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小科學家」做了什麼,讓院士點讚「他們比我更聰明」

2020-11-02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場想像力的狂歡,更是青春無極限的記錄。11月1日,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上,56名來自全國的「小科學家」展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比我更聰明,可喜可敬!」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為他們的出色表現點讚。

【為什麼考砸了?原來這也可以成為研究課題】

為什麼學霸的考試成績比姚明還高?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考試成績?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帶來的這一研究課題引來了大家會心的微笑。一次考試失敗,促發他選擇了這個課題。他在控制變量中添加了每次考試的難度係數,選擇了二次函數模型來找出他們之間的數學聯繫。他的研究結果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對考試成績影響最大,佔比高達47%;考試中的精神狀態也不可小覷,佔比25%;而考前一周複習投入的額外時間佔比最低,只有5%,「臨時抱佛腳」的作用只是一時的。

把一條蠕動著的機器蛇放進農田,可以降低農藥使用嗎?上海市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帶來的機器蛇,成為了會場的焦點。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農民們在噴灑農藥時主要依賴個人經驗,而中國每年噴灑的農藥高達340萬噸。能否發明一種機器蛇,更精準地收集農田裡的溫度、溼度、農藥濃度等數據?於是,他再次深入農村,研究出了「機器蛇與計算機視覺」整合解決方案,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製作機器蛇,如今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舞臺上,這位陽光男孩很自然地把機器蛇掛在了胸前:「我想把科研一直以來帶給我的感動和歡樂也帶給大家。」

郭秦菘帶來了機器蛇

「我研究的是中華絨螯蟹的精子蛋白,這和我們喜歡吃的大閘蟹大有關係。」杭州第二中學學生李依庭對於自己的課題津津樂道。在她看來,這對於解決當下由於社會壓力過大引起的人類生殖方面的問題或瀕危動物保護或許有參考意義。

【三隻蘋果,兩隻烏龜,一條崎嶇的路】

四張長桌,一塊白色桌布。在「桌布討論」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和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饒有興致地與「小科學家」互動。接到「小科學家論壇」的邀請,楊雄裡院士一口應答下來,放下了手頭的工作。「還有什麼想要問的,隨時可以和我聯繫。」謝友柏院士從口袋裡掏出一沓名片分發,拿到名片的學生喜出望外。

三隻蘋果,兩隻烏龜,一條崎嶇的路。在圖畫展示環節中,第一張方桌的學生們生動地詮釋了「科研的發展是否有跡可循」這一命題。科研之路雖然崎嶇,有時像烏龜一樣爬得很慢,但它始終向前。蘋果,既隱喻牛頓萬有引力,也代表我們熟悉的「已知」,有些現象儘管目前還不能得到解釋,但總有一天人類可以提出新的理論。

「我今天最大的收穫是,徐政和院士解答了我一直疑惑的問題,為什麼科研向跨學科發展,因為自然現象本身就是多學科的綜合體。」 郭秦菘興奮地告訴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

聆聽著「小科學家」的腦力激蕩,馬大為院士有感而發:人工智慧雖然發展很快,但跳躍思維是人類所獨有,因此創造力更加顯得重要。「小科學家」做的研究模型,雖然還比較粗淺,但已經是朝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努力。

