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三大定律新解(三)

2021-02-26 瀾漣漪淵

NEWTON』S THIRD LAW OF EMOTION

 

Your Identity Will Stay Your Identity Until a New Experience Acts Against It

 

前面第一章已經說到,這一章是關於價值觀的問題。所有作者新提出的牛頓三大定律也都是圍繞著價值觀來展開討論的。在新的牛頓第三定律中,作者提出,每個人自我意識都會一直保持下去,只有在擁有了新的經歷之後,才會發生改變。這裡的「新」,指的是完全顛覆我們以往認識世界價值觀的經歷,如果與我們以往經歷比較接近,那都不叫新

 

這裡作者舉了一個很典型的關於感情的例子,如果某個人經歷的幾段感情都不順利,並且遇人不淑,那麼她在遇到一個對她好的人之後,她就很難去改變自己的看法,她還是會認為對方「不好」,並且會不斷「雞蛋裡挑骨頭」從而來尋求「證據」去「證實」自己的看法是「合理」的。哪怕對方做得再好,她也會覺得「不安」。因為她的內心認定:1)自己不值得擁有最好的感情;(2)所有男人都是壞人。仔細想想,這個例子很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譬如我們一旦稍不如意,就會不斷否定自己。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閱歷比較有限,一方面是我們的認知能力還沒達到一定深度。

但其實,很多事情在顛覆我們的以往的認知以後,我們只有在正確去對待它們以後,我們才能正確認識世界,自己也會更加積極向上。只有我們經歷得足夠多,閱歷才增加,隨之而來的認知能力也會提升。這裡的認知能力也不僅僅指的是知識層面的,尤其是現在碎片化的學習時代,知識的擴展非常容易,終生學習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辦到。我們大多數人要提升的認識問題的深度,越是在這種碎片化學習的時代,認識問題的深度越難達到。只有一是認識了,二是經歷了,才能達到一定深度。

 

另一方面,大多數人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我們的主觀感受上的。不過作者這裡給出了另一種不同的解釋:

 

Our values aren’t just collections of feelings. Our values are stories. When our Feeling Brain feels something, our Thinking Brain sets to work constructing a narrative to explain that something.

 

作者在這裡提出,我們自身所形成的價值觀並不只是我們主觀感受的積累。我們的價值觀也能反映出我們自身所經歷的一切。之前說過,人的兩個大腦:感性大腦和理性大腦,它們需要相互協調好,人才會成長。這裡再一次提到,感性大腦感知到某些東西時,理性大腦就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邏輯,來為我們「解釋」我們所感知到的東西。

 

Our narratives are sticky, clinging to our minds and hanging onto our identities like tight, wet clothes. We carry them around with us and define ourselves by them. We trade narratives with others, looking for people whose narratives match our own. We call these people friends, allies, good people. And those who carry narratives that contradict our own? We call them evil.

 

我們自身形成的邏輯是緊緊跟隨著我們對自身身份的認同的。我們帶著這種身份認同來認識自己,並同他人交流。遇到符合我們思考邏輯的人,我們稱之為「朋友」、「好人」或「夥伴」;而反之,碰到與我們思考邏輯不一致的,我們會視作「壞人」,遠離他們。

Our narratives about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e fundamentally about (a) something or someone’s value and (b) whether that something/someone deserves that value. Al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in this way:

 

Bad thing happens to person/thing, and he/she/it doesn’t deserve it.

Good thing happens to person/thing, and he/she/it doesn’t deserve it.

Good thing happens to person/thing, and he/she/it deserves it.

Bad thing happens to person/thing, and he/she/it deserves it.

Every book, myth, fable, history—all human meaning that’s communicated and remembered is merely the daisy-chaining of these little value-laden narratives, one after the other, from now until eternity.

 

我們對自己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基本上也是(1)對某些事物及某個人價值觀的認識;(2)是否認同某些應得到怎樣的對待。然後我們的認識就在這之中,不斷循環反覆。這些我們為自己創建起來的邏輯,如哪些事物重要/不重要等都是我們的價值觀建立的基礎。它們會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更好地認識自己,最終會得出我們是否值得擁有好的生活、是否值得被愛、是否成功等觀點。這一系列的認識最終形成我們自身的認同感

 

These narratives we invent for ourselves around what’s important and what’s not, what is deserving and what is not—these stories stick with us and define us, they determine how we fit ourselves into the world and with each other. They determine how we feel about ourselves—whether we deserve a good life or not, whether we deserve to beloved or not, whether we deserve success or not—and they define what we know and understand about ourselves.This network of value-based narratives is our identity.

When you adopt these little narratives as your identity, you protect them and react emotionally to them as though they were an inherent part of you.

