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劃經濟時代走到市場經濟時代,星羅密布的農村平價超市與簡單組織的農業生產團體,供銷合作社在制度變遷中遺留下的,究竟是問題,還是未被開墾的寶庫?
周末震驚A股投資者朋友圈的證監會的人事變動,讓「供銷合作社」這個有點像上世紀名詞的概念火了起來。
對於60年代或之前出生的人來說,供銷合作社的名頭幾乎人盡皆知。那時候的人或許還記得一個名叫電影「紅色背簍」的電影,其講述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商品貿易背景——
「王福山」為山區群眾運送供銷社物質,「孫會計」和「馬經理」從利潤角度考慮,建議只運送效益好的商品,但王福山學習了毛主席著作,認為服務人民最重要,於是將高貨值產品擱在一邊,主要運送以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煤油、鹽等商品為主。
而對80後與90後來說,這個名字往往存在於當代史的歷史課本中,不成想,即便是如今,供銷合作社也在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
事實上,供銷合作社從計劃經濟擔任商品流轉主體,到市場經濟時期經過產權改革,到如今服務於三農發展,從歷經坎坷到如今,幾乎重新煥發新生。
2014年,供銷合作社成立60周年。彼時國家強調要「發揮供銷合作社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譜寫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城鄉新篇章」,而當年供銷合作社銷售已經達到了三萬億人民幣。
而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8年2月披露的數據,2017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5.4萬億,同比增13.5%;下轄機關事業單位2660個,實行企業化管理78個,僅佔2.8%。基層社共30281個,組織農民興辦合作社18.59萬個。進一步,供銷系統擁有各類法人企業21852個,省社所屬企業1193個,省轄市社所屬企業3100個,縣社所屬企業16054個。
這個計劃經濟的產物,如何能在市場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獲得民營企業都不具備的兩位數增長速度?
2017年,國務院頒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江蘇和廣東等地則落地配套文件,計劃使得省內社有資產實現資產證券化。
而在A股中,以供銷合作社為合資方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後的上市公司,包括供銷大集、輝隆股份、敦煌種業、新野紡織與湖南發展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股的供銷系將會加大外延擴張力度。
舊時「供銷社」
供銷社的名字,聽起來便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50年代初,中華合作社聯合機構成立,重點工作置於農村,而所謂供銷合作則是合作社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中間扮演的角色則是農村商品流通的執行主體。當時,因為農村供銷合作社的存在,相對來說,農村經濟開始在建國初期企穩,不僅促進城鄉交流,也彌合了村落之間資源與發展相對不平衡的局面。
很多人覺得合作社是中國人的產物,其實不然。日本和韓國都有農業協同組合,法國有西格瑪等合作供銷社,以色列、丹麥、義大利、巴西等地都有類似的農村合作組織。
然而在當時,供銷社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組織形成的計劃經濟產物。合作主體被認為比私有制存在方式更為高級,群體合作者引導個體生產,追求的目標為合作面鋪開,而非最大化生產資料和資源利用價值。
有資料指出,當時,加入供銷合作社的農民社員佔農戶總數的90%以上。1978年,供銷合作社商品零售額佔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5.5%;佔農村商品零售總額的68.2%。供銷合作社曾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市場經濟下的改制
在八十年代前,供銷社完全壟斷了幾億中國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國家逐漸取消商品統購統銷政策,計劃和票證逐漸退出經濟領域,供銷社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逐漸下降。
而失去了專營權的供銷合作社開始出現業績下滑,1997年至2003年,供銷社銷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計虧損近450億元,系統各種負債接近1400億元。基層在上述12年中連續虧損,基層與農民在地方的買賣關係也不復存在,職工從停薪留職,到網破,線斷、人散的低潮期。
九十年代中後期,國家相繼實施了化肥、棉花流通體制改革。1998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取消了國產化肥指令性生產計劃和統配收購計劃,由化肥生產和經營企業自主進行購銷交易。1999年,《國務院關於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規定棉花的收購價格、銷售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
與很多國有單位產權改革類似,供銷合作社也經歷了產權改革。
供銷合作社的組織架構有著鮮明的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時代產權確權改造結構的身影,由合作總社作為管理人,管理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各地供銷合作社分公司作為地方運營主體。其組織架構類似國資委控股國有資產的模式,即地方國資委直接間接控股下屬子公司。
如今,中國供銷集團下轄的供銷子公司,包括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中國棉花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源開發再生有限公司等機構,按職能不同,分別採用控股、參股的方式進行業務拓展。
而地方型的合作總社,與政務分布式管理的思路類似,地方運營主體不直接下轄於合作總社,並也可以控股下屬公司。
有言論稱,供銷合作社是個「四不像」機構,無論用什麼樣的標準去套——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都有些似是而非。
如今,供銷合作社的基層組織,很多都以「平價超市」的形式存在。市場經濟改革之後,大量的基層組織被原先的職個人承包,平價收購和販售農產品,同時吸引農民到店光顧,從而銷售其他農副產品或商品。
而在進入千禧年之後,地方合作社下屬機構代施專項扶植舉措,有計劃的去興辦一些養殖等。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希望便利店下鄉的京東和瞄準城鄉結合部的拼多多——農村有著廣袤而不可知的商業潛力。
A股「供銷系」
2002年,供銷社提出了市場化改革方案,核心內容是供銷社和供銷社下屬企業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自負盈虧,並引入社會資本。
而A股在此之後逐漸迎來了一些供銷社概念股。
A股的「供銷系」概念股分兩個結構,一個為省級供銷合作直屬,另一個為混合所有者改革,供銷社參股民營資本主導的結構。
省級供銷合作直屬的例子,包括輝隆股份、敦煌種業等公司。以輝隆股份為例,公司控股股東為安徽輝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其為安徽省供銷商業總公司籌資設立,後者則隸屬安徽供銷合作社。安徽省供銷商業總公司下轄公司包括置業,冷鏈、商貿、印刷等種種企業,其將基層合作社資產按照行業分類進行整合。
另一個混合所有制的代表,就是A股最直接的與供銷合作社相關的的企業「供銷大集」。從其歷史沿革,可以大致窺探供銷合作社混合所有制改革與資產證券化的基本路徑。
供銷大集原本系西安民生股份有限公司,為A股最早一批「商城」類公司。
2015年4月30日,海南供銷大集控股有限公司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海航集團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註冊資本金269億元,是海南省註冊資本最大的企業。2016年9月27日,西安民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收購海南供銷大集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2月23日,西安民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供銷大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短短一年半就實現了借殼上市,海南供銷大集是個什麼來頭?事實上,僅僅通過資源整合,海南供銷大集就完成了資產累積,旗下酷鋪商貿整合了湖南家潤多、陝西民生家樂、寶雞商場、上海家得利、江蘇南通超越、廣東樂萬家等運營多年,群眾基礎良好的本地連鎖超市。而其另一塊主要資產系2013年成立的掌合天下,主要為O2O的線下超市供貨商。
而從供銷大集的生態觀之,其仍然延續著供銷合作社如今以地方平價超市為主的運營模式,悄無聲息的布局於全國各地的大街裡弄。
如今的供銷系在研讀毛主席著作之餘,讀了更多的證券法,商業閉環的雞湯以及的O2O網際網路模式的理論,而前任證監會主席的平遷,在這種層面上,其實已經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