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球體「打包」新解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提出球體「打包」新解
有望應用於從醫藥到製造的諸多領域

 

陳浩基的聖誕節裝飾品包裝的圓筒—球體直徑比略大於2.7013。

 

圖片來源:H. K. Chan/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

 

有一天,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物理學家陳浩基(音譯,Ho-Kei Chan)正在玩鋼珠軸承,嘗試著以最有效的合理方式將它們裝進一個圓柱形小管子中。這是一個棘手的難題,甚至需要一臺強大的計算機進行一周的計算。然而在一陣思考之後,陳浩基想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算法。從納米尺度的巴基球到聖誕樹上的裝飾物,這一成果將幫助工程師們更為有效地包裝各種各樣的球體。

 

將球體儘可能多地裝在一個圓筒裡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一項挑戰。微流體工程師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他們試圖在一根微小的毛細管中儘可能多地裝入傳遞藥物的泡沫,而製造商們也需面對這一難題——為了削減運輸費用,他們需要在一個可行的小包裝中包裝儘可能多的彈性球。這裡有很多可能的包裝模式。在一個緊身圓筒中的網球式單堆球是最簡單的;在交替方向上兩兩堆放是另一種方式。然而隨著圓筒變得越來越寬,螺旋的可能性也變得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那麼什麼是包裝它們的最佳方式呢?

 

陳浩基意識到可以通過想像圓筒中裝滿了像一摞盤子一樣的球狀軸承來解決這一問題,即每個盤子由單層的球狀軸承構成。隨後他針對這種方式編寫了一個計算機模擬模型。計算機會在一個盤子上放置球體,當空間用完了,它會向上直到找到足夠的空間來放另一個球體。這一模型會循環著在同一水平面放置合適的球體直至沒有空間,隨後它會再次向上,並重複這一系列過程。並非在某個盤子上的所有球體都需要是水平的,如果一個球體能夠向下一點從而進入由另外兩個球體在盤子底部形成的空間並緊密貼合也是可以的。同時,如果一個球體下方的其他球體將其向上抬起並略高於盤子中的其他球體也符合要求。

 

陳浩基非常高興地注意到,這一程序在筆記本電腦上僅僅運行15分鐘所得到的結果,與他在三一學院和英國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的同事在計算機上持續一周的模擬結果非常接近。並且他還摸清了為什麼在一個圓筒中利用鋼珠軸承無法得到相同的結果。這是因為圓筒的平底使得鋼珠軸承能夠非直線移動,從而形成了一個較低密度的包裝。當陳浩基去商店購買聖誕節裝飾物時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然而這一發現使他相信,第一層球體可以作為一個模板。只要你在自己的圓筒底部有正確的排列形狀,獲得最密集的包裝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陳浩基在即將出版的《物理評論E》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他目前的方法只適用於圓筒直徑與球體直徑之比小於2.7013的情況。這是很常見的——單筒網球的筒—球直徑比接近於1。陳浩基表示,如果比例高於此,則最密集的包裝要求一些位於中央的球體不接觸筒壁,而這將「更為複雜」。他和同事目前正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西聖保羅市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Douglas Galvo認為,陳浩基「提出了一個獲得這些包裝的相當驚人的簡單的新方法」。他說:「考慮到類似問題的重要性及廣泛存在性,我相信這項工作將對這一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許多人將從這一令人興奮的新視角重新審視這一問題。」

 

