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 有這兩位河南小夥的付出

2020-07-24 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通訊員 曹永倩

編者按: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而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背後,凝聚著兩位河南小夥的智慧。他們來自文昌航天發射場實驗室,一位是周口籍的李明,氫氦崗位的化驗員,他所「打交道」的液氫,正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燃燒劑,它的品質關係到火箭發射的成敗。

另一位是漯河籍的崔廣軍,是長五火箭低溫化驗的帶頭人,現任文昌發射中心化驗室低溫化驗組組長。他帶領的低溫化驗組,主要負責液氫、液氧、液氮等低溫推進劑的化驗工作,是文昌航天發射場化驗室中最忙的崗位。

7月23日下午,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之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通過遠程連線,採訪了兩位河南老鄉。

朝夕與危險相伴他堅持奮戰在發射一線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 有這兩位河南小夥的付出

核心提示

「小明,幫我找一下今年星用燃料的第2份報告!」

「小明,幫我找一下上次色譜儀的檢定證書!」

「小明,我想借用一下電子天平的說明書!「

……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驗室,「小明」是眾人眼中的「熱心腸」。大家口中的「小明」,正是來自河南周口的28歲小夥——李明。

李明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在西昌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參與長徵系列火箭發射任務10餘次。他目前是氫氦崗位的化驗員,擔負著為火箭燃料液氫質量把關的重任。

朝夕與危險相伴,他練就了「琴心劍膽」

烈日下的文昌航天發射場,一個年輕的小夥正在進行取樣,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輕柔緩慢。這,就是工作中的李明。

如果你覺得他的業務不熟練、動作過於緩慢,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裡是液氫庫區,周邊的液氫儲罐裝載著大量的液氫,工作環境要求他必須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

液氫的可燃極限很寬,極易發生著火爆炸,操作的每個過程都得謹慎緩慢,目的就是防止產生靜電,發生危險。液氫作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燃燒劑,它的品質關係到火箭發射的成敗,而李明正是氫氦崗位的化驗員,擔負著加注前為液氫把好最後一道質量關的重任。

顯然,這是一份危險的工作。

但是,年僅28歲的李明已經在危險的氫氦化驗崗位工作5年了。5年時間的沉澱,他早已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操作「老手」了,達到了「琴心劍膽」的境界。

可儘管如此,李明從不惟經驗辦事,每當有新的標準或規程發布,他總是第一時間去學習。每次接到《測試任務委託單》後,他都要提前給委託方打電話,核實具體的化驗要求,仔細核實取樣化驗所需要的工器具,穿好安防護裝具,化驗前嚴格檢查自己的裝備是否符合標準,還要留心觀察其他取樣人員是否都嚴格標準。

5年來,李明從不退縮,任勞任怨,努力完成好屬於自己的化驗任務。在化驗低溫燃料液氫時,由於其高能量,易燃易爆的特性,每次化驗都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有一絲疏忽。面對這樣的化驗特點,李明做到了精心精細,對每一次樣品的測試都做到了認真測試,保證過程不出任何差錯。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 有這兩位河南小夥的付出

「熱心小明」,是大家對他的「愛稱」

而除了化驗員的身份外,李明還有個身份——「資料管理員」。化驗室的文件、記錄多,單次任務就要出具測試報告200多份,按日產生的記錄文件也有百餘類,這些文件都要經李明蓋章、編號,或分發或存檔,十分繁瑣。因此,在文昌發射場的實驗室,幾乎每個人需要查閱資料,都要找李明,久而久之,「熱心小明」也成了同事們對他的「愛稱」。

在管理資料時,李明接到每一份測試報告和原始記錄都要進行嚴格審查,對於發現的問題,及時找崗位人員進行糾正,讓問題消滅於萌芽狀態,確保經過自己手上的資料不遺留任何問題。同時,對於每次任務產生的各種記錄他都要一份份檢查,作出清單,做到所有資料放置規整,按時歸檔。

「李明不但認真心細,工作起來也很講究方法。有時候他自己多費點心,就能讓大家查閱資料時省點心。」李明的一位同事說,儀器的檢定證書和說明書是大家最經常借閱的文件,李明發現這個特點後,就把這兩類文件近4年上千份的檢定證書和所有說明書都按崗位、按類別歸納好,並列成清單,方便崗位人員查詢。

李明說:「我把資料整理好,就能給大家節省出更多的時間用來化驗了,資料管理員就是要服務大家的。」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 有這兩位河南小夥的付出

工作一絲不苟,生活中卻是個「段子手」

航天人的工作一定是要一本正經,滿臉嚴肅嗎?

不,李明就是化驗室的「段子手」。同事們說,有他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幽默。他常常冷不丁抖出一兩句「包袱」,逗得身邊人哈哈大笑。甚至有同事調侃他說,可以去當專業相聲演員了。

工作要認真,生活要開心,這是李明的人生態度。他熱愛剪輯,利用空餘時間自學photoshop、攝影和剪輯,崗位上需要拍攝視頻、剪輯視頻、修圖等工作都找他;他熱愛運動,運動場上經常看見他奔跑的身影。他的生活充滿著90後應有的朝氣和活力,不失為一個年輕的後浪。

