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學老師點讚「愚公接力」學生,「他們託起山村孩子的夢想」

2020-12-07 荊楚網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看到長江日報《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連續報導,張利華、吳仲宏、尹奇兵三位老師大學時期的班主任、輔導員紛紛為他們點讚,稱讚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託起了山村孩子的夢想。

「點開微信,見到這麼多大拇指在為張利華點讚我很感動,我要為張利華及他培養的接班人點讚。」在張利華武漢教育學院(現合併到江漢大學)「96屆物理系兄弟姐妹」微信群裡,張利華當年的班主任全葆發出一條微信。

師徒3人(從左至右為:尹奇兵、張利華、吳仲宏)閒時課外散步,交流、討論教學經驗。記者劉斌 攝

今年77歲的全葆老師對張利華記憶猶新:「我們這個班班風很好,同學之間的感情很深,我們每年都有聯繫。」全葆介紹,張利華當年在學校默默無聞地學習,各科成績都很優秀,特別是畢業實習,他表現很突出,這為他後來的教學打下紮實基礎。

「看到他做出這麼好的成績,真替他高興。」全葆說,他們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原則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儘管如此,也有不少學生後來從鄉村中學跳了出來,張利華堅守在偏遠中學24年,很不簡單,一般人很難做到。「我們經常說『奉獻』,這兩個字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張利華用自己的堅守詮釋了『什麼是奉獻』。」

說起吳仲宏,雖然已經過去16年了,他當年的班主任、江漢大學陳曦老師依然能記起當年那個「瘦瘦的,話不多」的男生。陳曦說,他們班是個師範班,當時他帶班主任,主題班會上講得最多的就是鼓勵這些學生到山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沒想到,吳仲宏聽進去了,而且在鄉村中學紮下了根,令人敬佩,令人感動。」陳曦介紹,事實上,當年他們班很多學生選擇去了廣東沿海,吳仲宏同樣有很多機會留在大城市,他明明知道城市生活是現代的、時尚的,但他卻經受住大城市繁華的誘惑,選擇回到家鄉,回到偏遠的鄉村,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帶到農村去,堅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為山村裡的孩子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他要把鄉村裡的孩子帶出來,過跟他們父母不一樣的生活。他是師範生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楷模。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新時代所需要倡導的愚公精神。

聽說吳仲宏因為他的愚公精神、奉獻精神成為了網紅,陳曦說:「我要跟他聯繫,向他表示祝賀!」

尹奇兵老師當年在華中師範大學物理學院的輔導員楊可軍,對尹奇兵印象深刻。「他在大一大二年級時是班上的團支部書記,經常組織班集體活動,凝聚班級向心力。」

楊可軍介紹,尹奇兵來自相對貧困的農村,能吃苦,自立自強。大二暑假,他到尹奇兵家開展家訪,從華中師範大學出發,轉了3趟車,花了3個多小時,才趕到尹奇兵在新洲舊街的家裡,當時農村條件艱苦,但尹奇兵表現得特別樂觀。

楊可軍印象最深的,是尹奇兵父親對他的請求:「希望能幫助他進步,爭取在大學入黨,畢業後讓他回到家鄉教書。」

「一個父親對老師請求竟然是讓兒子回到家鄉教書。我當時很感動。」楊可軍說,尹奇兵在學校的表現很優秀,大四時,他如願加入了黨組織。他本可以和很多同學一樣留在大城市,但他聽從了父親的話,聽從了自己的初心,做了一名偏遠鄉村中學老師。

「看了他的事跡,我並不意外。他的身上體現著一名優秀師範生的本質,吃苦耐勞,默默奉獻。我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自豪。」楊可軍說。

