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不足道的生活》劇照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患者,有些病人表現有一些特殊,一般的醫患交流技巧,都沒有辦法奏效。
雖然我們常常會耐心處理,但有時,可能只是「耐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作為臨床醫生,需要對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敏感,必要的時候,需考慮,特別「難纏」的患者,是不是可能有心理精神疾病?
一大早,王阿姨就衝進醫生辦公室:「醫生,我頭暈怎麼還沒好?到底能不能好?是不是我治不好了,你們不告訴我……」
聽到這「機關槍」似的提問,您一定以為,王阿姨是個住院多日、久治不愈的患者吧?
可實際上,她入院才剛 1 天。
李大夫耐心解釋後,王阿姨回病房了。
下午,王阿姨又衝進來問:「醫生,我中午做了 CT,結果咋樣?」
李大夫解釋後,王阿姨回病房了。
不久,王阿姨再次進來:「醫生,你給我吃的什麼藥,渾身沒勁頭髮脹,快死了!」
李大夫解釋後,王阿姨回病房了。
臨下班,王阿姨又急急忙忙地進來問:「醫生,明天的治療還是和今天一樣嗎?沒用怎麼辦啊?今天吃了一天也沒見好啊!」
聽到這裡,耐心的李醫生再也按捺不住,冒出了一頭「黑線」。
假如你心情不錯,時間又充裕,很容易坦然應對;一旦心情不太好,心裡的「小火苗」很容易造成不耐情緒的傳遞,反而將病人的急躁點著。最後落個兩敗俱傷。
和趙阿姨談支架置入的知情同意,差點讓「女漢子」王大夫憋出心靈創傷。
趙阿姨的眼神似乎總是充滿疑慮和不安,不論王大夫說什麼,都表現出擔憂。
「放支架可以有效緩解目前的胸悶氣短。」
「能全部緩解嗎?……」
「至少可以大部分改善。」
「那緩解不了豈不白做了?」
「如果您確實猶豫,就別做了吧。」
「那……不做我的胸悶會不會加重?」
「可能會啊。」
「那您說怎麼辦?……」
「……我建議做。」
「必須要做嗎?」
……
當這樣的談話難見分曉時,王大夫正漸漸走近崩潰的邊緣——這天聊得可真累心!
這樣的患者,要說沒主意,是真沒主意,總是反覆詢問醫生利弊;要說「有主意」,也不算太過分,因為她總能找到醫生言語中「不肯定」的成分,繼而提出「質疑」。
高阿姨住進病房的主訴是頭暈和頭痛,可是住進來不久醫生就發現了 N 多處疑點:胸悶、氣短、噁心、後背串著疼、手腳發麻、尿頻尿急……
讓主管醫生驚訝的是,閱盡現有檢查,結果幾乎均為陰性;可患者又全然不像裝的,每一條主訴都描述得形象詳盡,每一絲痛苦都呼之欲出,甚至著急時還用雙手猛捶頭部。
床頭的按鈴,她最大限度地利用;護士和醫生,都快變成了她的「專用配置」。
每次,高阿姨都是一邊滿眼歉意一邊又充滿痛苦地訴說不適,讓人不忍打斷。護士或醫生解釋後,高阿姨能稍息片刻,不久又開始「這兒疼那兒不舒服」。
後來,我們把病人轉介給精神科醫生,最後獲得診斷:其實這三位患者,都患有抑鬱症。
女張飛王阿姨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焦慮和強迫症狀;猶豫不決的趙阿姨則更多表現出意志力方面的症狀;渾身不舒服的高阿姨表現出的主要是抑鬱症的軀體症狀。
醫生的工作是「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但事實,在中國,大多數醫生的時間非常有限。如果臨床治療中,多數時間都用在「回答數不完的問題和撫慰心靈」上,是不太現實的。
而根據我們的觀察,抑鬱症的現狀是,病症其實很多,診斷和接受治療的很少。這意味著,作為臨床醫生的您經常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和抑鬱症患者不期而遇、被痛苦的抑鬱患者折磨得焦頭爛額。
在上述三類患者面前,醫生的「悲憫」「關愛」之心經常顯得羸弱不堪,很容易消磨殆盡。因此,早期識別抑鬱症並給予他們正規治療就十分重要。
丁香園(微信號:dingxiangwang)趁著今天「世界衛生日」,面向主題「抑鬱症:我們來聊聊吧!」,我們為大家準備了系列文章。從藥物到行為,從流行病到臨床都有。今天推送的後面幾篇文章,一定不可以錯過。
快看看我們今天推送的其他文章吧!
