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背後的化工材料

2020-07-30 中國化工報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是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天問》中的詩句。7月23日12時41分,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繼續探求屈原在2300年前的發問。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是我國深空領域裡一個全新的裡程碑。那麼,在「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後,有哪些化工新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保駕護航的披風:防熱複合材料

  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根據探測器形狀、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氣動載荷及熱流密度的不同,「量體裁衣」研製了3種防熱複合材料。他們為火星探測器在氣動加熱最嚴重的大底結構及大底拐角部位採用了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在需要維持探測器整體形狀的上下邊緣和結構支撐部位採用了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在氣動加熱較為緩和的背罩部位採用了防熱塗層材料。

  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是空間探測器常用材料。此次火星探測器上採用的是新型超輕質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此材料強度更高、密度更低,可以根據氣動載荷分布對其進行優化設計,在保證探測器能夠耐受更嚴苛氣動載荷的情況下,實現更加輕質化。一體化成型技術使整個探測器大底結構具有非常好的整體性,確保了其在奔向火星的過程中承受高低溫交變的結構穩定性。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質量不能過大,就意味著防熱結構及材料的質量需要儘可能壓縮。這裡是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的用武之地。該材料主要用作探測器大底及背罩防熱結構的艙蓋、封邊環、埋件、螺塞等零部件,比低密度材料強度更高,兼顧了耐燒蝕和承載能力。該材料使用了三元長纖維組成的SPQ纖維布增強體系,並將輕質填料引入到連續纖維增強的預浸料中,實現了連續纖維增強燒蝕防熱材料的輕質化。

  與探測器大底直面火星大氣不同,背罩結構在著陸器側面,受到的熱流相對更低。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製的超低密度防熱塗層材料,基本熱物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種材料不僅隔熱性能優良,對著陸器的減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材料之間的結構熱匹配性也要重點考慮。3種防熱材料需要與探測器的內部結構保持良好的結構熱匹配性和完整性。通過工程計算、數值模擬及必要的地面試驗,研究人員分析這3種材料在極低溫及高低溫交變的空間環境下的結構變化情況,再根據實驗結果優化修正,保障了3種材料匹配性和完整性,使它們能夠在茫茫太空中「協同作戰」,為探測器安全抵達、順利著陸保駕護航。

  隔熱材料的生產得到了化工企業的直接支持。據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濮陽綠宇新材張建勳介紹,在配合中國首臺火星車的研製過程中,綠宇新材按照項目要求的材料更輕、性能更穩等具體指標,加強研製攻關,強化生產工藝管控,提高品控檢測頻率,使產品質量嚴格控制在6~7千克/立方米,較常規產品減重30%。材料吸聲性、隔熱性、孔隙率等指標全部優於指定標準,性能的可靠性、應用支持的專業性,獲得了合作方南航超級絕熱材料實驗室、航天裝備承制等單位的認可,為合作方進一步改性產品,降低材料的熱膨脹係數,提高寬溫度區間的尺寸穩定性提供保障。

  乘風破浪的幫手:能源動力系統

  要飛向火星,擁有突破第二宇宙速度的動力是脫離地球引力的前提。此次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它擁有著強大動力和驚人速度。此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研製生產了4型共計30臺套發動機,包括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2臺9噸級膨脹循環發動機以及18臺作為輔助動力的姿控發動機。

  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要承擔火星巡視探測重任,完成為期90天的巡視探索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除了要攜帶多種精密探測儀器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源供應,它關係到火星車的「生死存亡」。

  為此,「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結構的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形狀記憶複合材料鎖緊釋放機構、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可展開梁和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研製的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該系統基於複合材料力學理論、結構精細化設計和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可以實現柔性太陽能電池的鎖緊、釋放和展開,以及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等功能。

  隨機應變的保護層:有機熱控塗層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進入軌道後,處於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間環境,朝向太陽的表面溫度非常熱,背向太陽的表面則非常冷,導致太空飛行器上的溫差極大。因此,為了保證「天問一號」探測器能夠在極端環境下保持正常工作,我國採用了多種超尖端製造新技術和高科技材料,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太空的複雜環境。

  如果太空飛行器表面溫度超過合適的使用範圍,太空飛行器搭載的儀器設備便容易損壞,或者直接停止工作,所以為了保證儀器設備表面溫度處於正常工作狀態,需要對太空飛行器進行熱控制。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可以隨機應變的保護層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進行保護。

  一般情況下,研究人員通過在太空飛行器外表面使用不同太陽吸收率和熱輻射率的塗層來調節其熱平衡溫度,以保證其在合適的使用溫度內工作。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製生產的有機熱控塗層就是在太空飛行器以及儀器的表面,通過調控溫度達到熱控需求的材料。