 

當我們形成了自身認同感以後,我們就會去保護它們,尤其是當自身認同感被破壞時,我們會激勵反擊,因為我們認為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

Our identities snowball through our lives, accumulating more and more values and meaning as they tumble along. The longer we』ve held a value, the deeper inside the snowball it is and the more fundamental it is to how we see ourselves and how we see the world. Like interest on a bank loan, our values compound over time, growing stronger and coloring future experiences.

 

我們的價值觀就像雪球一樣,隨著自身的經歷越滾越大,經歷越多,價值觀就會越加牢固。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和事情總有一些「偏見」。

 

那麼,既然價值觀可以形成,那是不是也可以改變?答案是:是。作者說,想要改變價值觀的唯一途徑就是經歷與我們價值觀完全相反的事情。既然我們已經在自己的邏輯鏈裡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慣性」,那麼實際上,我們也會難以去接受與我們邏輯相反的事物。如果要求我們去接受,也就意味著需要脫離這種慣性,需要改變,而改變就意味著「痛苦」。這在很多人的人際關係裡,非常適用。譬如我們過去常常跟某一些朋友交往,即便我們總不被認可,但是我們實際上已經習慣了這種交往模式,一旦我們發現這種問題存在,想要改變時,我們會在心裡做出掙扎。因為我們珍視交往中的感情,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是在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俗話說,沒有舍,哪有得。只有我們真正摒棄了這種模式,我們才能真正「成長」。就好比如一個人剛剛開始學走路,在摔倒過幾次後,他才知道如何避免再摔倒,也許他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摔倒,但至少他摔倒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The values we pick up throughout our lives crystallize and form a sediment on top of our personality. The only way to change our values is to have experiences contrary to our values. And any attempt to break free from those values through new or contrary experiences will inevitably be met with pain and discomfort. This is wh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change without pain, no growth without discomfort. It’s why it is impossible to become someone new without first grieving the loss of who you used to be.

 

Because when we lose our values, we grieve the death of those defining narratives as though we』ve lost a part of ourselves—because we have lost a part of ourselves. We grieve the same way we would grieve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the loss of a job, a house, a community, a spiritual belief, or a friendship. These are all defining, fundamental parts of you. And when they are torn away from you, the hope they offered your life is also torn away, leaving you exposed, once again,to the Uncomfortable Truth.

 

萬有引力新解

Emotional Gravity

 

「There is an emotional gravity to our values: we attract those into our orbit who value the same things we do, and instinctively repel, as if by reverse magnetism, those whose values are contrary to our own. These attractions form large orbits of like-minded people around the same principle. Each falls along the same path, circling and revolving around the same cherished thing.」

 

在作者提出的新觀點中,他認為我們的價值觀也可以運用萬有引力的理論來進行闡釋:我們的價值觀也有「引力」效應——即我們會吸引那些重視我們同樣關注的事情的人到我們的「軌道」上,並如磁性反向原理一樣,本能地排斥與我們價值觀相反的人;這些吸引力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原理周圍形成一個大的軌道。每一個人都沿著同樣的軌道行進,圍繞著同樣重視的事情。這也就是說,我們與和我們愛好、價值觀相似的人更能一同努力完成某件事。

 

This emotional gravity, is the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 of all human conflict and endeavor.

 

而這種「引力」也是人類一切衝突與努力的最根本組織形式。

 

「The stronger we hold a value,」 he wrote, 「that is, the stronger we determine something as superior or inferior than all else, the stronger its gravity, the tighter its orbit, and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for outside forces to disrupt its path and purpose. 「Our strongest values therefore demand either the affinity or the antipathy of others—the more people there are who share some value, the more those people begin to congeal and organize themselves into a single, coherent body around that value: scientists with scientists, clergy with clergy.

 

我們所持有的價值觀越牢固,我們就對事物判斷力越強(判斷事物好壞與否),這種引力越強大,軌道也會更緊(越不容易脫軌),外界對價值觀摧毀也就越困難。因此,我們最強烈的價值觀,要麼需要他人對我們的贊同,要麼就是反感——越多的人分享同一種價值觀,那麼就會有越多的人能夠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團結、統一的團體:科學家和科學家、神職人員和神職人員。這也是為何很多教育世家裡面培養出的後代也多數是做教育相關職業的原因,實際生活中其實很難有「野雞變鳳凰」的美談。

 

All peoples are more the same than they are different. We all mostly want the same things out of life. But those slight differences generate emotion, and emotion generates a sense of importance. Therefore, we come to perceive our differences as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our similarities. And this is the true tragedy of man. That we are doomed to perpetual conflict over the slight difference.