相關焦點

  • 一起上演「愚公接力」
    他的學生吳仲宏、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先後回到這裡,接續奮鬥,上演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新洲四中,一座矗立在稻田中的市級示範高中。2004年,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吳仲宏,大學畢業後主動選擇新洲四中,接過他的衣缽。「這是我唯一一次沒聽張老師的話。」吳仲宏說,當年應聘新洲四中,因為學校條件艱苦,張利華勸他別來,但他依然來了。「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 習近平為這些老師點讚,他們是誰?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點讚語重心長,擲地有聲重溫他們的故事道一聲節日快樂1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如今人們看到開國大典的紀實片鏡頭一定會記得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像畫面上毛主席慈祥微笑
  • 習近平為這些老師點讚 他們是誰?
    疾學在於尊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點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讚揚了他們  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眾來信,其中有西藏隆子縣玉麥鄉的鄉親們,有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有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也有南開大學新入伍的大學生,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 三水區首次向學生群體 頒贈「點讚證書」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秀藍)接力進行心肺復甦按壓、疏散密集人群維持秩序、搬運擔架協助送醫……這是日前發生在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西門口感人的一幕,一群學生和校醫、學校工作人員齊心合力搶救突發心臟疾病、心跳驟停的老師。
  • 中國科大學子「愛心接力」獻智西部
    中國科大供圖   中新網合肥9月17日電題:中國學子熱心西部「愛心接力」獻智  記者吳蘭  「愛心接力、薪火相傳」,在中國推行的一項的大學生服務西部支教之路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
  • 同濟大學、華中師大、湖南大學接力暢想2035|我和我的...
    「在我成為一名老師時,我希望能將虛擬實境、全息投影等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課堂,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是他對未來教育模式的美好期待。2035年,我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從2020年到2035年,華中師大將繼續在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勇敢探索,秉持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初心使命,培養面向新時代,面向智能時代的新教師,賡續教育強國的偉大理想。
  • 廣州這群學生動手做防疫香囊,抗非英雄都點讚了
    朝天小學校長孔虹表示,孩子們搭配的藥方,還得到國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醫醫療隊隊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人稱「德叔」的張忠德遠程指導與點讚。源自17年前的藥方對於孔虹,2020年的春節過得格外揪心。「本來春節前,準備好了木偶戲作為學校給每位孩子和家長的賀歲視頻,但看到一天比一天嚴峻的疫情,一點心情都沒有了。」
  • 傳承李保國精神 河北農大近千名師生志願服務接力
    長城網保定6月11日訊(記者李艮春 馬書廣 孟捷)6月10日,大型河北梆子現代戲《李保國》晉京演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甘做「太行山新愚公」的光輝事跡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如今,李保國教授雖已去世一年多時間,但記者在對河北農業大學師生的走訪中,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李保國精神的追隨與傳承,充滿了正能量。
  • 大學老師坐電腦旁上網,學生有些不淡定了,老師你忘關投影儀了!
    在我們的學識生涯中,從上學的那一刻起,就被無數的老師教育到「一定要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唯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因此少些坎坷。但其實不然,小時候的我們絕大多數是被父母和老師所感化,總聽他們說大學是多麼的美好,過了高考這一關,以後遇事都能沉著解決,可他們不知大學生活就像束縛的枷鎖。
  • 高考臨近,陝西一女老師穿熊裝給學生減壓,行為贊:三點考前思考
    學生時代,每一天都要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消化知識,然後進行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在掌握知識和吸納知識的過程中是很磨人和累人的,但是不得不去做。臨近高考了,不少的高考生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他們擔心自己考不好,他們擔心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他們每天廢寢忘食學習,就想在最後一刻能夠獲得神助,從而鯉魚跳龍門。
  • 作為初中生物老師兼班主任,當年我曾經認真地教過學生如何喊英語
    就是學生讀小學時的學習基礎打得不是非常好,再加孩子們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也都不出眾,而我仗著自己用心教育的女兒學習成績還不錯,因此總覺得渾身上下充滿了教育的能量。出於熱愛教育的本能,作為班主任,我覺得如何不把這些能量輻射到學生身上,就有些難受。從2004年開始,我就一直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英語,再加上我本身在讀大學的時候英語就學得可以,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
