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
數天前在腎內科病區查病房時,同一病房的才住進院數天的兩位女性腎病患者正在談論自己的病情,筆者剛好聽到吳姓女子跟華姓女子說這麼一句話「我的尿蛋白有3+,而你的尿蛋白只有1+,我的病情肯定比你嚴重,你為何還那麼擔心?」。因為她們都是我的經治患者,筆者對她們兩人的病情還是非常清楚的,這個時候筆者接過她們的話題說「不能這比較,你們的病情各有各的特點。腎病尿蛋白少,並不代表病情就輕,尿蛋白高也不代表病情就一定重」。也可以說,你們之間的病情沒有可比性,或者說從某一方面來看,吳女士比華女士病情嚴重與難纏,也可以從另一方面來看,華女士比吳女士病情重與麻煩。
筆者如上說這麼多,或者讀者並不明白到底是這麼一回事。還是先介紹一下她們的病情吧。
吳女士,32歲,已經確診為「狼瘡性腎炎」,病史為2年。病史中有關節痛、發熱及面部紅斑等表現,既往做過腎穿刺,這一次因自行停服所有藥物後再次出現病情變化。入院時查尿蛋白3+,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3.7克、血漿白蛋白27.5g/L、血紅蛋白102g/L、血IgG 16.8g/L、血C3 0.56g/L、抗雙鏈DNA抗體滴度明顯升高、肝腎功能正常,內生肌酐清除率95ml/min、彩超雙腎無明顯異常。
華女士,41歲,診斷為「IgA腎病,慢性腎臟病3期」,患者病史已有7年。之前一直在用藥治療,可近3月由於種種原因未吃藥也未檢查。於數天前感覺不太舒服後,做了檢查。入院時測量血壓160/100mmHg、檢查尿蛋白1+、24小時尿蛋白定量0.81克、血肌酐214.8μmol/L、尿素氮15.22mmol/L、內生肌酐清除率39ml/min、血IgA 3.1g/L、肝功能及血脂均正常、彩超雙腎偏小。
單從尿蛋白量上來看,患有狼瘡性腎炎的吳女士的尿蛋白明顯高於患有IgA腎病的華女士;但從腎功能來看,顯然患有IgA腎病的華女士比患有狼瘡性腎炎的吳女士嚴重得多,因為華女士的內生肌酐清除率已經下降至慢性腎臟病3b期的分期標準;從原發病來看,一般認為吳女士的狼瘡性腎炎要比華女士的IgA腎病嚴重與難纏,因為狼瘡性腎炎活動期的併發症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後果,甚至死亡,而且由於必須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藥物副作用可致殘(如嚴重骨質疏鬆與股骨頭壞死)。因此,正如筆者之前說的,她們兩個人的病情也可以說沒有可比性,或者說這樣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如若真要對不同的腎病患者的病情作一比較與判斷,可以從如下這五個方面作一參考。
一.原發病為何種腎病
患者出現尿蛋白升高,或伴有腎功能受損,或已合併有多種併發症等等,都與原發病有關,即原發病為何種腎病?常見的如IgA腎病、膜性腎病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都屬於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與ANCA相關腎炎等都屬於繼發性腎臟病。通常情況下,繼發性腎臟病要比原發性腎臟病嚴重與難纏。
二.是否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高度水腫的膜性腎病容易並發急性腎損傷及血栓與栓塞性疾病;狼瘡性腎炎活動期容易並發急性腎衰竭、狼瘡性腦病與狼瘡性心肌病;糖尿病腎病容易並發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等等,這些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腎臟疾病,相對來說是比較嚴重與難纏的。
三.是否同時有腎小球與小管間質損傷
如繫膜增生性腎炎等腎小球疾病,治療效果差或病史時間長,則可能會影響到小管間質損傷,甚至出現小管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並小管間質纖維化,則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如與感染相關的慢性間質性腎炎,主要影響的是小管間質,但當病情進展到一定階段時,患者的腎小球也會出現廣泛硬化,與小管間質纖維化一起,患者腎功能會越來越差,也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即同時有腎小球與小管間質損傷的腎臟疾病,多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
四.腎臟的病理類型
病理類型中出現重度繫膜增生病變、膜增殖性病變、腎小球與小管間質廣泛硬化與纖維化及新月體改變等表述的,多提示病情嚴重與難纏。而病理中出現腎小球輕微病變、微小病變、輕度繫膜增生及局灶節段性病變及小管間質損傷輕等表述的,則提示病情輕及預後好。
五.腎小球濾過率
再就是腎小球濾過率(GFR)或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它們也能反映腎病患者的病情是否處於嚴重階段。GFR/CCr<15ml/min的慢性腎臟病5期或GFR/CCr介於15—3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4期,一定比GFR/CCr≥90ml/min的慢性腎臟病1期或GFR/CCr介於90—6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2期來得嚴重與難纏,而GFR/CCr介於30—60ml/min之間的慢性腎臟病3期,則處於中間水平。
綜上所述,不能僅以尿蛋白量多少或尿蛋白的「+」來判斷病情是否嚴重與難纏,如上這五項指標才是最主要的。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