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的臨床應用進展

2021-01-11 健康界

作者:閔祥振,賈智勇,郭蕊,王南海,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

近些年,近紅外光譜學(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監測患者局部腦氧飽和度(ScO2)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關於ScO2指導臨床應用的綜述卻鮮有報導。本文就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NIRS-ScO2)監測在預測神經功能損傷、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ND)的作用、心肺腦復甦(CPCR)中的應用以及各種可能對ScO2產生影響的因素等作一綜述,為臨床提供參考。

1.ScO2的作用原理

自1986年首次將NIRS用於術中監測患者的ScO2以來,臨床利用NIRS監測患者ScO2的應用日益廣泛。ScO2監測運用了NIRS技術,其基本工作原理為:固定於左右眉弓上緣的NIRS探頭髮出近紅外光譜依次穿過顱外皮膚顱骨後進入腦組織,處於不同氧合狀態的血紅蛋白吸收光譜的程度有差別,這種差異經過數位化處理就可以得到腦氧飽和度數值,其實質是根據腦組織血液中氧和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比例得出數值,其測定的基本原理與SpO2的測定原理相同。

NIRS-ScO2具有較高穩定性,適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因為該技術不依賴於動脈脈搏,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對於生命體徵不穩定的患者(體溫過低,血壓過低,休克,甚至心臟驟停的患者),仍然可以獲得較穩定的ScO2數值。ScO2對腦灌注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心臟驟停、肝移植等血流動力學紊亂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2.ScO2監測的影響因素

ScO2的數值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cO2的應用。在臨床應用NIRS監測ScO2的過程中,臨床醫師應注意有可能會對ScO2數值產生影響的因素,並區分其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皮膚色素、膽紅素及顱骨厚度對ScO2的影響:Sun等通過大樣本的回顧性研究表明,非裔美國人和白種人相比ScO2數值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這與皮膚色素吸收了部分近紅外光譜有關,表現為色素沉著越深ScO2數值越低,色素沉著越淺ScO2數值越大,這也是ScO2數值個體化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臨床醫師應該根據ScO2數值偏離基線的程度來判腦部的灌注狀態,以此來消除個體化差異對ScO2數值造成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血液中的膽紅素會吸收一部分近紅外光譜,這將使ScO2數值基線偏低。Jun等研究表明,ScO2數值是和血液中氧供系統聯繫在一起的,例如:血紅蛋白含量、心輸出量、PaCO2、pH等因素有關,血總膽紅素數值不會對ScO2數值相對於基線的變化程度產生影響,所以ScO2可以用於膽紅素較高的肝移植患者。Hirasawa等研究表明,顱外皮膚血流量的變化也可以影響ScO2,而通過改變NIRS探頭至顱骨的距離(15~30mm)並沒有對ScO2的數值產生明顯的影響。

顱骨厚度對ScO2數值的影響:ScO2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已經獲得了很大進展,然而由於成人顱骨厚度較厚使得近紅外光譜衰減較多,這在早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另有研究表明不同儀器設備亦可對數值大小產生影響:Schneider等將不同的NIRS-ScO2設備用於相同的新生兒,結果顯示,不同廠家生產的NIRS監測儀器的測量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最大的變異度可以達到12.66%,這可能是由於不同的廠家處理近紅外光譜數值的算法和機器設備的較準標準不一樣所造成的,所以臨床醫師應該根據ScO2數值的變化趨勢來判斷患者的腦灌注狀態。

不同體位對ScO2的影響:ScO2測定混合了25%的動脈血、75%的靜脈血和5%的毛細血管血液,體位變化可能會對腦循環中動靜脈血液的比例變化產生影響,這可能也是體位變化對結果產生影響的原因。沙灘椅體位下造成的術後腦損傷已經被廣泛報導,ScO2監測可以提示腦灌注不足,提高患者在圍手術期的安全性。患者在由平臥位轉變為沙灘椅位置後可以監測到ScO2的一個明顯下降(約10%),這種下降趨勢在10min後達到最大極限,當再次將患者改為平臥位後,ScO2的數值在第1分鐘內就出現了1個明顯的升高。

患者在沙灘椅位置時,ScO2的數值與MAP的波動具有相關性,然而在清醒的患者中ScO2的數值和體位沒有關係,表明除了麻醉藥物對ScO2的影響,沙灘椅體位也是使ScO2數值在麻醉過程中降低的一個因素。患者在頭低腳高位置時ScO2的數值會升高,PEEP10cmH2O頭低腳高位麻醉過程中ScO2的水平會維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水平,在俯臥位的患者中當用頭架把頭部託起時ScO2的數值將會有一個小範圍的提升(1%~3%),當把頭偏向左側或者右側時ScO2的數值將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大於5%),說明俯臥位的患者建議頭部保持中立。ScO2測定技術已經被證明在監測腦灌注方面效果較好,它可以比較容易的監測體位變化中出現的腦供血不足並及時的給予臨床幹預措施,從而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

