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尿蛋白3+比1+嚴重?看病情是否嚴重與難纏,這5項才重要!

2021-01-15 腎為先

周遜 腎內科主任

數天前在腎內科病區查病房時,同一病房的才住進院數天的兩位女性腎病患者正在談論自己的病情,筆者剛好聽到吳姓女子跟華姓女子說這麼一句話「我的尿蛋白有3+,而你的尿蛋白只有1+,我的病情肯定比你嚴重,你為何還那麼擔心?」。因為她們都是我的經治患者,筆者對她們兩人的病情還是非常清楚的,這個時候筆者接過她們的話題說「不能這比較,你們的病情各有各的特點。腎病尿蛋白少,並不代表病情就輕,尿蛋白高也不代表病情就一定重」。也可以說,你們之間的病情沒有可比性,或者說從某一方面來看,吳女士比華女士病情嚴重與難纏,也可以從另一方面來看,華女士比吳女士病情重與麻煩。

筆者如上說這麼多,或者讀者並不明白到底是這麼一回事。還是先介紹一下她們的病情吧。

吳女士,32歲,已經確診為「狼瘡性腎炎」,病史為2年。病史中有關節痛、發熱及面部紅斑等表現,既往做過腎穿刺,這一次因自行停服所有藥物後再次出現病情變化。入院時查尿蛋白3+,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3.7克、血漿白蛋白27.5g/L、血紅蛋白102g/L、血IgG 16.8g/L、血C3 0.56g/L、抗雙鏈DNA抗體滴度明顯升高、肝腎功能正常,內生肌酐清除率95ml/min、彩超雙腎無明顯異常。

華女士,41歲,診斷為「IgA腎病,慢性腎臟病3期」,患者病史已有7年。之前一直在用藥治療,可近3月由於種種原因未吃藥也未檢查。於數天前感覺不太舒服後,做了檢查。入院時測量血壓160/100mmHg、檢查尿蛋白1+、24小時尿蛋白定量0.81克、血肌酐214.8μmol/L、尿素氮15.22mmol/L、內生肌酐清除率39ml/min、血IgA 3.1g/L、肝功能及血脂均正常、彩超雙腎偏小。

單從尿蛋白量上來看,患有狼瘡性腎炎的吳女士的尿蛋白明顯高於患有IgA腎病的華女士;但從腎功能來看,顯然患有IgA腎病的華女士比患有狼瘡性腎炎的吳女士嚴重得多,因為華女士的內生肌酐清除率已經下降至慢性腎臟病3b期的分期標準;從原發病來看,一般認為吳女士的狼瘡性腎炎要比華女士的IgA腎病嚴重與難纏,因為狼瘡性腎炎活動期的併發症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後果,甚至死亡,而且由於必須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藥物副作用可致殘(如嚴重骨質疏鬆與股骨頭壞死)。因此,正如筆者之前說的,她們兩個人的病情也可以說沒有可比性,或者說這樣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如若真要對不同的腎病患者的病情作一比較與判斷,可以從如下這五個方面作一參考。

一.原發病為何種腎病

患者出現尿蛋白升高,或伴有腎功能受損,或已合併有多種併發症等等,都與原發病有關,即原發病為何種腎病?常見的如IgA腎病、膜性腎病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都屬於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與ANCA相關腎炎等都屬於繼發性腎臟病。通常情況下,繼發性腎臟病要比原發性腎臟病嚴重與難纏。

二.是否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高度水腫的膜性腎病容易並發急性腎損傷及血栓與栓塞性疾病;狼瘡性腎炎活動期容易並發急性腎衰竭、狼瘡性腦病與狼瘡性心肌病;糖尿病腎病容易並發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等等,這些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腎臟疾病,相對來說是比較嚴重與難纏的。

三.是否同時有腎小球與小管間質損傷

如繫膜增生性腎炎等腎小球疾病,治療效果差或病史時間長,則可能會影響到小管間質損傷,甚至出現小管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並小管間質纖維化,則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如與感染相關的慢性間質性腎炎,主要影響的是小管間質,但當病情進展到一定階段時,患者的腎小球也會出現廣泛硬化,與小管間質纖維化一起,患者腎功能會越來越差,也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即同時有腎小球與小管間質損傷的腎臟疾病,多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

四.腎臟的病理類型

病理類型中出現重度繫膜增生病變、膜增殖性病變、腎小球與小管間質廣泛硬化與纖維化及新月體改變等表述的,多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而病理中出現腎小球輕微病變、微小病變、輕度繫膜增生及局灶節段性病變及小管間質損傷輕等表述的,則提示病情輕及預後好。

五.腎小球濾過率

再就是腎小球濾過率(GFR)或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它們也能反映腎病患者的病情是否處於嚴重階段。GFR/CCr<15ml/min的慢性腎臟病5期或GFR/CCr介於15—3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4期,一定比GFR/CCr≥90ml/min的慢性腎臟病1期或GFR/CCr介於90—6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2期來得嚴重與難纏,而GFR/CCr介於30—6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3期,則處於中間水平。

