西的同時,儘可能減少無用東西的形成。那麼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減少汙染,同時也給大家提供就是更加價廉物美的材料。

這個就是跟其他科學一樣的,你要不斷的去更新換代,不斷的去站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夠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好處。那就像我們這個催化體系也一樣的,那麼我們第一代的,儘管是比原來已經好了很多了,讓人們得到了很多用處,包括已經在醫藥生產上在用了,但是它確實還是有一些缺點,比如它這個催化劑用量用量高以後,最後產生的廢物就比較多了。

那麼我們現在,幾年前就發展了第二代了,那麼第二代就是只用很少的量,你就可以達到那個原來的效果,這樣你就避免產生很多廢物;那同時呢,你把這個效率提上去了,成本也就降低很多。

實際上我們,我們做了20年生產出第二代的,我們對它還不是說完全滿意,我們現在還在努力去做第三代的,這個就是我們搞科學的,它要不斷的要攀登這個新的高峰。這個就是大家的一個追求。

就是你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看到原來是不是還有些弱點,能夠通過新的研究,把原來的弱點克服掉,把它的優勢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那麼這個實際上就是搞科學,它不斷追求的一個東西。

現在我們國家呢,應該說在基礎研究上,發展的也蠻快的,這個論文也發表很多,但是呢,講老實話,我們跟這個我們基礎研究的東西,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企業的生產力的影響來講,還是相對比較弱的,那麼這個需要我們這個產學研的密切合作,才能夠去進行,因為對我自己來講,我是經常和產業界的人做一些溝通,那麼看他們需求什麼東西,他們還有什麼困難沒有去解決。

他這樣一個問題,實際上對他來講,就是一個簡單的困難,但是對我來講也有可能就是很大一個科學問題,那麼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假如能夠把這個科學問題解決了,那你自然而然就可以幫助他解決,他的那個困難。同時呢,對另外的其它有很多是共性的,那其它的問題也可以自然而然就解決了,其實通過這樣一個產學研磨合的這麼一種方式呢,實際上是讓你的研究呢,可以更有實用的效果,同時也可能能夠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這個對我來講,是一個新事物,這次未來論壇安排了藝術家陳文令,我們一塊兒做了一個藝術品在展覽,這個藝術品它有幾層含義,一方面它是講述了我們領域的一件藝術品,它有一部分就是一個蛋白質,那個蛋白質是什麼,就是我們很多的藥,它就是跟蛋白質作用以後,才發揮效果的,比如說你抗炎的,抗腫瘤,這個免疫等等,這個小分子跟那個蛋白質結合以後,它就會產生這樣一個效應的,這個從分子層次來說也是這樣的。他把這個意思,通過模型表達出來了。

另外,這件作品也有很多藝術含義的,他用了兩個雙頭馬這樣一個東西,雙頭馬是什麼意思呢?像這個和很多的領域都是一樣的,科學研究實際上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這樣負面的一些東西的,那麼問題就是我們怎麼能夠通過法規,通過自己的道德去,好好的去利用它好的東西,而儘可能避免利用一些壞的東西,這件作品實際上也是給人類一種提醒,我們需要去考慮這些問題。

這個確實對我來講是個很新鮮的,因為我看到過一些雕塑,但是沒看到他們做這麼大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我,從我的角度來講,我是儘可能希望他展示一些,真實的東西,但對他來講,他是要展示一些更虛擬的東西、抽象的東西,所以兩者之間出現要磨合很多的一些情況,但是現在我們經過了幾次交流以後,他做的很好,他最後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作品,就把多層的含義都給表達出來了,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作品。

作為一個科學家,首先你要知道,在挑戰什麼東西,他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覺得要發現這些重大的問題,那發現這些重大問題以後,解決這些重大問題就可以變成一個目標,這樣的話,也就是你的一個興趣所在,那麼有可能你一輩子都不一定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但是你把它作為一個追求的話,你會在這裡面感到,就很多興奮,很多有歡樂的一些東西。

但是這些東西就像我剛才講,不可能就是馬上能解決,但是你追求它十年,二十年,這樣一個機會完全比你追求那麼一兩年,抓到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機會要大的多,那麼一旦你對這個大問題有一些重大突破以後,那它對這個領域,對這個人類社會帶來的效果,確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覺得尤其是做科研的人首先你要有一個比較大的志向,要解決一些大的問題。第二個你就要鍥而不捨的去圍繞這個問題的解決,通過各種方法去想,千方百計的去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

我覺得對青少年來講,他要有個好奇心,要對這個事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東西,要有好奇心。

第二呢,就是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終,能夠堅持,這樣一個堅持不是說一天兩天,你一定要養成這樣一個習慣。

第三點可能我覺得將來還要有一個很大的鑑賞能力,因為鑑賞能力就是一個,能讓你同樣做科研,是不是能夠做到一個更高高度的一個問題,你只有知道哪些東西重要,哪些東西不是太重要的時候,這個時候可能你站的高度不一樣,你將來解決的問題就會不一樣。我覺得這幾點是比較重要的。