PaCO2對ScO2的影響:PaCO2的增加將明顯增加ScO2和SjvO2。PaCO2將明顯影響ScO2,這可能與PaCO2的增加將明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的作用有關。腔鏡手術相較於傳統開腹手術具有損傷小、併發症少等優點。國內外的學者也都把研究重點放在CO2對患者內環境的影響上。Tuna等研究表明,將CO2氣腹壓控制在8~10mmHg時,患者的ScO2並不會產生明顯的變化,這表明將CO2氣腹壓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對維持患者內環境的穩定至關重要。

3.ScO2對PND的預測作用

非心臟手術患者PND:PND表現為患者手術前後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這種改變主要表現為記憶力的減退,反應遲緩,對日常事務的處理能力下降,這種情況可以持續數月或者數年,有研究表明41%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在術後7d發生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這種情況在老年患者中發生率較高,研究者通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認知功能表來了解患者手術前後認知功能的變化,對於老年患者可以應用簡短精神狀態檢查(ASEM)測試,來判斷患者術後是否發生了PND。

持續ScO2監測技術並且於數值下降時給予幹預措施,患者PND的發生率下降,有利於患者的快速康復並降低了患者住院費用。心臟外科患者術後發生PND的概率要遠高於普通手術,持續ScO2監測可以作為預測認知功能結果的一個敏感指標。持續的ScO2監測亦可以對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做出提前預判。老齡患者(年齡>65歲)和肥胖患者(BMI>30kg/m2)更容易發生ScO2降低,術後PND的發生率亦高於普通患者。ScO2測定具有較大的變異性,臨床醫師不應該僅以ScO2作為參考依據,臨床醫師應該用ScO2下降的最大百分數作為指導臨床應用的指標。ScO2下降的最大百分比超過11%,PND發生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6.5%和77.8%,提示如果ScO2下降的最大百分比超過11%,就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ScO2以避免患者發生腦缺血。

心臟手術後PND的預測:心臟外科手術中如果ScO2下降幅度超過基礎值的30%,患者術後發生神經認知功能損傷的可能性很大。有研究表明,對ScO2有效管理可以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ScO2對術中出現低血壓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害顯示出了較好預測效果。有研究表明,在接受心臟手術的患兒中有約1/3發生神經功能損傷,並且術中都出現ScO2降低。ScO2如果低於術前手術基礎值的20%,患者則有可能發生神經系統的不良後果,術後床旁ScO2監測在預測短期或長期神經功能損害有較好的效果。

4.ScO2在心肺復甦的應用

缺血性腦損傷是心臟驟停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心肺復甦成功的患者約有50%遺留不同程度神經系統的併發症。當MAP波動於50~150mmHg時,腦可以通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制使腦血流量保持恆定。美國心臟學會(AHA)建議維持心臟驟停患者MAP>65mmHg,心臟驟停患者必定存在內環境紊亂,腦血管的自動調節能力下降,依靠MAP的水平作為復甦效果的指標不是唯一指標。

Sekhon等研究表明,將MAP和ScO2聯合起來進行數據分析可以較好地評估患者的復甦效果。MAP增高同時ScO2下降表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能力嚴重受損;MAP升高伴隨ScO2不變提示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制仍然發揮作用。心肺復甦失敗的原因與臨床上缺少實時監控腦和其他器官血流灌注的設備有關。有研究表明處於一個高水平的ScO2可能和自發循環恢復有關,ScO2動態測量在心臟驟停中的應用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新生兒的復甦過程中進行ScO2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做出相應的幹預措施會減少腦缺氧和腦過度氧合的機率。有研究已經證明,心肺復甦過程中自發循環恢復患者的ScO2明顯高於未恢復的患者,ScO2下降幅度超過基礎值30%的患者發生自發循環恢復的機率為0,說明心臟驟停患者ScO2測定可為復甦質量提供相應的數據。

ScO2的水平可以作為一個強烈預示患者能否觸發自發循環恢復的指標。在心肺復甦後的第1個24h內,存活的患者ScO2數值與死亡的患者有明顯的不同,在復甦過程中應用ScO2測定可以預測患者存活的可能性並對患者後期是否會產生神經功能的損害進行評估。患者心臟驟停後進行ScO2測定可以預測神經損傷的程度,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較高的預測價值。Fukuda等的研究表明,可以使用ScO2作為指導心肺復甦的指標,但是不應該單獨使用ScO2當做停止心肺復甦的指標,臨床醫師可以將ScO2監測技術聯合其他監測技術一起綜合評價心肺復甦患者的復甦效果和復甦成功患者的遠期預後。

