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這位87歲老人的英文演講,引來萬千網友「點讚」,還有網友感慨「老爺子還有這項隱藏技能」。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的重要性是毋容質疑的,而科技英語更是科學技術領域經常使用的應用型語言,也是科學家的必備技能。長期與科學家接觸的人都知道,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英文水平大多令人稱讚。「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的遺物中,全英文的微分方程課堂筆記曾讓不少年輕人自愧不如;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林巧稚也曾用中英雙語工整地書寫病例,讓不少習慣於寫「天書病例」的醫生汗顏。
但是,比英文流利更值得關注的,是老一輩學者的學術作風和科研骨氣。本可以頤養天年的袁隆平,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用充分的數據和案例向世界介紹中國的超級雜交水稻技術。他還用20年的時間,一步步將他的禾下乘涼「小夢想」變成了實現。
這種務實勤奮、持之以恆,將科研目標融入個人夢想的科研作風,普遍存在於老一輩學者的身上。曾參與牛胰島素人工合成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其誰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專注超導半個多世紀,如今只要不外出、不生病,總要到中科院物理所上班;年過九旬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仍親自主刀多臺高難度的肝膽手術,坐堂專家門診,主持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日常事務。
長期以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一往無前的拼搏創造和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譜寫了共和國科技發展史上的輝煌史詩。他們用一個個小夢想,託舉出民族振興的大奇蹟。無論是「禾下乘涼夢」,還是「兩彈一星夢」、「載人航天夢」、「超導夢」、「深潛夢」,這些最後做出了大成就的領域,都是因為科研工作者對「小夢想」的堅持而實現的。而這些曾經的「小夢想」,最終都成了「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中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需要科研工作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科研夢想,意味著科研工作者需要在研究工作的道路上坐得了「冷板凳」,漠視得了花花世界的煩擾。這是科研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自信,也代表著優秀科研工作者逐夢的骨氣。
我們應當銘記,「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它由無數個人夢組成,也因為個人夢實現而實現。科技具有改變世界的強大潛能,科技工作者每一次小的進步都值得讚賞,每一個小的夢想都值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