儘管陳浩基的球體包裝還主要停留在理論階段,但他非常看好這項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微流體研究人員可使用它在毛細管中包裝承載藥物的泡沫,材料科學家可用它來包裝巴基球以形成多層納米管,而製造商們則可使用這一包裝的模板來減少很多球狀商品的運輸費用。另一個潛在應用則是電視和計算機顯示器所用到的液晶顯示器,這是陳浩基之前的研究領域。他說,如果能夠讓液晶分子也遵循這一規則,「我們將有可能創造一種新的液晶」。(來源:科學時報 趙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  當記憶一件事情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能加強對事件和單詞的回憶。然而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長期以來依舊是個謎。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裡。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
  • 科學家造世界最圓球體 有望成千克新標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3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最近,一個由工程師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國際小組造出一對幾近完美的球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圓的物體,科學家希望它能夠成為千克度量新標準。
  • 火星被四個同心球體包著?! 科學家這樣回應
    早在四千七百年前,人們就注意到這一點,可這些天體究竟是怎麼運動的,為什麼會呈現這樣那樣的規律,這一問題困擾著偉大的先哲們,也令他們如醉如痴,吸引著他們不停的思考提出觀點,各種學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畢達哥拉斯首先發聲的是畢達哥拉斯,他是這樣認為的:地球作為一個球體,它是宇宙的中心,它的周圍被天空包裹著,在天空外面則又有五大行星(土水木火金星)、太陽和月亮,外面一圈則是恆星運行的「天界」,最後就是一圈永遠都不會熄滅的火
  • 暗物質有新解 著名科學家提出"非粒子"理論(圖)
    第2頁:藍色部分是觀測到的暗物質 第3頁:霍華德-喬治   【搜狐科學消息】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有大量觀測證據表明暗物質存在,但是科學家仍然對其知之甚少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物理學家霍華德-喬治(Howard Georgi)日前提出一種「非粒子」理論,能夠很好的對暗物質進行解釋。
  • 古人認為是球體,衛星結果或證明他們是對的!
    他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藉助了先進的儀器,而是對所有的立體圖形進行了觀察,最終發現只有球體是受力最均勻的,因此他認為地球是一個圓球狀的星球,而宇宙也是一個圓球的天體。宇宙是一個球體嗎?除了古希臘的科學家外,我國東漢是也有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就是張恆。
  • 牛頓三大定律新解(三)
    所有作者新提出的牛頓三大定律也都是圍繞著價值觀來展開討論的。在新的牛頓第三定律中,作者提出,每個人自我意識都會一直保持下去,只有在擁有了新的經歷之後,才會發生改變。這裡的「新」,指的是完全顛覆我們以往認識世界價值觀的經歷,如果與我們以往經歷比較接近,那都不叫新。
  • 這是世界上最圓的球體?無數科學家歷時五年打造,有什麼用
    有這麼一個不一樣的圓球,號稱是世界上最圓的球體,由於千克原器的質量偏差會帶來非常嚴重的結果,而這個球體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代表質量單位一千克的標準。據相關資料顯示,球體的直徑約為93.75毫米,由矽28製成,這是世界上純度最高的矽,共有2.15乘以10的25次方個矽原子。
  • 地球是個球體,這毫無疑問,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個球體?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個球體的呢?如何證明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型天體呢?最早提出地平說理論的那位英國作家曾經通過測量一條十公裡長的河流來試圖說明地球是平的。對此,我們只能說測量的距離太短了。
  • 科學家提出了三種可能的猜想,你認可哪一個?
    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地球就是一個球體,這樣的球體在宇宙中數不盡,而宇宙中大部分的星球都是呈現球體,主要的原因跟引力有關。只有少數的小行星才會呈現出奇形怪狀的樣子,那麼無數的星球所在的宇宙到底長什麼樣呢?目前,科學家對宇宙的起源定義為奇點大爆炸,大約在138億年前,一場奇點大爆炸誕生了宇宙。
  • 科學家提出4個疑點,「缸中之腦」就是證明?
    ,也就是虛擬宇宙論,甚至還提出了以下這幾點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現在的探測器連太陽系都未能飛出,更不要說去往更加遙遠的宇宙邊界了,在地球上我們按照一個方向一樣,各線路行駛,最終會回到起點,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我們會回到最初的起點,那麼宇宙如果也是同樣的球體,我們圍繞宇宙走一圈,最終也會回到起點,也找不到宇宙最終的邊界在哪裡。