綜上所述,不能僅以尿蛋白量多少或尿蛋白的「+」來判斷病情是否嚴重與難纏,如上這五項指標才是最主要的。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尿蛋白2+、潛血2+病情嚴重嗎?腎內科醫生說的很直白
    案例分析:一腎友留言:醫生,剛剛查出尿蛋白2+、潛血2+,指凹性水腫,但肌酐89正常,病情嚴重嗎?先來一一看看每項指標,對腎功能的影響!一般水腫越嚴重,表明腎臟調節水的功能失衡越嚴重,病情也相對較嚴重。如果三個指標均出現異常,腎病不能說不嚴重,但具體嚴重到什麼程度,還要看腎功能損傷的情況。
  • 尿蛋白3 尿蛋白3嚴重嗎
    尿蛋白3很嚴重了,因為如果不能有有效的治療嚴重的會出現尿毒症,這就代表腎臟的問題嚴重了,需要有效的治療了。腎臟是我們身體的排毒器官,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尿蛋白3飲食原則1.腎病症候群等,尿中除丟失大量蛋白質外,還同時丟失與蛋白質結合鈣、鎂、鋅等礦物質,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其製品、蝦皮、芝麻醬、海帶、魚類及綠色蔬菜等。
  • 尿蛋白2+嚴重嗎?會腎衰竭嗎?腎內科醫生的解答讓人欣慰
    其中腎病早期,有部分腎友體檢時常發現尿液出現異常,尿蛋白呈現陽性,出現+號的頻率較多。尿蛋白的變化也就成為判斷腎病的「金指標」。 不少腎友在病情開始的時候,常常伴有尿蛋白2+或3+的情況比較多,那是否意味著尿蛋白比較嚴重?腎衰竭的風險高不高?都是不少腎友存在的疑惑。 尿蛋白2+或許沒你想的那麼可怕!
  • 尿蛋白系列之6:從尿蛋白看腎病的輕重,以及未來病情的發展
    是陰性(—)還是陽性(+),按尿蛋白逐步增多的順序,分為-、+-、1+、2+、3+、4+。 不過,尿蛋白定性是個粗略的檢查,經常有患者尿蛋白明顯超標,但尿常規顯示陰性,這叫做「假陰性」,同樣還可能出現「假陽性」,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時也不會以加號為依據。 所以,看尿蛋白有多少,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金標準。兩者不相符時,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準。
  • 尿蛋白 vs 血肌酐:二者是啥關係?誰對腎病最重要?
    尿蛋白和血肌酐,可以說是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兩項指標,許多腎友搞不清楚它倆是什麼關係,以及哪個是最重要的重點。1. 尿蛋白升高,會引起肌酐升高尿蛋白高了,說明腎臟有炎症,這種炎症和平時說的感染、發炎不一樣,是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出現了免疫炎症。
  • 還看不懂腎穿報告?出現4個「信號」,暗示你的病情較嚴重
    腎功能受損後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乏力等症狀異常的症狀,還有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標的異常,通過這些情況,可以基本了解病情的變化,反應出腎功能的好壞。但如果要更詳細地了解腎臟內部的「一些事兒」,只看症狀及指標遠遠不夠。
  • 有3類很重要,可提升免疫力更護腎
    感染是導致腎病發生的重要誘發因素,也是造成病情反覆,腎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腎友自身存在先天的免疫力功能障礙或缺陷,本身的免疫力比常人要低,而在治療過程中,往往用到的一些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的藥物等,也會一定程度消耗免疫力,進而導致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風險升高。
  • 24小時尿蛋白檢查,地位升級↑ 留24小時尿成為腎友必備技能
    各項尿蛋白檢查哪個最準確?檢查尿蛋白的方法有多個:1. 尿蛋白試紙條;2. 尿常規;3.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4.尿蛋白/尿肌酐比值;5. 24小時尿蛋白定量。前兩種是定性檢查,看加減號(+-),一般用於健康人體檢,以及病情已經穩定了的患者進行複查,準確度較差;中間兩種是兩個指標的比值,做除法,檢查結果是商。
  • 從尿蛋白3+到停藥,腎病患者需抓住這4個時間節點!
    周遜 腎內科主任尿蛋白3+一般都屬於大量蛋白尿範疇,即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克(兒童患者應大於50mg/KG體重/每天),往往同時伴有雙下肢明顯水腫或合併有尿量減少,這常見於腎病症候群,比如膜性腎病、微小病變腎病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
  • 腎病防範腎衰竭,最該關注哪項尿液指標?腎內科醫生超全解答