 

與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共性較之個性會更多些,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每個人的情況既與別人大致相同,也不相同,但整體來說,普遍性會更為明顯,尤其是文化背景較為類似的個體中,所需要、所追求的也都大致相同。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大多數人所想要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而那些不同之處卻讓我們產生出了自己的感知,由這些感知又可以衍生出我們所認為事物的「重要性」(即價值觀)。所以,相比認識那些統一性來說,我們認識各自的差異尤為重要。這才是人類真正悲劇產生的根源——人是註定要為那些「細微的差異」而產生永久的衝突的。

 

所以這也就是說,我們即便再有共同之處,但是一旦在追求同一事物時,我們也是會產生衝突的。因為我們可能了解對方需要某些東西的心理,比如家庭條件相當的兩個人都會想著在某些領域做出一番成績,但因背後的動機不一樣,所以或多或少也會產生一些矛盾。再比如,很多人追求物質上的富足,雖然家庭條件處在小康的某個人也有此類追求,但他的追求的動力絕對沒有那些條件稍微差一點的人足,也許家庭條件差一些的就會更加努力,然後也考慮更多。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異。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那些「差異性」的東西。

 

This theory of emotional gravitation, the coherence and attraction of like values,explains the history of peoples.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different geographic factors. One region may be hard and rugged and well defended from invaders. Its people would then naturally value neutrality and isolation. This would then become their group identity. Another region may overflow with food and wine, and its people would come to value hospitality, festivities, and family. This, too, would become their identity. Another region may be arid and a difficult place to live, but with wide-open vistas connecting it to many distant lands, its people would come to value authority, strong military leadership, and absolute dominion. This, too, is their identity.

 

這套情感引力理論,即相似價值觀的凝聚性和吸引力,解釋了人類的歷史。世界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地理因素。一個土地堅硬、道路崎嶇不平的地區,可以很好地抵禦侵略者,它的人民自然就會更加中立與孤立一些,那麼這種特徵就會變成這個地方群眾的身份認同感;另一個地區可能有著豐富的食物美酒,那裡的人民就會很重視好客的禮儀、節日和家庭,這也同樣成為這個地區人民的身份認同感。還有一個地方可能幹旱,不適合居住,但由於其開闊的視野,廣闊的土地與其它地方相連接,這裡的人民可能會重視權威、強大的軍事領導力和絕對統治權。這同樣的也是他們的身份認同感。

 