謝謝你們。

馬大為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

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結構-活性關係研究;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有機合成方法學的發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

獲獎及榮譽: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8);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8);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2001);上海市科學進步一等獎(2005);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7);第七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2009) 上海市科技精英(2009) N. C. Yang Lecturer Award (2016) 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

相關焦點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今年56歲了,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第一線。1998年,馬大為在合成其他分子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類胺基酸分子,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的效率。這種由德國化學家烏爾曼在1901年發現並命名的反應,能將簡單的滷代芳烴和其它親核試劑偶聯在一起,構成一個更加複雜的分子。
  • 社旗名人錄 ‖ 社旗一高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馬大為
    馬大為,男,漢族,1963年9月出生,社旗縣唐莊鄉尚莊村人。1977年考入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1980年考入山東大學,1984年畢業後,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4年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曾任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g副主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ChemMedChen,Chem.AsisJ.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合成創造美麗世界 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科大舉行
    這幾日,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行。會議主題是「合成創造美麗世界」。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上海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聯合主辦。大會邀請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就有機化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新成就開展廣泛交流。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上海舉辦。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專訪︱國產創新藥將迎黃金十年:化學家馬大為的「合成配方」
    11月16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大為篤定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接受採訪後不久,他站上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與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分享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這三位有機化學家共同的獲獎理由是: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 化學擔當——記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新聞—科學網
    後一建議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實踐,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多項產品正在發展中。戴立信著手不對稱合成等國際前沿科學命題研究,不到十年便確立了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地位,成為上海有機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為我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史寫下出彩的一頁。 戴立信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記載了一位化學家的科學擔當和科學忠誠。
  • 2019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出爐 化學領域都有誰?
    8月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此次公布的候選人共18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
  • 在滬中科院院士增至102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院士最多
    摘要:人事關係在上海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02人,佔中科院院士總數的12.24%。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揭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人事關係在上海的有5位科學家,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5位上海新晉院士中,有2位是女性,她們是馬蘭和朱美芳;年紀最輕的是樊春海,45歲;年紀最大的是馬蘭,60歲。
  • 第24屆雜環化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9月8日至13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主辦的第24屆雜環化學國 際研討會(The 24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Congress,ISHC-24)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俞飈研究員任大會主席,李昂研究員任秘書長。
  • 這群「小科學家」做了什麼,讓院士點讚「他們比我更聰明」
    「他們比我更聰明,可喜可敬!」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為他們的出色表現點讚。【為什麼考砸了?原來這也可以成為研究課題】為什麼學霸的考試成績比姚明還高?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考試成績?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帶來的這一研究課題引來了大家會心的微笑。一次考試失敗,促發他選擇了這個課題。
  • 《有機化學:結構與功能》:戴立信院士、席振峰...
    該書由戴立信院士、席振峰院士領銜,國內知名專家團隊譯審,是有機化學領域的經典教材,全球暢銷書 。化學加特別為大家爭取到了幾本贈書名額,作為新年福利,快來留言獲取吧!  跳轉閱讀→    《有機化學:結構與功能》(原著第八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戴立信院士、北京大學席振峰院士以及清華大學羅三中教授主持譯審,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化工大學
  • 滕楓:有機光電子――神奇美好的未來
    「通過結構設計和參雜等手段,有機材料可以實現導體、半導體到絕緣體的不同功能。」滕楓認為,有機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發展,不但為光電子器件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而且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等方面,有無機半導體器件不具有的獨特優勢。有機半導體的開發和應用,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傳統的光電子器件通常需要昂貴的半導體工藝生產線。
  • 山東大學一天倆教授當選院士,還有倆校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2日訊(記者 張偉 高亞楠)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此外,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名單中,還有兩位山東大學校友,山東大學數學77級校友張繼平、化學80級校友馬大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山東這位院士榮獲"中國諾獎",全國僅4人!
    其中,彭實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2018年:馬大為馬大為馬大為,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
  • 滕楓:有機光電子——神奇美好的未來
    「通過結構設計和參雜等手段,有機材料可以實現導體、半導體到絕緣體的不同功能。」滕楓認為,有機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發展,不但為光電子器件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而且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等方面,有無機半導體器件不具有的獨特優勢。有機半導體的開發和應用,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傳統的光電子器件通常需要昂貴的半導體工藝生產線。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其中山東大學77級數學系校友張繼平、80級化學系校友馬大為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山東醫科大學78級校友曹義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九洲藥業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
    9月8日下午,「中國版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周其林院士系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全面負責工作站的新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發展決策諮詢。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於2013年,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
  • 五位山大人當選2019兩院院士
    喜報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我校陳子江副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副校長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此外,我校三位校友同時當選:數學77級張繼平校友、化學80級馬大為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78級曹義海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五位優秀山大人簡介陳子江,女,1979年9月入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學習,獲醫學學士,1989年12月獲醫學博士學位(碩博連讀)。
  • 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化學創造美好生活
    當我們開始學習化學,腦海裡肯定會有一個問題,什麼是化學?對於什麼是化學這個問題,課本中給我們安排了"身邊的化學"這部分內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生活的環境以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