5.ScO2指導麻醉藥物的應用

在一些外科手術的過程中和緊急情況(例如肝脾損傷手術後的患者發生術後缺血性腦病的風險較大)中存在許多可以使腦灌注不足的因素,如何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安全成為麻醉科醫師的主要任務。NIRS-ScO2監測技術作為一種無創實時的監測技術可以探測到ScO2的細微變化,這也就為臨床醫師在腦保護中使用不同麻醉藥物提供了技術支持。

ScO2指導瑞芬太尼的應用:Silva等將不同劑量的瑞芬太尼應用於豬身上得出腦氧飽和度相較於頸靜脈飽和度在反映腦組織的灌注狀態更具有優勢,正常劑量瑞芬太尼的使用導致ScO2增加說明腦血流量有所增加,大劑量的瑞芬太尼導致ScO2下降說明大劑量瑞芬太尼使腦灌注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大劑量瑞芬太尼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輸出量,進一步降低腦灌注壓導致。因此,如果臨床應用大劑量瑞芬太尼將使腦灌注不足,從而導致腦損傷。

七氟醚和丙泊酚對ScO2影響:七氟醚和丙泊酚都具有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Valencia等的研究表明,七氟醚麻醉下(≤1.5MAC)ScO2要明顯高於丙泊酚麻醉,可能與七氟醚擴張腦血管有關,可以使腦組織的血流動力學維持在一個合適的範圍之內。但是該研究排除了顱內壓增高的患者,在這類患者中丙泊酚麻醉要優於七氟醚吸入麻醉更具有優勢,因為丙泊酚麻醉可以降低患者的腦耗氧量及顱內壓。在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維持的過程中,患者幾乎無ScO2的下降,提示臨床醫師七氟醚吸入麻醉可以降低腦損傷事件發生機率。

有文獻報導,對於2歲以下的患兒MAP下降的情況下,七氟醚吸入麻醉仍然可以使ScO2升高;對於≤6個月的患兒,維持MAP≥33mmHg,≥6月齡的患兒維持MAP≥44mmHg可以使ScO2維持在一個較平穩的狀態,降低腦損傷事件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後。這些研究表明七氟醚麻醉可以有效地提升腦灌注壓,對於腦灌注壓較低(排除顱內壓過高)的患者七氟醚麻醉是一種較優的麻醉方法。

6.ScO2在新生兒和小兒中的應用

缺血缺氧性腦病(HIE)一直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在大腦局部嚴重缺血時ScO2成病態增高趨勢。新生兒出生第1天腦血流量病態增加可以作為有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的敏感指標。過去由於新生兒的神經損傷功能短期內難以測量,這限制了ScO2的應用。現在血清S100β的測定可以用於測定神經功能的損傷,這使得ScO2在新生兒的應用增加。ScO2的下降和血清S100β的下降具有一致性。使ScO2保持在基線水平的50%以上可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腦損傷。

Mebius等通過對56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研究發現,這些新生兒在出生的第1個72hScO2數值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早期的診斷和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狀態將有助於改善合併心臟病變患兒的預後。NIRS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將為臨床醫師監測局部腦灌注提供有效指標,使臨床醫師可以早期發現潛在的神經損傷和血流動力學的紊亂,早期進行幹預改善患者的預後。

7.小結

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技術作為一種無創、可持續監測、簡單的腦氧供需平衡的監測技術,在指導臨床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技術經過了迅速的發展,現在已經廣泛的應用於臨床診療的各個領域,臨床工作中臨床醫師應該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對ScO2產生影響的因素鑑別其下降為生理性還是病理性。根據ScO2數值做出相應的措施,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根據各種藥物對ScO2數值的影響選擇最優的藥物進行麻醉操作。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技術作為一項實時、無創反映腦供需平衡技術,值得臨床推廣。

來源:閔祥振,賈智勇,郭蕊,王南海.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誌,2020,36(03):307-310.