  這種塗層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誕生以來便應運而生,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研製出幾十種不同用途的有機熱控塗層。嫦娥系列衛星也已經使用上海有機所研製生產的有機熱控塗層來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溫度環境保駕護航。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也承擔了耐高溫多層隔熱材料、導電型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防靜電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等材料的研製工作。(袁允斌 王儷錦)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升空「洛陽創新」助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 通訊員 張雲眾 劉攀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
    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7月23日,全中國都在為「天問一號」喝彩。但作為酒業人,我們希望將掌聲送給「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夢之藍。火星,中國來了!「發射!」12時41分,隨著一聲巨響,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中國釋放了三個強烈信號
    幾天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一號,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怎奈肚子裡關於宇宙科技的墨水實在太少,只能望洋興嘆。昨天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視頻,當聽到視頻中傳出「一路順風」時,我的眼睛瞬間溼潤了。幾千年前屈原寫「天問」,現在天問要帶著全人類的疑惑去問天,浩瀚的宇宙裡一段不回頭的孤獨旅程,這是何其的偉大,何其的壯闊和浪漫,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了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 天問一號發射背後:至少向外界釋放了三個信號
    幾天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一號,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怎奈肚子裡關於宇宙科技的墨水實在太少,只能望洋興嘆。昨天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視頻,當聽到視頻中傳出「一路順風」時,我的眼睛瞬間溼潤了。幾千年前屈原寫「天問」,現在天問要帶著全人類的疑惑去問天,浩瀚的宇宙裡一段不回頭的孤獨旅程,這是何其的偉大,何其的壯闊和浪漫,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了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背後,你不知道的專利秘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比「天問一號」更激動人心的是背後的「青春之歌」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一批「80後」「90後」投身其中,懷凌雲志、做務實事,在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天問一號」有哪些亮點呢?1、首次發射便要一次實現「繞落巡」,攜帶了火星軌道器及火星車。
  • 「天問一號」背後有蘇州企業的身影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並送入預定軌道這背後
  • 西安交大新型鎂鋰合金助力「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研製、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共同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除「天問一號」的應用之外,柴東朗教授團隊研製的新型鎂鋰合金還在「浦江一號」衛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的高解析度微納衛星、「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等太空飛行器上成功應用。
  • 「天問一號」上那抹「中國紅」,出自哈工大
    10月1日,在舉國歡度國慶、中秋雙節之際,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圖像,圖上的五星紅旗光彩奪目,呈現出鮮豔的中國紅。這是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深空「自拍」,茫茫宇宙中,銀色的著陸巡視器和金色的環繞器熠熠生輝。天問一號以此向祖國報告平安,表達對新中國的生日祝福。這抹鮮豔的中國紅出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吳曉宏教授團隊。
  • 「天問一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被古代皇權阻礙的科技發展
    「天問一號」問世後,大家紛紛對其名稱產生了興趣,眾多媒體報導其為屈原詩歌「天問」,但殊不知在「天問」背後,還有一段令人惋惜的,中國歷史上對宇宙探索的擱淺。天問,是屈原在春秋戰國時期對自然現象的由衷發文,充分體現了屈原對自然的敬畏與探索的欲望。其中「自明及晦,所行幾裡?」這一問,其實已經將星球轉動、日夜交替聯繫起來了。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 鹹陽這家企業功不可沒!
    7月27日,「天問一號」成功獲取了地月合影,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實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目標!此次「天問一號」任務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工作90多天,並將億萬公裡外的見聞傳回地球,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那麼「天問一號」環遊太空跟鹹陽高新區有什麼關係呢?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然而已經有公司註冊了「天問一號」零食商標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將在深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的時間,2021在商標方面,「天問一號」已經被多家企業申請註冊商標。據中國商標網數據顯示:共有四家企業,申請了五枚商標。
  • 「天問一號」——驚險的七分鐘
    「天問一號」將通過智能調控完成著陸,並且擔負著將火星著陸信息數據以及火星巡視信息圖文數據傳送回地球航空航天站兩項任務。「天問一號」主要由進入艙和火星車兩部分組成,進入艙將通過人工智慧完成著陸,火星車負責火星勘探等科學探測。
  • 東輕材料助力「天問一號」順利升空
    繼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後,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發射升空,東輕為長徵五號火箭的順利升空再次提供了材料支持。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此次把「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到逃逸軌道上,需要徹底地擺脫地球引力。只有火箭與探測器分離時的速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探測器才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沿地火轉移軌道飛向火星,進行火星探測。
  • 中國「天問一號」躋身航天先進行列,背後是20年的巨大進步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和美國就在探索火星上不斷競爭,直到蘇聯解體,這一探索仍未有重大突破,就連俄羅斯也幾乎沒有過成功的探索,在航天領域我國也在努力探索,航天先進行列的「天問一號」背後是我國20年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選擇在海南文昌發射,科學家:背後大有深意
    我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即將要發射了,此次探測火星和以往不同的是,天問一號同時要完成三項任務:火星環繞,登陸,火星表面探測。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完成這三項項目。如果我國天問一號項目能夠成功,則刷新了人類探索行星的歷史。
  •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選擇在海南文昌發射,科學家:背後大有深意
    我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即將要發射了,此次探測火星和以往不同的是,天問一號同時要完成三項任務:火星環繞,登陸,火星表面探測。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完成這三項項目。如果我國天問一號項目能夠成功,則刷新了人類探索行星的歷史。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天問一號項目,我們就先從天問一號的發射開始說起。
  • 求人不如靠己,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
    然後這背後是我們航天人不懈的努力與堅持,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回憶研發的過程,幾次失利,感覺天都快塌了。我們的航天人敢於&34;,他們咬緊牙關,不眠不休,付出的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努力。在面對質疑和批評,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