滿滿乾貨,都在裡面了!
歡迎投稿,原創 1000 元 / 篇!
閱讀原文
閱讀 74846
201投訴
精選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hjm
請精神科從來沒被病人罵過,我只是說您得病太焦慮了不利於好轉,請個心理醫生幫您調理一下
66
作者回復
好棒,給各位同道分享一下~
Timothy
[擦汗][擦汗][擦汗]你要是給他們請精神科會診她們非削你不可……
85
作者回復
忽然背後一涼
蝦包
如果標題再加上「震驚」「驚了」的話。你就可以去UC編輯部上班了 🙊
37
作者回復
我考慮一下
Curie Lu
大家都很關注身體清潔衛生,卻很少關注「心理衛生」。保持心情愉悅,遠離抑鬱,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19
作者回復
心理衛生可以看看我們今天的第 4 篇文章哦~
浜
我們常用暗語N來指代這類病人,他們之中還有很多抗拒心理科會診的,會破口大罵「你們花了我這麼多錢都看不出來我是什麼病?竟然還叫心理科,你的意思是我是精神病咯!?我要投訴你!」
25
作者回復
我們科也是耶!請會診的時候不告訴病人這是心理醫生,先評估。
丙泊酚
天哪我們這種人特別多,特別是我們監護室好轉,轉到普通病房的時候,感覺腦門要炸
WAKE
希望小編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社會醫護力量」讓公益流行起來
12
作者回復
我們也正努力著!
何大頭
圍絕經期女性患者,焦慮伴抑鬱是極其常見的。這時候一定要請精神科會診。兩粒黛力新下去,你的耳朵會清淨不少。
Myra
但是現實中碰到這種情況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呢?對於這種病人,提出『您可以考慮諮詢下心理科醫師』 ,應該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吧
5
作者回復
看看我們第 4 篇文章吧!
周玲
但是還存在這樣的問題:當你懷疑這類患者有抑鬱症的時候,她們多半是不會接受的,這樣的病人,讓她們看焦慮抑鬱門診或者吃抗抑鬱藥物都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她們自個兒認為她們沒有抑鬱症,如何解決呢?
4
作者回復
看看我們第 4 篇文章吧!
樂童
這種患者確實有,磨叨的很煩人,但還得笑臉相迎面面俱到,直接給他們開上治抑鬱的藥不能跟他們說,跟家屬講明,一吃就見效好多
夏小天
表述很重要啊,作為患者表示我曾經碰到過醫生強硬地跟同病房的患者說:您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找精神科會診吧。患者當時就炸了。其實我覺得如果當時像評論區那兩位那樣說:找心理醫生會診不是說您就是精神病,主要是為了改善您的生活質量,有利於病情儘快康復。患者一定不會那麼排斥的。當醫生難啊,還得學溝通技巧
小葉子
每次請會診我都會先說,不要以為請心理科醫生就是精神疾病,主要是為了改善你的焦慮和生活質量,哈哈,先下手為強。
風中的叨叨
我都是說:你情緒有點紊亂,得用點藥調整一下
春暖花開
我就是焦慮症患者,如果確實存在精神方面疾病,導致軀體障礙很明顯了,就很需要精神科的介入啊。醫生都不能用專業的態度去分析病情,病人該怎麼辦。。。
阿白
2017世界衛生日活動主題:關注抑鬱症
Alice Shih
其實這種病人自己的家屬大多也是不堪其擾的 我都是趁家屬在的時候說 心態好的病人恢復確實是比較好的! 然後家屬就會主動去勸病人 比較積極帶病人去精神科就診
馮安超
說的太好了,和精神病人講病情怎麼可能講得通,我有三個信「主」的病人那也叫一個事情豐富多彩,讓醫生痛不欲生,醫患醫護矛盾多多,總結最後治療效果病人均不滿意。
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後顯示
了解留言功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