李明,這位來自中原大地的敦實小夥,正用飽滿的熱情對待工作和生活,將火熱的青春獻給航天,獻給祖國,譜寫著一曲平凡航天人的青春無悔之歌。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中國釋放了三個強烈信號
    幾天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一號,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怎奈肚子裡關於宇宙科技的墨水實在太少,只能望洋興嘆。昨天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視頻,當聽到視頻中傳出「一路順風」時,我的眼睛瞬間溼潤了。幾千年前屈原寫「天問」,現在天問要帶著全人類的疑惑去問天,浩瀚的宇宙裡一段不回頭的孤獨旅程,這是何其的偉大,何其的壯闊和浪漫,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了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我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但是上面還有四個國家logo,「天問」成功之路
    引言就在昨天中午我國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相信關心這方面的事情的人也都看到了,但是在天問一號上面除了我們國家的logo以外還有其他四個logo,這時候就有很多的人有疑惑,這不是我們國家自主研製的麼,為什麼會有其他的logo,現在我們來探尋一下「天問」曲折的成功之路。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也許可能有人問,發射火星探測器有什麼意義呢?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天問一號」有哪些亮點呢?1、首次發射便要一次實現「繞落巡」,攜帶了火星軌道器及火星車。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23日12時41分,地點是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裝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也是我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的第一步!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中國這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美國媒體卻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邁出探索火星的第一步
    這一刻必將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國「天問一號」實現探火夢。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叫「天問」呢?全人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大概有45次,成功的只有18次,每隔26個月人類才有一次機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如果沒能把握合適的時機,這意味著人類需要在等待
  • 「河南科技」護航「天問一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通訊員 王瑞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如以往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樣,來自河南的一批「科技力量」,正在為「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和開啟「火星之旅」保駕護航。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團隊有兩位90後連雲港人
    【連網】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的背後,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在發射現場,就有兩名來自港城的90後小夥———張書聖和馮凱倫。
  • 「天問一號」出徵火星,這群湖北小夥不淡定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通訊員李康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一道焰火刺破南海蒼穹,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探火背後,有這麼一群湖北小夥,他們在航天戰線的各個崗位上煥發著光和熱,匯聚成攬星九天的「湖北力量」。
  •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選擇在海南文昌發射,科學家:背後大有深意
    我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即將要發射了,此次探測火星和以往不同的是,天問一號同時要完成三項任務:火星環繞,登陸,火星表面探測。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完成這三項項目。如果我國天問一號項目能夠成功,則刷新了人類探索行星的歷史。
  •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選擇在海南文昌發射,科學家:背後大有深意
    我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即將要發射了,此次探測火星和以往不同的是,天問一號同時要完成三項任務:火星環繞,登陸,火星表面探測。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完成這三項項目。如果我國天問一號項目能夠成功,則刷新了人類探索行星的歷史。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天問一號項目,我們就先從天問一號的發射開始說起。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搜索熱度1小時增長1560%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瞬間引爆全民關注。百度發布《「天問一號」搜索大數據報告》,網民對中國首次火星之旅的好奇和最關注的內容,以及航天熱帶來的影響,在報告中一一得到呈現。
  • 天問一號發射背後:至少向外界釋放了三個信號
    幾天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一號,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怎奈肚子裡關於宇宙科技的墨水實在太少,只能望洋興嘆。昨天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視頻,當聽到視頻中傳出「一路順風」時,我的眼睛瞬間溼潤了。幾千年前屈原寫「天問」,現在天問要帶著全人類的疑惑去問天,浩瀚的宇宙裡一段不回頭的孤獨旅程,這是何其的偉大,何其的壯闊和浪漫,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了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這裡有一份超全科普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12:41,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一飛沖天,帶著天問一號開啟前往火星的徵途。毫無疑問,這是中國航天的裡程碑時刻,標誌著我國向深空探測邁出重要一步。現在媒體幾乎清一色地將天問一號稱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這是不嚴謹且不負責的,難道螢火一號不配擁有姓名?實際上,螢火一號才是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是一個環繞火星探測的小型衛星,2011年11月搭乘俄羅斯福布斯號採樣返回探測器的順風車發射升空。遺憾的是,在發射進入太空後,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最終墜毀於太平洋。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如下圖所示,在推特上不少關於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資訊帖文下面,就都能看到這些印度網民在發表諸如「火星要被新冠病毒/中國病毒感染了」「別把新冠病毒帶到火星去」之類的言論。、以及前幾天剛剛也發射了一枚火星探測器的阿聯航天局,都已經給中國的「天問一號」發來賀電,並祝願「天問一號」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今天,咱們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著中國自己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從地球飛向了火星。雖然這也只是中國人探索火星萬裡長徵的一個開始,不少國家的宇航機構還是紛紛發來祝賀,並祝願我們的火星項目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厲害了我的國
    就在今天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圖 / 搭載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性進步!我國將首次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繞、落、尋」一步到位,不僅超越美國和俄羅斯,中國還從此邁入「行星探測」時代!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戰略意義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意義非常重大。當然天問一號徹底成功,還需要到2021年的2月份,其環繞器穩定圍繞火星飛行;著陸器突破火星大氣層成功軟著陸,然後展開釋放巡視器,傳回第一批火星表面和一定深度土層的考察資料之後才能算徹底圓滿的成功。不過發射成功,達到第二宇宙速度,脫離地球的引力,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是後面一系列成功的基礎。因此同樣值得祝賀。那麼天問一號成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可以分為遠期意義的近期意義兩大方面。
  • 「天問一號」背後的化工材料
    這是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天問》中的詩句。7月23日12時41分,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繼續探求屈原在2300年前的發問。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是我國深空領域裡一個全新的裡程碑。那麼,在「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後,有哪些化工新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這四大看點請收好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在「天問一號」任務中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