    尿液檢查項目也是判斷腎病的重要指標之一。一些腎友發病之初,往往就是發現了尿檢指標異常,進而查出了病情,抓住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很多腎友知道要查尿,但卻不知道重視哪些化驗指標。及時檢查後也對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不能系統的進行規範的管理病情。
  • 出現這5情況,多提示腎病復發或加重,應至少檢查這5方面指標!
    3.尿泡沫越來越多有的腎病復發或加重會有「感覺」,而有的腎病復發或加重可以沒有任何「感覺」,即不出現顏面部及四肢水腫、也沒有尿量減少現象,也無腹脹與飲食差表現。但若仔細觀察患者的尿液,與之前相比,可見尿泡沫越來越多,而且經久不易散去。這一情況的出現,可能提示患者的尿蛋白又高了,腎友可自測一次尿蛋白或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 降蛋白尿常見4個誤區,腎友注意避開,可有效降低腎衰竭
    以免少走彎路,增加尿毒症風險,降蛋白尿過程中,常出現的4大誤區,腎友一定要注意!誤區1:用藥有誤區,藥效難發揮有些患者其實用藥治療方案沒問題,但在服藥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藥物劑量直接決定藥效發揮程度,尿蛋白下降水平。以激素(潑尼松)為例,多數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初始服用激素需要衝擊治療,往往會用到10-12片,大約4-8周見效,逐漸減藥。每個人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減藥的過程有快有慢。有部分人擔心長期服藥副作用太多,就自行減藥減得比較快,這也既會導致尿蛋白波動幅度大,還可能導致炎症的反覆,使尿蛋白不減反增。
  • 腎病有4項尿液指標非常重要,查清有利於降蛋白,別漏了
    判斷腎病的嚴重程度,往往有三方面檢查是必查項目:尿檢、血檢、腎功能檢查。具體到每項檢查又會包含一些重要的小檢查項目。比如尿檢中尿常規檢查是基本檢查,還有其他相關尿液檢查如24小時尿蛋白定量等,需要單獨進行檢查,血檢中包括血常規、血生化等各方面檢查,腎功能檢查則更加詳細。
  • 不會看腎穿刺報告?學會看4點,成為病理「小專家」
    近日有幾位腎病朋友來諮詢,上來一句話就是:大夫,你看我還能活嗎?慢性腎臟病不是致命的疾病,不用經常死啊活啊的掛在嘴邊。這幾位病友做了腎穿刺,但不會看穿刺結果,只想著醫生讓做穿刺檢查,肯定已經非常嚴重了。其實看他們的病理報告,大部分並不是太嚴重。
  • 尿蛋白有「+」就是腎炎嗎?教你看懂尿蛋白
    蛋白質和紅細胞是尿常規檢查的兩個重要指標。如果蛋白質檢查中有了「+」號,那就要注意了,就要及時去醫院治療。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多到0.15g/24h以上的時候、檢查尿蛋白﹥150mg/d,那就是說人體排出尿蛋白量明顯多了,尿常規可判斷是陽性(+)。
  • 腎病加重,尿蛋白和肌酐卻紋絲不動?一個跨世紀謎題
    二是膜性腎病被發現的前半個世紀,一直不溫不火,患病人數不多(佔原發性腎病不足1/5)。最近十幾年,數量迅猛增加,與排名第一的IgA腎病齊頭並進。在部分空氣汙染嚴重的地區,已經超過了IgA腎病榮登榜首(新發的超過50%)。
  • 明明血肌酐還好,可腎病已處於嚴重階段,怎麼回事?
    如果發現血肌酐完全正常或不太高,一般會認為病情較輕或不嚴重。然而,有些腎病患者的情況並非都是如此。先看看如下這一病例,當腎友了解了之後,或許會改變以前傳統的認知。直到2周前,患者的家人聽別人說,某某人突然發現「變成」了尿毒症,情況與自己女兒的情況好像差不多,這才擔心起來,於最近來看我的門診。門診檢查主要指標顯示:尿常規之尿蛋白2+、尿紅細胞127個/uL,腎功能之血肌酐135μmol/L、尿素氮12.6mol/L,肝功能、血漿蛋白與血脂正常。患者家人看到這一結果時,認為病情還是比較輕的。
  • 尿潛血3+,沒有症狀的血尿是怎麼回事?與蛋白尿,哪個更嚴重?
    看的懂嗎?小鄧,今天27歲,上個月體檢時,發現體檢單上出現了隱血3+,是所有指標中最異常的。聽同事說,這樣的情況是說明出現了血尿,可是小鄧心想自己的尿液根本就不紅啊。左思右想,小鄧不放心,就來看門診。仔細看了他以前的體檢單,半年前尿檢就出現了尿蛋白+,只是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小鄧就認為不重要。
  • 注意:2件事傷腎還會升尿蛋白,不重視小心被腎衰竭盯上
    這個過程是尿蛋白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腎臟損傷的過程。 濾過膜孔隙越來越大,尿蛋白不斷升高,也意味著受損的腎小球也越來越多。無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治療腎病必須控制尿蛋白水平,但同時保護腎小球也至關重要。
  • 尿液泡沫越多,腎臟損傷越嚴重?做好4點,能有效改善尿蛋白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尿蛋白能夠了解腎功能控制的情況,同時也是檢驗腎功能的重要指標;若尿蛋白漏出越多,說明腎小球受損越嚴重,那麼我們如何進行改善呢?尿液中泡沫越多,腎臟受損越嚴重?能做到4點,尿蛋白就能得到改善!■尿液中泡沫越多,腎臟損傷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