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想像力的狂歡,更是青春無極限的記錄。11月1日,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上,56名來自全國的「小科學家」展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比我更聰明,可喜可敬!」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為他們的出色表現點讚。
【為什麼考砸了?原來這也可以成為研究課題】
為什麼學霸的考試成績比姚明還高?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考試成績?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帶來的這一研究課題引來了大家會心的微笑。一次考試失敗,促發他選擇了這個課題。他在控制變量中添加了每次考試的難度係數,選擇了二次函數模型來找出他們之間的數學聯繫。他的研究結果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對考試成績影響最大,佔比高達47%;考試中的精神狀態也不可小覷,佔比25%;而考前一周複習投入的額外時間佔比最低,只有5%,「臨時抱佛腳」的作用只是一時的。
把一條蠕動著的機器蛇放進農田,可以降低農藥使用嗎?上海市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帶來的機器蛇,成為了會場的焦點。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農民們在噴灑農藥時主要依賴個人經驗,而中國每年噴灑的農藥高達340萬噸。能否發明一種機器蛇,更精準地收集農田裡的溫度、溼度、農藥濃度等數據?於是,他再次深入農村,研究出了「機器蛇與計算機視覺」整合解決方案,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製作機器蛇,如今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舞臺上,這位陽光男孩很自然地把機器蛇掛在了胸前:「我想把科研一直以來帶給我的感動和歡樂也帶給大家。」
郭秦菘帶來了機器蛇
「我研究的是中華絨螯蟹的精子蛋白,這和我們喜歡吃的大閘蟹大有關係。」杭州第二中學學生李依庭對於自己的課題津津樂道。在她看來,這對於解決當下由於社會壓力過大引起的人類生殖方面的問題或瀕危動物保護或許有參考意義。
【三隻蘋果,兩隻烏龜,一條崎嶇的路】
四張長桌,一塊白色桌布。在「桌布討論」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和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饒有興致地與「小科學家」互動。接到「小科學家論壇」的邀請,楊雄裡院士一口應答下來,放下了手頭的工作。「還有什麼想要問的,隨時可以和我聯繫。」謝友柏院士從口袋裡掏出一沓名片分發,拿到名片的學生喜出望外。
三隻蘋果,兩隻烏龜,一條崎嶇的路。在圖畫展示環節中,第一張方桌的學生們生動地詮釋了「科研的發展是否有跡可循」這一命題。科研之路雖然崎嶇,有時像烏龜一樣爬得很慢,但它始終向前。蘋果,既隱喻牛頓萬有引力,也代表我們熟悉的「已知」,有些現象儘管目前還不能得到解釋,但總有一天人類可以提出新的理論。
「我今天最大的收穫是,徐政和院士解答了我一直疑惑的問題,為什麼科研向跨學科發展,因為自然現象本身就是多學科的綜合體。」 郭秦菘興奮地告訴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
聆聽著「小科學家」的腦力激蕩,馬大為院士有感而發:人工智慧雖然發展很快,但跳躍思維是人類所獨有,因此創造力更加顯得重要。「小科學家」做的研究模型,雖然還比較粗淺,但已經是朝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努力。
作為過來人,馬大為提了三點想法:把基礎學科學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如果不能對已知的科學有很好的了解和敬畏,很難有新的創造;要有一顆淡定的心,科研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出來的,只有通過積累,才會有靈光閃現的一刻;最後,從事有機化學研究的馬大為,為化學做了一次「代言」,他風趣地說,化學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未來全球一半化學品將在中國生產,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化學。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