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是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天問》中的詩句。7月23日12時41分,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繼續探求屈原在2300年前的發問。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是我國深空領域裡一個全新的裡程碑。那麼,在「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後,有哪些化工新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保駕護航的披風:防熱複合材料
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根據探測器形狀、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氣動載荷及熱流密度的不同,「量體裁衣」研製了3種防熱複合材料。他們為火星探測器在氣動加熱最嚴重的大底結構及大底拐角部位採用了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在需要維持探測器整體形狀的上下邊緣和結構支撐部位採用了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在氣動加熱較為緩和的背罩部位採用了防熱塗層材料。
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是空間探測器常用材料。此次火星探測器上採用的是新型超輕質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此材料強度更高、密度更低,可以根據氣動載荷分布對其進行優化設計,在保證探測器能夠耐受更嚴苛氣動載荷的情況下,實現更加輕質化。一體化成型技術使整個探測器大底結構具有非常好的整體性,確保了其在奔向火星的過程中承受高低溫交變的結構穩定性。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質量不能過大,就意味著防熱結構及材料的質量需要儘可能壓縮。這裡是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的用武之地。該材料主要用作探測器大底及背罩防熱結構的艙蓋、封邊環、埋件、螺塞等零部件,比低密度材料強度更高,兼顧了耐燒蝕和承載能力。該材料使用了三元長纖維組成的SPQ纖維布增強體系,並將輕質填料引入到連續纖維增強的預浸料中,實現了連續纖維增強燒蝕防熱材料的輕質化。
與探測器大底直面火星大氣不同,背罩結構在著陸器側面,受到的熱流相對更低。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製的超低密度防熱塗層材料,基本熱物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種材料不僅隔熱性能優良,對著陸器的減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材料之間的結構熱匹配性也要重點考慮。3種防熱材料需要與探測器的內部結構保持良好的結構熱匹配性和完整性。通過工程計算、數值模擬及必要的地面試驗,研究人員分析這3種材料在極低溫及高低溫交變的空間環境下的結構變化情況,再根據實驗結果優化修正,保障了3種材料匹配性和完整性,使它們能夠在茫茫太空中「協同作戰」,為探測器安全抵達、順利著陸保駕護航。
隔熱材料的生產得到了化工企業的直接支持。據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濮陽綠宇新材張建勳介紹,在配合中國首臺火星車的研製過程中,綠宇新材按照項目要求的材料更輕、性能更穩等具體指標,加強研製攻關,強化生產工藝管控,提高品控檢測頻率,使產品質量嚴格控制在6~7千克/立方米,較常規產品減重30%。材料吸聲性、隔熱性、孔隙率等指標全部優於指定標準,性能的可靠性、應用支持的專業性,獲得了合作方南航超級絕熱材料實驗室、航天裝備承制等單位的認可,為合作方進一步改性產品,降低材料的熱膨脹係數,提高寬溫度區間的尺寸穩定性提供保障。
乘風破浪的幫手:能源動力系統
要飛向火星,擁有突破第二宇宙速度的動力是脫離地球引力的前提。此次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它擁有著強大動力和驚人速度。此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研製生產了4型共計30臺套發動機,包括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2臺9噸級膨脹循環發動機以及18臺作為輔助動力的姿控發動機。
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要承擔火星巡視探測重任,完成為期90天的巡視探索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除了要攜帶多種精密探測儀器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源供應,它關係到火星車的「生死存亡」。
為此,「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結構的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形狀記憶複合材料鎖緊釋放機構、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可展開梁和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研製的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該系統基於複合材料力學理論、結構精細化設計和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可以實現柔性太陽能電池的鎖緊、釋放和展開,以及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等功能。
隨機應變的保護層:有機熱控塗層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進入軌道後,處於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間環境,朝向太陽的表面溫度非常熱,背向太陽的表面則非常冷,導致太空飛行器上的溫差極大。因此,為了保證「天問一號」探測器能夠在極端環境下保持正常工作,我國採用了多種超尖端製造新技術和高科技材料,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太空的複雜環境。
如果太空飛行器表面溫度超過合適的使用範圍,太空飛行器搭載的儀器設備便容易損壞,或者直接停止工作,所以為了保證儀器設備表面溫度處於正常工作狀態,需要對太空飛行器進行熱控制。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可以隨機應變的保護層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進行保護。
一般情況下,研究人員通過在太空飛行器外表面使用不同太陽吸收率和熱輻射率的塗層來調節其熱平衡溫度,以保證其在合適的使用溫度內工作。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製生產的有機熱控塗層就是在太空飛行器以及儀器的表面,通過調控溫度達到熱控需求的材料。
這種塗層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誕生以來便應運而生,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研製出幾十種不同用途的有機熱控塗層。嫦娥系列衛星也已經使用上海有機所研製生產的有機熱控塗層來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溫度環境保駕護航。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也承擔了耐高溫多層隔熱材料、導電型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防靜電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等材料的研製工作。(袁允斌 王儷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