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江院士:帶領團隊在生殖醫學領域作出系統性原創性貢獻

2021-01-08 大眾網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陳子江教授在生殖醫學領域多年辛勤耕耘結出的碩果。

陳子江,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9年當選為生殖醫學領域最權威學術組織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的常務執委併兼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華人學術領導人。

從事生殖醫學研究的特殊性,決定了所面臨的特殊壓力

在山東省立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等待就診的人群令一樓的門診大廳顯得擁擠。這裡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不孕症患者診療中心之一。

「天天像上戰場一樣。」身兼山東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省立醫院副院長,生殖醫學中心主任等多個職務,陳子江既要從事管理工作,又要承擔科研任務,使她常無法堅持門診工作。近來,她堅持每周抽出周一、周四兩個上午的時間,進行「疑難重症病例及特需會診」。

陳子江所從事醫學研究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她所面臨的特殊壓力。「病人往往是非常痛苦的,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他們把病患看成一種缺陷,甚至是一種身體上的殘疾,同時還面對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當他們把自己的病痛、隱私,和盤託出交給我的時候,我經常感覺到如果無法幫助他們,會有一種愧疚感。」

最近國內部分區域的調查數據顯示,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達到7%至10%,省立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每天的就診人次至少有700人。陳子江從1987年開始從事疑難性不孕不育症的研究,她讓世界上首例「宮腔配子移植嬰兒」誕生在了濟南。她介紹,雖然科技發展迅猛,試管嬰兒等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但疑難重症治癒率仍然不高。作為該專業權威專家之一,陳子江仍然有感到無奈的時候。「有時候一個周期下來,看不好的病人佔到多數。有的疾病治癒率只有20%,甚至10%。病人在我面前痛哭流涕,我也只能坦白地告訴她實情,爭取最後的希望。」

在陳子江辦公室的牆上,掛著她的恩師——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學家蘇應寬教授的照片。「老先生把一生付給了醫學,去世那天仍然在工作。在他70多歲的時候,看到手術室外病人家屬搬運病人的時候,都要過去扶一把。」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言行,把老師教給她的,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帶領團隊在生殖醫學領域作出系統性、原創性貢獻

陳子江教授近20年來主要從事婦產科生殖醫學,生殖內分泌疾病及遺傳優生、不孕不育症的診治臨床和研究,在生殖醫學理論創新、輔助生殖技術轉化和疾病遺傳機制的解析等方面作出系統性、原創性貢獻,發表包括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柳葉刀等在內的200多篇論文。

2019年2月28日,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團隊領導的一項全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以原創研究文章形式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影響因子:53.254)發表,題為「體外受精冷凍單個囊胚移植與新鮮單囊胚移植的比較」(「Frozen versus fresh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 in ovulatory women:a multicen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陳子江教授領導的這項研究表明:與傳統的新鮮單囊胚移植比較,全胚冷凍後的單囊胚移植可顯著提高胚胎著床率、妊娠率及活產率,以及單胎新生兒的出生體重,顯著改善了「試管嬰兒」的母嬰安全和臨床結局,為單囊胚移植策略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循證依據。

這項研究成果,標誌著陳子江教授率領的山東大學在生殖醫學臨床研究的豐碩成果上又創新高,結束了我國該領域長期以來依賴國外醫學循證證據的歷史。

2019年3月14日,山東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BRCA2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以通信文章形式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山大生殖醫學研究中心秦瑩瑩教授為第一作者,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團隊秦瑩瑩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張鋒教授合作,分別在一對POI姐妹及散發患者中發現了新的BRCA2複合雜合突變。分析發現突變嚴重影響BRCA2功能,導致減數分裂異常。

這一發現為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提供了新證據。該研究揭示了腫瘤易感基因的多系統致病性,為評估卵巢早衰患者的激素治療安全性以及遠期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次顯示了山東大學生殖團隊POI遺傳學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反覆流產的夫婦存在染色體異常的研究中再獲突破

近日,陳子江教授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e Sequencing Explores Complexity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in Recurrent Miscarriage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反覆流產的夫婦多存在染色體異常。