這就是作者提出的牛頓的第三定律的新解。

相關焦點

  • 牛頓三大定律新解(一)
    首先,作者談到了英國偉大物理學家艾薩克· 牛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牛頓提出來三大定律,作者就是根據牛頓三大定律來闡釋感性的大腦(Feeling Brain)是如何來主宰我們認識與面對事物的態度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的。接下來的三篇文章,我就要帶著大家好好來看一下作者新帶給我們的牛頓「情感三大定律」。
  • 牛頓三大定律
    一、牛頓三大定律牛頓三定律一般指牛頓運動定律。牛頓運動定律包括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條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說明了力的含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牛頓運動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獨立,且內在邏輯符合自洽一致性。
  • 牛頓三大定律——牛頓自己如何表述的?牛頓的原著中是如何說明的
    這是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對三大定律的表述。 看看與你中學時候課本上的表述一樣嗎?實際上,牛頓提出三大定律並不是他的最初目的。 牛頓在證明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過程中,需要一些前提條件做為證明出發點。
  • 經典力學——牛頓三大定律
    經典力學——牛頓三大定律牛頓三大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經典力學的基礎
  • 根源於動量守恆原理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
    根源於動量守恆原理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理是動量守恆原理的必然體現,一個獨立系統或物體不受外力或受到合力為零的外力的作用,根據動量守恆原理,這個物體自然是動量守恆的,動量不會改變的,動量不會改變就是物體運動速度大小不變或為零,且物體運動方向不變。
  • Scratch趣味編程與物理8—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上一課介紹了浮力定律,這節課我們將介紹牛頓三大運動定律,Scratch編程模擬牛頓三大定律效果如下:二.牛頓故事分享1:煮懷表的故事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
  • 是否存在與牛頓三大定律一致的相對論?
    比布萊恩(一位軟體工程師)在果殼上這樣回答:在相對論中,有一些與牛頓第一、第三定律類似的表述。但是在相對論中基本上不會使用力這個概念,所以牛頓第二定律與相對論沒有一致之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一致」並不是完全的等同,因為相對論並沒有與牛頓定律類似的一個公理框架。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答案居然是8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具有巨大的開創性,尤其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事實上,三大定律中的前兩條定律都是伽利略發現的,只有第三條才是牛頓發現的,那為什麼還要叫做牛頓三大定律呢?牛頓三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也被稱作慣性定律,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 牛頓力學三大定律​一文掌握
    發明的蘋果手機,讓我們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這就是三隻蘋果改變了世界。首先得了解一下,牛頓到底有多牛?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力學定律,揭示了宇宙天體的基本運行規律,推動科學革命。用三稜鏡識別了七色光譜,又倒置稜鏡把光譜還原為白色,解釋了虹的現象。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創立光的微粒說,提出了光粒子學說。
  • 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 是誰提出來的牛頓第一定律
    我們都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包括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條定律,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作為牛頓力學體系一條規律,它具有特殊意義,是三大定律中不可缺少的獨立定律。那你知道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嗎?
  • 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真的是牛頓首次提出來的嗎?
    別激動,這個定律早被人發現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1938 年,物理學家 Frank Benford 發現,現實生活的統計數據中,以數字 1 打頭的數佔到大約三分之一,遠遠超過以其它數字打頭的數。這個規律就被命名為了 Benford 定律 。後來人們才發現,早在 1881 年,Simon Newcomb 就已經指出了這個規律。
  • 用牛頓三大定律來提高工作效率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清華研讀間」以關注來源:The Next Web 作者:James Clear 翻譯:NancyLee1687 年,牛頓出版了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解釋廣義相對論三大預測嗎?
    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萬有引力定律成功解釋了天體的運動。並且,萬有引力還幫助科學家發現了海王星的存在。但是,對於大質量和高速運動的物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再適用,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彌補了這一缺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黑洞的存在和水星的近日點進動。
  • 自行車裡的牛頓三大定律
    直到17世紀牛頓提出了運動的基本規律後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牛頓認為物體有保持原運動狀態的特性,所以當自行車停下來以後,它能保持停止,而當它開始前進後,也能保持前行。當物體在運動,它趨向於保持運動,當物體靜止時它趨向保持靜止。這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物理學家們稱它為慣性定律,這是一種很好的叫法。那些移動的物體不會自動地加速、減速或者轉向,正是這種慣性,使你能夠克服阻力,讓你的自行車動起來。
  • 航模設計基礎知識: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與力的平衡,免費航模圖紙
    一、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如果你想要設計一個航模,那麼就不能忽略牛頓,當然不是讓你關注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而是了解三大運動定律,比如:定律一:除非受到外來的作用力,否則物體的速度(v)會保持不變。定律二:某質量為m的物體的動量(p = mv)變化率是正比於外加力 F 並且發生在力的方向上。
  • 一個傳統文化工作者眼中的牛頓三大定律
    牛頓運動定律包括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條定律,由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提出。第一定律說明了力的含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牛頓運動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獨立,且內在邏輯符合自洽一致性。
  • 天文小知識:揭秘牛頓三大定律,看物理界泰鬥的「完美」傑作!
    大部分我們所熟知的宇宙都受牛頓三大定律支配。「每日愛因斯坦」將以足球為例為大家解釋牛頓定律對於運動的影響。圖解: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版本裡,以拉丁文撰寫的牛頓第一定律及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定律翻遍自己的書架,你會發現並沒有一本叫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書。然而,你應該把它塞進你的書架。這本書是艾薩克·牛頓於1687年寫就的。其中囊括了宇宙中最重要的自然定律之一:牛頓的運動三定律。我們將闡釋這三項定律,並討論他們是如何作用在足球,這一高貴的運動中的。
  • 牛頓提出三大定律時,同一年康熙寫下四個大字,讓中國倒退百年
    康熙出生的時候,牛頓還在上學,二人的聯繫相差十一歲,然而一個時代的人,卻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背景,在中國人眼裡一提到康熙,就代表歷史還屬於古代,但是一提到牛頓、這位物理巨人時,大家又會將時代背景想成近代,但這兩個人卻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只不過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
  • 重要的乾貨說三遍!!高中必修一牛頓三大定律知識點匯總
    牛頓三大定律是解決物理力學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高考重要考點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我給大家做出了整理!!
  • 我們只知道牛頓三大定律,有幾個人知道牛頓還是一位炒股高手的
    有人說我們今天的世界被三個蘋果所改變:一個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個小蘋果;一個是賈伯斯製造出來的那個電蘋果;另一個就是砸中牛頓腦袋的那個爛蘋果。著名的科學家牛頓,發明了牛頓三大定律,創造出了微積分,計算出了天體運行軌跡……而且他還用他的天才的數學知識,計算出了股票運行的規律,為此牛頓壓上了他辛辛苦苦花費20年賺來的巨資。結果如何呢?幾個月就翻了八倍,要不怎麼說人家牛頓姓牛呢?最後的結局直接讓這位歷史上的科學天才高興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