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腦氧飽和度表示腦氧供需間的平衡,腦氧供需失衡會導致腦缺血、缺氧,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影響患者預後,因此維持患者適宜的腦氧供需平衡、保證腦組織新陳代謝是圍手術期麻醉管理核心任務之一。
腦氧飽和度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監測設備進行動態監測,目前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在高危手術如神經外科、心臟、大血管、器官移植手術等及高危人群如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早產兒及新生兒等。
腦氧飽和度監測可及時發現患者有無腦缺氧,指導預防及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在早產兒和新生兒中可指導吸氧時間及濃度,避免吸氧過多造成的損傷。
常用腦氧飽和度監測:
頸靜脈球部氧飽和度(jugular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jO2)監測
腦組織氧分壓(brain tissueoxygen tension,PtiO2)監測
近紅外光譜(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監測技術
臨床應用
1. SvjO2監測:
應用:神經重症監護室、心臟外科、神經外科。
臨床價值:用於監測顱腦創傷、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灌注受損情況,指導維持腦灌注壓(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及過度通氣的治療。
正常值範圍:55%~75%。
結果解讀:
降低可能因為二次灌注不足使腦灌注壓下降、發生低碳酸血症或腦氧耗增加使氧供需失衡。
增高則可能表示相對充血或動靜脈瘻,還可能與病理性動靜脈分流、腦死亡有關。
2. PtiO2監測
應用:原來用於嚴重顱腦創傷患者、現已廣泛用於ICU床旁監測和圍手術期麻醉管理,尤其是在患者需要監測顱內壓時。
臨床價值:指導實施個體化CPP、PaCO2、PaO2、Hb濃度目標等,亦可用於指導合併顱內壓監測時顱高壓的管理。
正常值範圍:20~35 mmHg
結果解讀:
低於10 mmHg是嚴重腦缺氧的指徵,然而,至今仍未界定低PtiO2治療臨界值,建議當PtiO2低於20 mmHg或15mmHg開始治療。
影響因素:
系統性因素主要有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二氧化碳飽和度、吸入氧分壓、心肺功能、Hb水平。
腦特異性因素主要有CPP和顱內壓、CBF、腦血管自動調節水平、腦組織氧分壓擴散梯度、探針周圍微血管的組成等。
3. NIRS監測
應用:圍手術期腦血氧定量應用,特別是在心臟和頸動脈手術、沙灘椅位的手術。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中確定適宜的CPP。
臨床價值:通過監測細胞色素C氧化酶濃度反映細胞代謝狀態,可以提示氧合變量,也有助於缺血後閾值的測定。
正常值:局部腦組織氧飽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2)值代表測定3個隔室加權後組織氧飽和度。rScO2正常範圍是60%~75%。
結果解讀:個體差異大,因此基於NIRS監測的腦血氧定量法被認為是監測趨勢。臨床研究和管理流程常以絕對rScO2值≤50%或從基線下降≥20%作為啟動改善腦氧合的觸發點。
影響因素:
生理變量:動脈血氧飽和度、PaCO:、BP、Hct、CBF、腦血容量、腦氧代謝率等。
病理變量:顱內血腫、腦水腫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三者比較
參考文獻:
劉強,韓如泉.腦氧飽和度監測方法及其應用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甦雜誌,2018,(3):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