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看到長江日報《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連續報導,張利華、吳仲宏、尹奇兵三位老師大學時期的班主任、輔導員紛紛為他們點讚,稱讚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託起了山村孩子的夢想。
「點開微信,見到這麼多大拇指在為張利華點讚我很感動,我要為張利華及他培養的接班人點讚。」在張利華武漢教育學院(現合併到江漢大學)「96屆物理系兄弟姐妹」微信群裡,張利華當年的班主任全葆發出一條微信。
師徒3人(從左至右為:尹奇兵、張利華、吳仲宏)閒時課外散步,交流、討論教學經驗。記者劉斌 攝
今年77歲的全葆老師對張利華記憶猶新:「我們這個班班風很好,同學之間的感情很深,我們每年都有聯繫。」全葆介紹,張利華當年在學校默默無聞地學習,各科成績都很優秀,特別是畢業實習,他表現很突出,這為他後來的教學打下紮實基礎。
「看到他做出這麼好的成績,真替他高興。」全葆說,他們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原則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儘管如此,也有不少學生後來從鄉村中學跳了出來,張利華堅守在偏遠中學24年,很不簡單,一般人很難做到。「我們經常說『奉獻』,這兩個字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張利華用自己的堅守詮釋了『什麼是奉獻』。」
說起吳仲宏,雖然已經過去16年了,他當年的班主任、江漢大學陳曦老師依然能記起當年那個「瘦瘦的,話不多」的男生。陳曦說,他們班是個師範班,當時他帶班主任,主題班會上講得最多的就是鼓勵這些學生到山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沒想到,吳仲宏聽進去了,而且在鄉村中學紮下了根,令人敬佩,令人感動。」陳曦介紹,事實上,當年他們班很多學生選擇去了廣東沿海,吳仲宏同樣有很多機會留在大城市,他明明知道城市生活是現代的、時尚的,但他卻經受住大城市繁華的誘惑,選擇回到家鄉,回到偏遠的鄉村,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帶到農村去,堅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為山村裡的孩子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他要把鄉村裡的孩子帶出來,過跟他們父母不一樣的生活。他是師範生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楷模。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新時代所需要倡導的愚公精神。
聽說吳仲宏因為他的愚公精神、奉獻精神成為了網紅,陳曦說:「我要跟他聯繫,向他表示祝賀!」
尹奇兵老師當年在華中師範大學物理學院的輔導員楊可軍,對尹奇兵印象深刻。「他在大一大二年級時是班上的團支部書記,經常組織班集體活動,凝聚班級向心力。」
楊可軍介紹,尹奇兵來自相對貧困的農村,能吃苦,自立自強。大二暑假,他到尹奇兵家開展家訪,從華中師範大學出發,轉了3趟車,花了3個多小時,才趕到尹奇兵在新洲舊街的家裡,當時農村條件艱苦,但尹奇兵表現得特別樂觀。
楊可軍印象最深的,是尹奇兵父親對他的請求:「希望能幫助他進步,爭取在大學入黨,畢業後讓他回到家鄉教書。」
「一個父親對老師請求竟然是讓兒子回到家鄉教書。我當時很感動。」楊可軍說,尹奇兵在學校的表現很優秀,大四時,他如願加入了黨組織。他本可以和很多同學一樣留在大城市,但他聽從了父親的話,聽從了自己的初心,做了一名偏遠鄉村中學老師。
「看了他的事跡,我並不意外。他的身上體現著一名優秀師範生的本質,吃苦耐勞,默默奉獻。我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自豪。」楊可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