全球數以百計的夫婦曾經或正在經受著復發性流產(Recurrent Miscarriage,RM)的困擾,其中有一半的患者未能找到明確的病因。基因組測序(Genome Sequencing,GS)作為一種新的細胞遺傳學工具,可用來檢測人類疾病中染色體異常的情況。陳子江教授團隊在本項研究中評估了GS在RM夫婦中的應用情況:招募了1090對受RM影響的受試者夫婦進行回顧性的低通量GS測序,並經特定的染色體序列分析流程,對染色體的重排、缺失和重複進行檢測。所有結果均經螢光原位雜交(FISH)、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和PCR驗證。

文章研究數據顯示:低通量GS檢測成功率為98.8%(1077/1090),其中染色體異常比例為11.7%(126/1077),遠高於正常人群攜帶率(0.1%~0.2%)。

在1077對受試者夫婦中,G顯帶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細胞中期G顯帶,共獲得400-550條帶)顯示86對夫婦存在異常(8%),而GS檢測出126對夫婦染色體異常現象(11.7%),共檢出127個染色體結構變異,78對攜帶平衡易位、42對攜帶倒位(其中1對夫婦均為倒位攜帶者)。

研究數據表明,與常規核型分析相比,該技術顯著提高了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11.7%)。對染色體結構異常的夫婦隨訪研究顯示,與基因組測序正常的夫婦21/93(22.6%)相比,此類夫婦懷孕後流產或胎兒異常率為5/10(50%),高於隨訪的RM患者中染色體正常的夫婦。綜上,在RM患者中,染色體異常夫婦的相對風險為染色正常夫婦的2.2倍。

復發性流產給育齡夫妻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當不孕不育的原因尚未明確時,通常很難給予恰當的治療或指導。部分染色體異常的夫婦無法通過傳統方法檢出,而該項研究使用的技術提高了RM人群中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

文章討論部分指出:根據團隊目前的低通量GS流程,該技術可作為傳統核型分析的補充手段,兩種方法的結合將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提高至136/1077(12.6%)。對低通量GS的進一步優化可提高對低拷貝數重複的檢測能力。對於羅伯遜易位,雖然在端粒上的斷點連接區域已被定位在p11.2,但仍然存在超過100kb的序列位於易位連接區,由於重複序列或微衛星DNA的存在而無法被完整地檢測。隨著第三代測序技術的發展,可以獲得更長的DNA序列,進一步的優化將有可能提高低通量GS的檢測效率。

研究表明,IVF和PGT-A/SR可以顯著降低流產率,從而改善染色體攜帶者夫婦的妊娠結局。研究團體的後續初步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這種可能性:26對被診斷為染色體異常的夫婦與68對GS結果正常夫婦相比,PGT的流產率較低(5.0%),絕對流產率降低了27.2%。雖然非攜帶者組的產婦年齡高於攜帶組(32.1±4.7VS28.5±4.4),但我們注意到「攜帶者」夫婦在接受體外受精幹預後RM降低,與「非攜帶者」夫婦相比,PGT獲益更大。

對於染色體結構異常的夫妻給予恰當的遺傳諮詢及生育指導,能夠顯著改善此類人群的妊娠結局。根據染色體變異類型不同,能夠產生正常胚胎的概率也有所不同,通常為11%-50%。因此,傳統的輔助生殖技術在不對胚胎進行染色體檢測的情況下,很難顯著提高其臨床妊娠率。此外,對於流產胎兒的CNV檢測也可為明確夫妻雙方染色體核型及後續輔助生殖中的胚胎檢測提供有效信息。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原 報導)