轉載來源:麻醉平臺

相關焦點

  • 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用於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研究進展
    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儀基本原理 圍術期腦缺血缺氧的治療有效性有賴於早期診斷。近紅外光譜(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腦氧飽和度監測儀(以下簡稱NIRS監測儀)具有無創、可連續監測等優點,臨床上已用於心臟及大血管手術、CEA、顱腦創傷、頭高位手術及新生兒腦缺血缺氧的監測。
  • 腦氧飽和度監測
    腦氧飽和度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監測設備進行動態監測,目前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在高危手術如神經外科、心臟、大血管、器官移植手術等及高危人群如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早產兒及新生兒等。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從聚光近紅外產品看國產近紅外在糧油行業的應用進展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福祉科普|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在康復領域的應用
    近紅外腦成像技術在提高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研究熱門。因為它無創、便攜的特點,NIRS還可用於提高神經可塑性,與EEG所模擬的皮質活動作為反饋信號類似,NIRS也被用於多動症(ADHD)和腦癱患者的神經反饋康復治療。所以在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應用此技術來監測患者的康復情況越來越多。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血氧飽和度的監測的原理及影響因素知多少?
    血氧飽和度的範圍正常的血氧飽和度為95%~100%,靜脈血氧飽和度為75%,可通過血氣分析測定,臨床一線也可採用指套式光電傳感器測量,也叫脈搏氧飽和度儀,這是專門用於測量血氧飽和度的儀器。但在嚴重低氧狀況時,由於心內膜下的乳酸堆積,ATP合成降低,產生 心肌抑制,導致心動過緩,期前收縮,血壓下降與心排量下降,出現室顫等心律失常乃至停搏,嚴重威脅人的生命,所以動脈氧濃度的實時監測在臨床救護中十分重要。脈搏血氧儀的正常工作依賴於組織的良好灌注。
  • 近紅外技術在菸草行業中的應用進展
    國內近紅外分析技術應用於菸草始於1995年,王文珍等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測定了菸草中的總氮含量。之後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國內菸草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1997年,上海菸草(集團)公司技術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承擔的《近紅外技術在菸草品質檢測中的應用研究》,建立了菸草常規化學成分的近紅外快速分析技術。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如何利用近紅外傳感技術實現土壤監測?
    打開APP 如何利用近紅外傳感技術實現土壤監測?   Q:如何利用近紅外傳感技術實現土壤監測? Scott Smyser:近紅外光譜法可以用於測定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通過了解這些養分在農田間的分布,農民可以優化施肥。藉助Si-Ware的微型低成本傳感解決方案——NeoSpectra掃描儀,農民可以在現場實現這種分析,而不必把樣本再送到第三方實驗室。
  • 透視2019國際近紅外大會 應用是最大主題
    )」,強調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過程控制和質量檢測中的應用以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此外,本主題還安排了32場口頭報告,分別介紹了近紅外光譜在奶製品、農作物、食品、飲料以及相關產品分析中的應用。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一些科研團隊利用商品儀器開展研究工作,也有研究團隊針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開展了儀器的改裝和測量方式的改進,例如在線/在位測量裝置的設計並應用於監測餅乾的質量。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會議共安排了72個報告,內容豐富,包含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近紅外模型的建立及轉移、近紅外光譜相關標準的制定等。此外,各位專家還介紹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農業及食品、疾病篩查、生物製藥、環境、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取得的最新應用進展。  為期兩天的會議,與會專家學者與參會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群策群力,共同助力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
  • 近紅外手術「導航」的應用
    近紅外雷射器產生的激發光比白光具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即使更深層、更小的目標也能夠檢測到,而且細胞和組織的自發螢光在近紅外波段最小,因此在檢測複雜生物系統時,近紅外染料能提供更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 華米科技推血氧飽和度監測技術,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心率監測很重要,血氧飽和度監測同樣重要。結合裴帆迪微博長文中多次出現的"血氧飽和度"關鍵詞,已經提前透露了此次AI創新大會上華米科技將帶來與血氧飽和度相關的新技術。血氧飽和度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其飽和度高低與人們的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病變等疾病息息相關,因此通過針對血氧飽和度的監測,能對這些重要器官的疾病起到防患於未然的作用。目前市面上一些可穿戴設備的血氧飽和度檢測方案主是通過紅外信號在皮下漫反射來進行實現,但由於紅外信號接收端收集到的信號量較少,容易導致檢測結果不準。
  • 華米科技AI創新大會海報解讀 帶來更準確的血氧飽和度監測技術
    心率監測很重要,血氧飽和度監測同樣重要。結合裴帆迪微博長文中多次出現的「血氧飽和度」關鍵詞,已經提前透露了此次AI創新大會上華米科技將帶來與血氧飽和度相關的新技術。血氧飽和度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其飽和度高低與人們的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病變等疾病息息相關,因此通過針對血氧飽和度的監測,能對這些重要器官的疾病起到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從報告期間網友的反饋情況可以看出,近紅外已逐漸成為各領域研究的重點,16個報告的時間裡,網友提問近160次,反響十分熱烈。本次研討會分設了4個專場,分別為: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新方法、近紅外光譜在飼料/菸草領域的應用、近紅外光譜在食品/水果領域的應用、近紅外光譜在製藥/茶葉/紡織品等領域的應用。
  • 打開NIR應用場景 開啟近紅外應用新體驗
    隨著儀器、軟體和應用技術的高度發展,並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沉澱,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走過了從質疑到認可的過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工農業生產和科研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飼料、菸草、石化、糧食等領域都得了很好的應用,並為用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 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在大腦認知功能中的應用
    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在大腦認知功能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