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小夥旁聽9年讀到數學「博士」,怎樣的付出,為背後各方點讚

2020-12-06 52赫茲加拿大碎碎念

還有十天就要高考了,高考在每個人心中都是獨家記憶。

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似乎那幾天的情景都還留存在心底。

對於高考,一向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就是人生啊。

雖說高考在當時看來是比天大的事情,但是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在十幾年後乃至幾十年後,回首往事,不管是歡喜還是不堪,都會過來的,而且高考,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

學習向來應該是終身的事情,比起好的成績,藏在後面的堅持與努力與毅力與不放棄,才是值得珍藏一輩子的禮物。

偶然讀到這位腦癱小夥,旁聽9年後讀到蘭州大學數學博士的新聞,一方面為小夥兒的精神與努力所感動,也為蘭州大學人性化與靈活的教育方式點讚,同時更是為小夥兒家人的付出而感動。

為人父母,都了解,拉扯大並教育好一個11月大就被診斷為腦癱的孩子,父母默默在背後付出了多少……

整個事件是這樣的。

炎廷在學習中

自2011年起,炎廷已經在蘭州大學旁邊9年,進入了博士研究生階段。

他的導師介紹說,炎廷很聰明也很上進,在自己帶的研究生裡處於中上水平。

如果能順利拿到博士文憑,相信能為國家科研做出一定的貢獻。

他在11個月時被診斷為腦癱,在家自學讀完高中,炎廷從小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

雙臂總是不由自主地彎曲,走路只能踮著腳尖一上一下,十分努力才能說出一段完整的話,手指無法受控制地捏在一起握筆,他不能跟普通人一樣去學校上學,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自學,謝炎廷的媽媽上過函授本科,爸爸是蘭州大學醫學院畢業,爺爺是上世紀50年代物理專業的大學生,在家人的幫助下,炎廷在家讀完小學到初中的教育課程,非常非常不容易。

15歲的時候,爸爸因為心臟病而去世,謝炎廷一個人自學完高中文理科的所有知識,參加高考數學選擇題滿分,進入蘭州大學「旁聽」,炎廷「高中畢業」時,劉小鳳諮詢了當地教育部門,對方同意謝炎廷以社會青年的身份,參加2011年理科高考,由於不能握筆寫字,炎廷和母親商量只做其中選擇題的部分。

最終,選擇題總分280分

謝炎廷考了262分

其中數學選擇題滿分

這樣的成績令謝炎廷和家人都十分欣喜,但這個成績,他仍然無法被任何一所大學錄取,最終以蘭州大學旁聽生身份進入課堂學習。

讀完這則新聞,特別感動。

炎廷堅韌不拔的精神,不知道他得克服多少困難,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也為蘭州大學點讚,不是蘭州大學提供了如此靈活錄取的招生制度,炎廷壓根沒有機會進入大學進一步深造學習,這才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以及教育公平的體現。

任何孩子,有任何缺陷,但也能擁有基本學習與繼續深造的權利。

在對比教育制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西方教育制度在公平與幫扶弱勢群體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公立學校會給學生發食品券,來保證學生的正常學習。

每個班還有特殊教育老師,一些殘障學生是跟普通學生一同上課,但是怎麼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呢?那就是配備一些特殊教育老師,來幫助他們儘快適應班上的學習與學校活動的參與,這方面真的非常人性化。

在學校制度方面,轉學,轉專業甚至轉校,以及GAP YEAR,都更靈活一些,這樣變相減輕了學生的某些方面的升學壓力,因為學生們知道,東邊不亮西邊亮,暫時沒錄取,將來還有機會,現在沒心情學習,可以休學一年,然後再回來繼續學習,普通本科不適合自己,那麼就去讀專科職業技術學校,在社會尊重度以及薪酬方面也不落後於人,甚至更高。

這樣,不是人人都得過獨木橋,提前認清自己的專業與擅長,各得其所,而非一擁而上,大家追求同一個目標,最後導致家裡有一個學齡兒童,幾乎是把全家的時間與精力都搭了進入,付出太多了,父母也得有自己的人生啊。

特別為蘭州大學點讚,並非每所大學都能做到這樣。炎廷父母在求學無門的時候,只有蘭州大學給他打開了這一扇門,為他指引了新的方向。

除此之外,為人父母,特別為炎廷父母的付出而感動。

我們都知道,撫養教育一個正常孩子都得付出多大的精力與時間。

炎廷不到一歲就被診斷出了腦癱,他的父母從來沒有放棄,為自己的孩子爭取一切能得到的資源與條件,自己也付出了特別多的心血,終於讓他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擅長,進一步明白人生的意義與道路。

經常在想,父母到底應該在孩子的教育與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過多的控制與事無巨細,帶來的要麼是一個巨嬰,要麼是一個無比叛逆的孩子。