  • 搬家前怎樣打包 打包小竅門 搬家打包攻略
    精明的人們總會在打折的時候從超市搬回很多囤貨,還有很多喜愛到必須要買感覺很有用可是搬回家來卻很少用到的,在搬家的時候,整理、收納、打包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了。下面,我們來聊聊打包的技巧吧!一、打包前的準備工作其實,搬家是件需要精心盤算的事件,千萬不要行動派式地說搬就搬,不然,後續的手忙腳亂和摸不到頭緒會讓你叫苦不迭。
  • 科學家再次捕捉到黑色詭異球體潛伏在太陽身側,意味著什麼?
    然而,進入現代科技文明之後,許多科學家都曾經嘗試過利用現代高科技望遠設備尋找到尼比魯星球存在,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沒有一個取得過成功。因此,科學家們懷疑尼比魯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也有的認為它致暗而且十分遙遠,幾乎1萬多年才能來太陽系一趟,所以,現在的科學家是無法找到它的。
  • 科學家提出多元宇宙假說與平行宇宙假說
    我們人類自從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之後,才發現到宇宙的浩瀚,再說我們人類目前認為地球就很大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我們人類無論是站在地球的哪一表面上,都看不出來,它是一個球體,所以說在古代的時候才會認為地球是平的。
  • 戴森球體:終極巨型結構,能從太陽中提取豐富能量的新家園
    圖解:人類,地球和太陽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都知道太陽能的巨大,但是現有的太陽能電池板對太陽能的利用率非常低。如果我們可以設計一種方法來收集所有太陽的能量呢?科學家提出了某種形式的稱為戴森球體的巨型結構。
  • 二維封閉是三維球體,三維封閉是四維超球體,請問宇宙是封閉的?
    三維、長寬高所構成的空間,這是生命所能生存的最低維度,如果封閉起來,如何來形容這個空間呢,可能是一個四維超球體,按一維二維方式來理解的話,人類在這個球體中任意一點朝著任意方向,最終它將回到原點!但三維閉合正四維超球體之後,我們的腦子似乎不夠用了!當然我們要理解的二維的封閉起來構成了一個三維的空間,而三維封閉起來將構成一個四維超球體空間?假如我們這個宇宙是封閉的話,從理論上看是不是本身就是一個四維空間?二、我們的宇宙是個什麼樣的空間?
  • 大班數學教案:認識球體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數學教案:認識球體   活動目標:1培養幼兒探究精神。   2發展幼兒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 最新研究發現,可能是一個封閉的三維球體
    只有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之後,我們才真正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一個封閉式的三維球體。站在太空中,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看到地球的形狀,它就是一個球體,而且還發現宇宙中的其它行星也都是呈現球體,雖然科學家曾經猜想過一種環形的行星理論上也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在宇宙中觀測發現這樣形狀的行星。
  • 秒懂球體體積公式是怎麼來的
    球體體積公式:一個常見的方法是祖𣈶(gèng)原理,下面的動圖解釋的就是它:下圖左邊是一個半徑為r的球體,右邊是一個和球體一樣高(H=2r),底面半徑和球體半徑相同的圓柱在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裡提出了這條原理,並用它計算了一系列幾何體的體積,而在17世紀下半葉,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了微積分。祖𣈶提出同樣的原理是在公元5世紀,比卡瓦列裡早了一千多年。TIPS:祖𣈶是個名符其實的「官二代」。他出身書香門第兼官宦世家。
  • 科學網—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 耗資千萬製造世界最標準球體,到底是為了什麼
    對於球體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生活中的不少物品都是球形的構造,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標準科學意義上的球體,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標準的球體是什麼樣子的嗎?他就是由各國科學家耗時五年時間,話費千萬級別的資金製造處的球體,表面看上去和普通的金屬球似乎沒有什麼兩樣,但實際上他使用的是純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矽-28材料,僅僅是原料的提純就動用到了前蘇聯製造核武所使用的離心機,之後更是送往各國的高新實驗室多次嘗試製作才完成,那麼各國科學家費盡心思如此製作這樣一個球體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