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精準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打開了中國行星探索之門。
當晚7點,軍工專家跨界對話系列活動的首場直播《創新的力量:從擁抱5G到奔向火星》火爆登陸多個網際網路頭部媒體平臺。直播當晚,約有100萬網友在線觀看,引發熱烈討論。
活動邀請了國防科工局綜合司原司長、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專家高級研究員李洪波及華為公司原高級HR專家、華為大學核心籌建人祁生勝3位來自高科技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
吳志堅 國防科工局綜合司原司長、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
李洪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專家、高級研究員
祁生勝 華為公司原高級HR專家、華為大學核心籌建人
他們從「天問」奔火、5G布局等熱點話題引入,結合各自的專業經驗,暢談自主創新、人才培養等議題,共同為網友獻上了一場乾貨滿滿的跨界對話。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光明網、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並得到「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航天基金會、將才學院、我們的太空、中國航空報、中國船舶報、中國核工業報、今日頭條、抖音、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知乎、百度等單位和媒體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動得到多家單位和媒體的支持
「天問一號」彎道超車 華為6G早有布局
火星是離地球距離最近的星球,它的自然環境也是跟地球較最為相近,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
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作為火星探測任務立項論證的參與者,吳志堅用「彎道超車、世界首創」這8個字概括向網友介紹了中國火星探測方案的特點及其制定過程。他介紹,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方案經過了三輪迭代和深化,於2016年年初正式立項實施,計劃用一次發射同時完成環繞、著陸、巡視3項探測目標。
「這種『三步並成一步走』的決定實為彎道超車,充分體現出中國的特色。」吳志堅說,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對深空探測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的技術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能夠支撐科研人員去探索更遙遠的地方,進而為人類的科學發展作出中華民族的貢獻。
如果天問一號任務獲得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並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火星漫遊的國家。
談到這次火星探測任務存在的技術難點,李洪波用西遊記裡的「西天取經路」來作比喻,介紹了火星探測任務的「七道坎」:發射窗口、點火發射、離開地球軌道、轉到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離開火星軌道、著陸火星。
「這七道坎,步步都有探測器倒下,所以火星有一個綽號,叫探測器墳場,每一步都是『取經人』的屍骸,真的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李洪波這樣形容,「希望最終我們踏平坎坷成大道,『天問一號』能夠得成正果。」。
直播中,網友提出了人類何時能夠去火星的問題。「其實現在就可以去,但是我們還想活著回來。」李洪波回答,「客觀來說,前期的技術積累,實際上可以支撐人類登上火星,但難度就在於要讓航天員平安地去、平安地回。」
李洪波還強調:「深空探測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失聯,一旦失聯就意味著任務的失敗。」這就體現了遠距離測控通信在其中的作用。由此,嘉賓們聊起了通信技術的迭代及華為公司在5G上的布局。
所謂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祁生勝從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手機應用等3個方面介紹了華為在5G應用領域的布局。他介紹,華為5G基站目前已經與全球23個國家籤訂合作協議,幾乎佔到全球5G市場80%。
祁生勝說:「5G技術真正意義上解決了帶寬、速度和距離的問題。這就像從火星傳遞信息回來,不僅僅要解決速度的問題,還要解決遠距離傳輸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大家欣賞到精準而高清的圖片。」
祁生勝還透露,「去年任總說,美國要是對華為的5G不信任,我們可以轉讓技術,實際上那時,華為的6G就已經開始布局了。」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被卡脖子
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甚至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需要走出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對話過程中,嘉賓們都提到自主創新對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要自主創新?李洪波認為:「我命我主,我自有術,要把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才有安全感,不會被人卡脖子。創新就是當別人不讓你走他的路時,你能自己開出一條路來,這樣才不會被逼到牆角。」
縱觀我國航天事業60多年的發展歷程,李洪波表示,物質上我國有獨立完整的科學工業體系,精神上我們一直秉承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像錢學森先生所說,沒有什麼國外能搞我們搞不了的。從制度上看,我國大力倡導自主可控,掌握核心技術,並一再強調要把關鍵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但制度給我們提供了集中力量幹大事的保障。」李洪波說,「當年建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歐洲同樣在建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他們抱團組團建一個系統都那麼困難,如今我們卻能跟他們比肩,甚至超過他們,這個過程沒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難實施的。」
「創新需要有三要素,一是國家的意志,二是人民的支持,三是經濟的支撐。」吳志堅特別強調要鼓勵創新,並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自主創新機制也很重要。這當中包含攻堅克難的精神和開放包容的胸懷。」他說,既然是創新就會有失敗,對失敗要辯證地看,每一次失敗就意味著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正確對待失敗也是自主創新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是一個民族自信的表現。
祁生勝同樣說到了開放包容對華為管理體系不斷升級的重要作用。他介紹,從1998年到2018年,華為引進了全球17家諮詢公司的管理體系。在當年引進IBM的IPD體系時,任正非曾說:「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向全球各個優秀的民族學習,向日本學精益製造和品質意識,向美國學流程管理,向以色列學創新。」
「通過管理創新,帶來的成就是非常明顯的。截至去年年底,華為在全球申請的專利達到了8.5萬多件,其中發明專利佔到了5萬多件,在中國的民營企業裡面排名第一。」祁生勝介紹。
傳技能、傳文化、傳精神、傳體制
「中國的傳家家訓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就是要傳技能、傳文化、傳精神、傳體制,中國航天就特別強調航天精神的傳承,」李洪波說,「今年中國航天日正好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參與過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一輩航天人聯名給習主席寫了一封信,習主席回信時,特別強調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這實際上就是通過精神的傳承,讓航天事業代代相傳。」
說到人才培養,祁生勝認為華為與航天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奮鬥者為本。無論是促進機制還是選拔機制,都是傾斜於奮鬥者,「只要你為客戶創造出了價值,你就是奮鬥者,就會得到相應甚至超出期待的回報」。
網友對華為的高薪都很感興趣,祁生勝在直播中做一個糾正,「華為在深圳的高科技企業裡頭是中間偏上一點點,還真不是最高的。」他認為,相較於薪酬,華為更重要的是擁有完善的評價機制,能客觀衡量員工的貢獻和能力,讓員工得到科學、公正、系統和全面的評價。
這一點與吳志堅介紹的重大工程培養人也有相似之處。他指出,正是靠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測、北鬥導航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務,中國航天培養出來一大批院士、領軍人才、型號「兩總」、大國工匠和青年英才等。
「航天培養人才還特別重視在職培訓,這方面既有規劃、有投入,又有組織、有機構,還有很多的專業學校。」吳志堅還特別提到了近日剛剛上線的將才學院,致力於軍工領域和社會各界高端人才培養的特色網絡學校。
直播中,吳志堅作為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也向網友介紹了基金會的的主要職能和激勵獎勵政策。他介紹,中國航天基金會成立之初就設立了中國航天基金獎,用於激勵航天人才。從獲獎名單上看,不少已成長為兩院院士、高級領導和央企高管、科技領軍人才。
「這些資金都來自於全社會的贊助,特別是一些合作企業。在這裡,我也借這個機會向對中國航天基金會給予支持、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給予支持的企業表示衷心的感謝,也歡迎更多的企業能夠加入進來。」吳志堅說。
後續,該系列視頻可登錄將才學院觀看,敬請關注!
文/ 李淑姮 王小月
圖/ 宿東
編輯/ 王小月
審核/ 劉淮宇
監製/ 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