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溝通,而非是父母實現自己願望與理想的可悲的工具。家長自己的夢想,應該自己去實現,不要打孩子的主意。

家長應該儘量了解孩子,就像那本著名的育兒著作《園丁與木匠》裡提到的:

家長不應該當木匠,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因為那就不是他了。

家長應該當一個園丁,提供起整體的花園的大環境,定期澆澆水除除草施施肥,就已經做到了父母的本分了。

不過多幹涉,不代表不幫助他支持他,而是儘量平衡這個程度與距離,也要盡力幫助孩子發現他的優點與長處,提供條件,儘量發揚光大,也許就更好了。

又碎碎念了很多,最後以紀伯倫的《你的孩子》結尾吧: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與你相守

卻有自己獨特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

昨天已過去 生命向前奔湧

無法回頭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子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困惑的時候,時刻回頭看看這首詩,會感悟更多

相關焦點

  • 腦癱小夥旁聽9年讀到數學「博士」,網友:這才是逐夢的樣子!
    在蘭州大學的校園裡 能看到一個讓人感動的身影他就是今年28歲被稱為「腦癱博士」的謝炎廷↓↓↓自2011年開始,炎廷已經旁聽九年 如今進入到博士研究生階段 他的導師介紹說 炎廷很聰明也很上進在自己帶的研究生裡處於中上水平如果能順利拿到博士文憑
  • 「中國式霍金」9年成功考上博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這位蘭州大學的腦癱小夥旁聽9年竟然成功攻讀到了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高考理科選擇題總分280分,竟考了262分。這樣的身體還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著實令我們欽佩。那麼,這位腦癱博士的求學之路是怎樣的呢?
  • 「中國式霍金」9年成功考上博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這位蘭州大學的腦癱小夥旁聽9年竟然成功攻讀到了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高考理科選擇題總分280分,竟考了262分。這樣的身體還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著實令我們欽佩。那麼,這位腦癱博士的求學之路是怎樣的呢?謝炎廷出生11個月時被診斷為腦癱。
  • 蘭州大學腦癱旁聽生:數學世界裡的追光者
    他是一名腦癱患者,打小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能正常走路、說話、寫字,不能跟普通人一樣去學校上學,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自學。高中課程自學完後,謝炎廷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2011年,渴盼讀大學的他試著走進蘭州大學的校園,在數學與統計學院的課堂上旁聽數學,一聽就是8年。
  • 永寧腦癱小夥上央視,感動國人!
    生下來是個「死」孩子1986年,家住永寧縣望遠鎮的王豔珍迎來了她和丈夫的第二個孩子,本來沉浸在喜悅中的他們,卻發現這個孩子不哭不鬧也不動。「全家人都認為這是個『死』孩子。」王豔珍說,當時家裡條件差,進不起醫院,一片陰雲頓時籠罩在原本幸福的家裡。「幸好,我大姐看到孩子不對勁,也顧不上太多,急忙為孩子做人工呼吸。」
  • 「微笑天使」唐現功:他是腦癱患者,也是數學奇才
    這是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本科生輔導員周淵對唐現功的第一印象。唐現功,蘭大數學院2016級基地班學生,也是一位患有腦癱疾病的蘭大學子。即將年滿20歲的他,有著比同齡人更多的經歷。看到別人上學,我也想去1999年,唐現功出生在河南新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因出生時腦部缺氧,落下了病根。
  • 49歲宿管阿姨和兒子一起考上研究生,丈夫從技工考到博士
    在上海,有一位49歲的宿管阿姨,連續3年旁聽交大專業課程,花700多天背單詞、堅持上網課將和兒子成為同一屆研究生。......她叫原夢園,人如其名,努力圓夢她有著怎樣的故事?值班時,每天上午10點開始忙碌,一直到晚上10點才能下班。2018年12月,母子一起考研,他們的共同科目是英語和政治,不同的是,兒子有數學兩門專業課,她自己有漢語兩門專業課。最終,兒子擬錄取為復旦大學研究生,原夢園擬錄取為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其實,早在2018年入職交大之前的三年多時間,原夢園就經常旁聽大學的漢語言和英語專業課程。
  • 北青報: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原標題:冰啟: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官員讀博士「圖虛名,招實禍。真想建議中組部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我抨擊不學無術、注水的博士」。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孟學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番話引起人們注意。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十八大以來,副廳(局)級以上落馬官員超60人。