相關焦點

  • 瀏陽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子江回家,為家鄉送上「大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這位瀏陽籍的傑出科學家,距離上次回到瀏陽已經過去了40年,但她心中始終有一份濃厚的家鄉情結。陳子江的父親陳聞葭從山東兗州礦務局退休,晚年熱心家鄉的教育事業,為了讓山區孩子通過知識擺脫貧困,在文家市從事幼兒教育開發,堅持了十多年。陳子江,一直在山東求學、工作。1979年,陳子江進入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學習,從此走上了醫學研究之路。在1993年,34歲的陳子江就破格晉升成為正教授。在臨床、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30餘年。
  • 山東大學兩人分別當選中科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陳子江,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9年當選為生殖醫學領域最權威學術組織——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的常務執委併兼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華人學術領導人。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陳子江,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19年當選為生殖醫學領域最權威學術組織---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的常務執委併兼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華人學術領導人。
  • 五位山大人當選2019兩院院士
    喜報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我校陳子江副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副校長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此外,我校三位校友同時當選:數學77級張繼平校友、化學80級馬大為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78級曹義海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五位優秀山大人簡介陳子江,女,1979年9月入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學習,獲醫學學士,1989年12月獲醫學博士學位(碩博連讀)。
  • 線上直播: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年會即將召開
    近幾年,國內外生殖醫學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為解決人類生育健康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了新的選擇。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進步,實現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是促進生殖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過程,也是更好服務於人類生殖健康得必經之路。為加強並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生殖醫學的優勢,促進生殖醫學領域多學科間的合作交流。
  • 「中國血小板之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韓啟德院士對阮長耿院士在血液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帶領團隊研製的新的治療「兩藥方案(吉西他濱+順鉑)」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牽頭中美學者制定的首部中國-美國鼻咽癌臨床診療指南和中國指南,實現了鼻咽癌治療從美國方案到中國方案的轉變。在頒獎儀式上,馬駿教授表達了對鼻咽癌未來發展的信心:「本次獲獎是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專家、評委對我們在鼻咽癌領域研究的肯定,我們將再接再厲,未來將呈現更多鼻咽癌方面的深入研究。」
  • 山東大學陳子江團隊在反覆流產的夫婦存在染色體異常的研究中再獲...
    陳子江教授團隊在本項研究中評估了GS在RM夫婦中的應用情況:招募了1090對受RM影響的受試者夫婦進行回顧性的低通量GS測序,並經特定的染色體序列分析流程,對染色體的重排、缺失和重複進行檢測。所有結果均經螢光原位雜交(FISH)、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和PCR驗證。
  • 山東大學一天倆教授當選院士,還有倆校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2日訊(記者 張偉 高亞楠)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此外,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名單中,還有兩位山東大學校友,山東大學數學77級校友張繼平、化學80級校友馬大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在能源材料領域作出突破性貢獻 陳忠偉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11月19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士頓市舉行的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進行了2016年度增選院士就任典禮,70後磐安籍科學家陳忠偉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青年院士
  •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 丁漢院士團隊獲無錫頂尖人才頂格支持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丁漢院士團隊,作為頂尖人才創業團隊,拿到了2020年度無錫「太湖人才計劃」1億元資金支持。這是無錫第一個享受頂格支持政策的項目,也是迄今為止,省內對頂尖人才兌現的最高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是無錫市引進的頂尖人才傑出代表,2012年來錫創辦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帶領研究院成為國內標誌性新型研發機構,為無錫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書宏:堅持原創性研究 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
    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鍾豔平)「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應該志存高遠,坐得了『冷板凳』,專注一個方向,堅持做從『0』到『1』的原創性工作;要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圍著『帽子』和『票子』轉;其次,要積極與同事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者開展合作,不要固步自封,科研上的交流合作常常會產生『1+1遠大於2』的效果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9位黨派成員入列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其中不乏抗擊新冠疫情的傑出代表,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也有不少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 山大生殖團隊新成果: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
    3月14日,權威科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BRCA2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BRCA2 in Ovari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通訊文章,為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提供了新證據。
  • 《人類生殖醫學前沿》(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中文版創刊...
    為進一步拓展我國生殖醫學相關工作者的國際視角,傳播新技術、促進新理念、激發新靈感,2018 年 1 月 21 日,《人類生殖醫學前沿》(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IF=11.748)中文版創刊啟動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教授任中文版主編。
  • 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盧光琇:試管中的生命厚度
    在遺傳學領域研究大半輩子的盧惠霖,從中看到了實現國人遺傳優生夢想的曙光。「中國也要研究試管嬰兒」這一念頭,自此縈繞在他的心頭。   在父親的影響下,盧光琇毅然決定從外科轉行,拿手術刀的手拿起了試管,投身生殖工程這個全新的領域。   萬事開頭難。
  • 宣益民、祝世寧兩位院士獲我省首個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基礎研究...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得該獎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數十年,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