  • 聽障學生踴躍考四級?因為他們有用手語教英語的老師
    多家媒體都在自己的微博帳號上轉發了這條短視頻,有網友誇李子剛帥氣,有網友為校方的溫暖之舉點讚,也有「天理」校友在留言區直接為母校上「硬廣」——「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是我國第一所面向聾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學院」「重大場合的手語翻譯我們學校一直都有」。時隔一年,在短視頻平臺搜索天津理工大學,這段視頻依然是最先彈出來的。
  • 青春接力 追尋飛鳥蹤跡
    18年來,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鍾平華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3萬多隻候鳥,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在位於江西遂川的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群追尋飛鳥蹤跡的年輕人。儘管如此,保護區工作人員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鍾平華卻忙得腳不沾地,額頭淌滿汗珠。24歲的小曾細緻耐心,43歲的老鍾嫻熟利落,師徒倆配合默契。緣何在此開展環志工作?攤開一張舊地圖,鉛筆輕輕一勾,「萬鳥嶺」三個字映入眼帘。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高聳入雲,有專家認為,它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標記。而萬鳥嶺則是北雁南歸的歇腳點,也是候鳥環志工作的作業區。鍾平華介紹:「飛鳥識途知節令。
  • 「我和我的學校」微視頻接力唱響「追夢2035」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我們都是追夢人,千山萬水,奔向天地跑道……」正熱烈進行的「我和我的學校」網絡微視頻接力活動中,全國大中小學的學子們用歌聲述說青春願望、表達奮鬥理想。  2021年1月1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3所高校在網絡上率先發起微視頻接力「我和我的學校·追夢2035」,號召學子們點讚祖國新時代,迎接建黨100周年。
  • 上海交大校長畢業致辭為製衣女工點讚:敢於夢想的人始終堅強
    畢業典禮上,兩位2016屆畢業生致遠學院馮哲和醫學院李夢洋與畢業們分享了他們的「求學感悟」。「還記得大學剛開始,我並不適應致遠的講課節奏,課業的壓力,以及對於未來的迷茫都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並沒因此放棄去嘗試各種事情。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有幸加入鄧小鐵老師的實驗室。鄧老師對於科研的熱情以及投入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他的幫助下,我堅定了自己的學術道路,逐漸不再迷茫。」
  • 學生犯錯,老師避免「波紋效應」?掌握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其實這名老師工作上兢兢業業,對學生也認真負責,結果卻因為懲罰學生方式不當不僅受到學生的憎惡,還幾乎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難免令人唏噓。學生經常犯錯,是總要和老師故意搗亂嗎?不一定,可能是「波紋效應」在作怪,老師對此應注意避免,掌握這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什麼是「波紋效應」?
  • 老師的夢想,是想讓你們都展翅飛翔
    雖然村裡也有學校,不過我記得當時都是一個老師教2個年紀,不同年紀的人坐在同一個教室裡,老師往往都是講完了一個年級的課,然後去講另一個年級的課。大概是因為一個老師所教的年級眾多,所以,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同學,老師都是直接用小木棍打手心,而對於沒有寫完作業的同學,老師都是直接在教室外面罰站。我記得我我小時候在村裡上到了小學畢業,教室在嚴寒的冬天也從來沒有生火取暖。
  • 腦癱小夥旁聽9年讀到數學「博士」,怎樣的付出,為背後各方點讚
    偶然讀到這位腦癱小夥,旁聽9年後讀到蘭州大學數學博士的新聞,一方面為小夥兒的精神與努力所感動,也為蘭州大學人性化與靈活的教育方式點讚,同時更是為小夥兒家人的付出而感動。為人父母,都了解,拉扯大並教育好一個11月大就被診斷為腦癱的孩子,父母默默在背後付出了多少……整個事件是這樣的。
  • 教師節,河南兩位老師登上央視舞臺
    1953年6月,郭天財出生在愚公故裡濟源深山溝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上小學時,一個菜糰子就是他一天的口糧,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頓白面饃。兒時,他的夢想就是「天天能吃白面饃」。郭天財經常說,身上沒有點土,腳下沒有點泥,當農業大學的專業課教師是不太合格的。  是嚴師也是慈父,幫學生修改論文,一個標點都不放過  剛當老師時,為上好第一節《作物育種學》,郭天財把講稿修改了好幾遍,面對辦公室牆壁反覆試講,45分鐘的課堂上,哪些地方應該推起小高潮,哪裡應該有個小幽默,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 贊!陝西一女老師為緩解學生壓力穿上熊裝
    贊!陝西一女老師為緩解學生壓力穿上熊裝為了給學生緩解因為高考帶來的壓力,陝西一位美女老師穿上了熊裝。她從走進教室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在做著各種搞怪的當做,手中還在出示著一張張卡片。卡片上的字寫的有:「高考加油鴨 」「老師愛你們」等等。當老師脫下熊裝時,教室內一陣掌聲,同學們都淚目了。@聽海的五彩石 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說的正是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臨近高考,所有的老師們為了自己的學生都使出洪荒之力,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幫到學生,達成他們最終的心願——考上理想的大學。所以說,學生很辛苦,老師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