  • 在「雲端」沉浸式旁聽、陪審、監督,是怎樣一種體驗?
    3月25日—3月31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連續舉辦了8場「雲端」旁聽活動,來自企業、高校、中國(北京)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等近1200餘人在線旁聽了庭審。那麼,在「雲端」沉浸式旁聽、陪審、監督,是怎樣一種體驗?來聽聽他們怎麼說。3月26日,我通過「雲端」旁聽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一起關於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的二審案件。
  • MIT滿績點數學博士,竟是一個肌肉猛男職業運動員-虎嗅網
    不是路障,而是Urschel大兄dei晚上睡到一半突然想刷題的時候用的。在非賽季,Urschel就會回到MIT讀他的應用數學博士學位。談起對數學的愛,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採訪時,他曾經說:「我可以好幾天一直思考同一個問題,完全不考慮別的事,就像有些人對姑娘著迷一樣。我遇到的任何一個姑娘給我帶來的著迷程度都不能和數學證明相比。」
  • 未讀科普派對:一場有關「數學之美」的閱讀分享
    我們又為什麼要學數學呢?6月27日,未讀科普新書《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和《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在言幾又書店舉行閱讀沙龍。這場題為「數學大爆炸•一次重新愛上數學的機會」 的活動邀請了科普作家同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李淼以及數學科普作家顧森兩位嘉賓,與讀者探討那些不曾發覺的數學之美。
  • 腦癱娃想讀川大 陳超:人生遭遇讓我更有拼搏動力
    腦癱娃想讀川大 陳超:人生遭遇讓我更有拼搏動力 2013年07月01日 14:41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一位985學霸從小學到博士的感悟,點醒無數中學生……(值得一讀)
    偶然看到了一位985博士的學習感悟,不禁驚嘆這簡直就是說給我們這些焦慮、拖延、懶癌、沒動力的少年們聽的!以下就是感悟全文:本人南京985高校在讀博士,回首這十幾年的求學路,自己也曾輔導過學生辦過班,帶過課,以及自身和同學的經歷,頗多感悟。為了方便看,我就以點的形式寫出來,不寫成長篇大論。1.
  • 腦癱學生考上四川大學 想努力攻讀代數研究生
    2013年以612分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如今,他的「勵志故事」是怎樣一種狀態呢?記者連續幾天與陳超溝通,先天語言缺陷的他從初次通話時的含糊表達,到後面幾次通話思維靈敏、吐詞愈發清晰,談到閱讀及公益話題時,他更因急於表達而激動地「咬詞」……一個腦癱學生對生活和社會的熱忱,呈現在這一個個細節中。最失落:差十餘分落榜最愛專業「十二年剛結束,又一個十二年起航。」2013年10月底,陳超來到四川大學都已經快兩個月了。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 有這兩位河南小夥的付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通訊員 曹永倩編者按: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而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背後,凝聚著兩位河南小夥的智慧。
  • 數學背後的價值——讀《數學之美》
    數學可能是大多數學生最頭疼的科目,因為其要求抽象思維能力較高,也就是從枯燥的表達方式背後思考邏輯所在,並且這種邏輯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也導致了離開校園之後,多數人忽略了數學這門學科,韓寒說的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能算帳就行了,當然對於一般日常用是足夠的,但是對於想要與眾不同的人來說
  • 南大博士回應42字超長論文標題:為求精準使用了英文概念對應翻譯
    11月27日,南京大學商學院一篇博士答辯論文的標題引發網友熱議。這篇名為《員工績效和家庭對工作幹擾影響工作場所不道德親組織行為的研究:感知到的職責履行的中介作用》的博士論文標題被曬上網,讓不少網友大呼「讀不懂」,甚至有網友認為是惡搞。
  • 對話|為給父親治療尿毒症,勵志腦癱拳手汪強要重返拳臺
    汪強這個名字對於很多體育人而言並不算陌生,作為一個患有先天腦癱的孩子,天津人汪強從12歲開始在父親的帶領下練習拳擊,憑藉長年的堅持不懈,逐漸擺脫了疾病對身體機能帶來的困擾。成年後的汪強通過在俱樂部教拳謀生,2014年,他還在上海第三屆中外拳擊對抗賽上登場,完成了人生第一場具有職業意味的拳賽……一時間汪強的事跡引發各方關注,也感染和激勵了許多身處逆境中的人。但就在這個春天,已經離開拳臺數年、年滿35歲的汪強突然又萌生了再登拳臺的念頭,而背後的緣由恐怕會讓人不忍面對。
  • 從《萬物皆數》到《數學之美》,一個數學學渣的科普讀物進化史
    吳軍覺得直接介紹產品有自賣自誇的嫌隙,於是改成寫一系列的短文,介紹Google產品背後的基本技術,尤其是數學原理。吳軍下了很多功夫,設法將每一篇博客都寫得淺顯易懂(適合我這樣的數學小白閱讀)。這些博客受到了IT行業廣大從業人員和大學生的上百萬次的關注和喜愛,被轉載了上萬次。2010年,吳軍在休假期間完成了第一版《數學之美》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