作為過來人,馬大為提了三點想法:把基礎學科學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如果不能對已知的科學有很好的了解和敬畏,很難有新的創造;要有一顆淡定的心,科研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出來的,只有通過積累,才會有靈光閃現的一刻;最後,從事有機化學研究的馬大為,為化學做了一次「代言」,他風趣地說,化學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未來全球一半化學品將在中國生產,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化學。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如果18世紀科學家有FB..這群小學生的想像簡直神贊~~~
    如果18世紀的科學家有Facebook的話,他們上面都會寫什麼?
  • 廣州這群學生動手做防疫香囊,抗非英雄都點讚了
    朝天小學校長孔虹表示,孩子們搭配的藥方,還得到國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醫醫療隊隊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人稱「德叔」的張忠德遠程指導與點讚。源自17年前的藥方對於孔虹,2020年的春節過得格外揪心。「本來春節前,準備好了木偶戲作為學校給每位孩子和家長的賀歲視頻,但看到一天比一天嚴峻的疫情,一點心情都沒有了。」
  • 小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讓院士也為之讚嘆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楊雄裡、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各地50多名小科學家展開對話。」小科學家論壇現場,郭秦菘從書包裡拿出一個蛇形機器人,這是論壇現場唯一的實物展示。
  • 做什麼事,聽什麼歌,這篇講透了
    人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組大學生在聽過莫扎特音樂15分鐘後,聲稱他們在處理需要空間理解能力的任務時表現得更好。調查結果公布後,全世界的人一窩蜂地跑去買莫扎特的音樂唱片。懷孕的女性對著肚子播放莫扎特的音樂,希望生下聰明的孩子。美國喬治亞州州長甚至給全州的新生兒每人一張古典音樂CD。
  • 當選院士是一種什麼feel?他們這樣說
    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 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7位新科院士,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當選啦?」
  • 習近平為這些老師點讚,他們是誰?
    今天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早已畢業成材甚至再為人師但對老師的愛與感恩卻成了心底最珍貴的回憶古人云「疾學在於尊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點讚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這群人響應黨和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開啟了一個建設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學的風雲甲子
  • 習近平為這些老師點讚 他們是誰?
    疾學在於尊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點讚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這群人響應黨和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開啟了一個建設西部科技高地
  • 陳新滋院士談求學之道:別比聰明 最後誰用功誰贏
    他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卻喜歡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他從廣州走向世界,如今再次回歸廣州,對於廣州的科技創新建設,他同樣深有感觸,他建言,廣州可創立科研中心,對接高校和中小企業,助力廣州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 點讚!我刊顧問和編委雙雙當選國際新院士!
    日前,我刊顧問、2017、2018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由現有院士提名並由全體院士投票決定,每次增選新院士不超過20人。為方便農業科學領域讀者、作者和審稿專家學術交流,促進智慧農業發展,為更好地服務廣大讀者、作者和審稿人,編輯部建立了微信交流服務群,有關專業領域內的問題討論、投稿相關的問題均可在群裡諮詢。
  • 老虎和獅子究竟誰更聰明?兩位美女科學家做過實驗!
    老虎和獅子都是獸中之王,它們究竟誰更聰明呢?這個問題一直是個公眾關注和科學研究的熱點。有人說群居的獅子理應比獨居的老虎更聰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娜塔莉亞的實驗:群居的獅子勝出美國有兩位美女科學家做過關於獅子和老虎誰更聰明的實驗,而兩次實驗的結果是相矛盾的。來自邁阿密大學的娜塔莉亞·博雷戈設計了一種益智餵食箱,只要動物沿正確的方向拉動繩子,就可以拉開箱門,吃到箱子裡的肉。娜塔莉亞以斑鬣狗和三種大貓為實驗對象,共48隻動物參與了實驗,每隻動物有三次嘗試機會。
  • 當年大學老師點讚「愚公接力」學生,「他們託起山村孩子的夢想」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看到長江日報《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連續報導,張利華、吳仲宏、尹奇兵三位老師大學時期的班主任、輔導員紛紛為他們點讚,稱讚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託起了山村孩子的夢想。「點開微信,見到這麼多大拇指在為張利華點讚我很感動,我要為張利華及他培養的接班人點讚。」
  • 給饒毅先生的科學方法點讚
    科學成果的確立,尤其是能夠嚴格實驗證明的,專家評委的意見經常是不可靠的,除了他們做了相關的實驗,或是重複結果的實驗。2014年1月,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發現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但其他科學家發現其實驗不具備可重複性,涉嫌造假。小保方導師笹井芳樹自殺。
  • 點讚!南昌這群人被表揚,有你認識的嗎?
    點讚!南昌這群人被表揚,有你認識的嗎?為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個注重」的重要指示精神涵養新時代好家風、好民風、好社風築起廣大婦女群眾和家庭的幸福夢市婦聯開展了2019年南昌市家庭尋美行動行動開展以來,各級婦聯組織廣泛宣傳,廣大家庭積極參與,湧現出了一批「最美」代表家庭(人物),他們是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被評為中國好書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更是凝結著我國老一代科學家的辛勤汗水和對科普事業的摯愛。科普工作就像把一塊石頭投進水裡,波紋漣漪會慢慢展開,影響很多人。華羅庚不僅在報紙上發表了很多普及數學的文章,還曾到全國各地給幾百萬人做「兩法」(優選法和統籌法)演講。一個人能將數學財富讓這麼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這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
  • 猶太人這麼聰明是什麼原因?教育方式不同,這3點,值得學習借鑑
    猶太人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聰明,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猶太族的,最著名的就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很多科學家都在思考為什麼猶太人這麼聰明。為此,後人在愛因斯坦死後還將他的大腦進行解剖,試圖研究是不是愛因斯坦擁有超群的大腦。結果令人失望,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外形等其他方面,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 點讚交際學:網絡上,我們用「贊」歸納一切曖昧
    有一天,Tom發現了「贊」這個功能,這下好了,在他沒有什麼話說又想讓Lisa感受到關注的同時,「贊」是個不錯的選擇。「蜻蜓點水式的贊,意思是——嘿,我正關注你。」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Sherry Turkle的研究證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網絡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實對話。為什麼除了「贊」以外,就沒有別的態度可以表達?
  • 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新華社長沙5月25日電題: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新華社記者鄭欣、謝櫻  他擔任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卻毅然選擇回國,他致力於用「聰明」分子來識別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他連續3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論文引用率高的研究人員名單……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歸國
  • 持續高溫,為這群「不怕熱的人」點讚
    最近這兩天想必大家對「高溫」這個詞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吧今天是入伏的第14天此刻,上午10點的驕陽,已把他曬得滿頭大汗,裸露在外的面孔更是通紅。趁著準備瀝青料的間隙,孫永坤和他的工友來到路邊的樹蔭下喝水休息。不一會兒,瀝青料運到了施工現場,大家立刻起身工作。「夏季氣溫最高的幾個月,是修補路面坑洞或大中修施工的最佳時機,持續晴朗的天氣不但方便作業,更有利於瀝青的攤鋪,確保瀝青拌合料與路面有效黏合,使路面更加緊實、平整。」
  • 時評:比英文流利更珍貴的是老科學家「小夢想」—新聞—科學網
    最近,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華羅庚不僅在報紙上發表了很多普及數學的文章,還曾到全國各地給幾百萬人做「兩法」(優選法和統籌法)演講。一個人能將數學財富讓這麼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這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但現實中,有些科學家在心態上對科學普及存在「彆扭」情緒,帶有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因而致力於科普教育的科學家並不多。一些人甚至認為從事科普是不務正業,沒有創新性,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