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黃山1月6日消息(安徽日報記者 吳江海)一個多月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重慶召開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專題座談會,黃山市供銷社作為全國唯一基層代表介紹經驗,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
「生產是基礎,供銷是主導,好比啞鈴的兩端;信用是支撐,好比啞鈴中間的抓手;一體是關鍵,融合發展才能顯示活力。」黃山市供銷合作社主任、供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邦鑄告訴記者,該市結合山區特點,抓住信用服務這個「牛鼻子」,用改革的方法破解「三農」領域貸款難、擔保貴問題,為生產和供銷兩個環節注入「金融活水」,探索出了一條「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徑。
抱團融資造血 探索資金互助
黃山市山多地少,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長期以來分散經營,規模效益低,再加上農業生產經營「看天吃飯」、產出周期長的屬性,讓其處於獲取融資的弱勢地位,也成為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盲區。「小、散、弱」一直是制約當地山區農業發展的瓶頸,而「融資難」加劇了山區農業發展遲緩的惡性循環。
黟縣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海波對此感受深刻。2019年下半年,當地遭遇了罕見的旱災,合作社種植的水稻減產,虧損了100多萬元。在現金流壓力凸顯之時,黃山市供銷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及時發放了會員互助資金借款,幫助合作社渡過了難關。
「我們一個合作社的庫存,可以保障黃山市半個月的口糧。」徐海波說,這幾年,合作社先後獲得互助資金2000多萬元,成長為全產業鏈優質大米生產的龍頭企業。2017年,他作為全國唯一一位農業基層群眾代表,參加了李克強總理主持的《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座談會。
徐海波說的「互助資金」,是黃山市推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新產物。2014年,黃山市供銷合作社注資5000萬元,成立供銷農副產品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啟動了「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發展。次年1月,黃山市供銷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採用「兩級控股、雙向參股」的股權結構和「五統一」管理辦法,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和「小額分散」的原則,穩步推進資金互助工作。
截至去年底,黃山市供銷系統建有資金互助經營網點15個,發展社員突破10萬人(戶),累計投放互助金借款61.08億元,黃山市供銷社被授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村合作金融創新發展研究基地」。
重振基層組織 激發源頭活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約束不斷趨緊,催生了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新型經營模式,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眾多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迅速發展。
「供銷合作社是服務『三農』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然而,許多農村基層供銷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境艱難,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群眾的要求。」黃山市供銷社副主任張玉有說。2016年,應運而生的黃山供銷集團在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中,充分發揮資金互助作用,以合作和聯合為紐帶,通過股份制模式,優選400餘家基層供銷社和專業合作社,推動資本、服務等各要素向優勢產業、規模經營和專業合作組織傾斜,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2017年以來,黃山市累計投放基層供銷社建設資金982萬元,全市基層供銷社由43個發展到97個。
黃山市是重點產茶區和名茶產地,茶葉產量、產值佔全省三分之一,出口額佔全國10%、全省80%以上。由於資金因素,一些茶企和合作社在春茶集中採購之際存在「打白條」現象,許多茶農不能及時拿到銷售款。針對這一現狀,黃山市供銷系統資金互助平臺主動開發「茶農借」產品,在茶企和茶農之間搭建起資金互助服務橋梁,助力茶企增效、茶農增收。
休寧新安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茶農借」產品的受益者,在社員互助資金的持續扶持下,帶動周邊茶農8000餘戶,建立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有機綠茶生產基地,成為黃山市唯一入榜首屆全國百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黃山供銷集團通過扶持、參股、資金互助等方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04家、綜合服務社874家,入社社員近17萬人,土地託管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超過26萬畝,服務內容從農資供應延伸到耕、種、管、收、售各環節,打造了一批茶葉、糧油等傳統產業種植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主導型、共建共享平臺型、傳統商貿提升型、示範帶動導向型、城市商業服務型等五大服務類型。
搭建流通平臺 打造供銷品牌
作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的重要基地,黃山市一直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2015年,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與處置、統一財政補貼的「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全面推行農藥集中配送,黃山市供銷社社有企業通過競標成為全市農藥集中配送經營主體。
「目前,黃山市建成農藥集中配送網點466個,實現鄉鎮全覆蓋,累計完成生態農藥配送額1.46億元,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瓶(袋)6961萬個,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率達80%,農藥使用量比基期下降20%以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置率達100%。」黃山供銷集團副總經理程金橋說,推行農藥集中配送,不僅農業節本率超過40%,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而且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去年初,省供銷社制定《關於積極推廣農藥集中配送的指導意見》,在全省積極推廣黃山市這一做法。
特色農產品如何體現優質優價?市場是導向,營銷是關鍵。黃山供銷集團依託資本和基層網絡優勢,牽頭整合當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資源,成立黃山市精緻農業產業協會,共建共享「田園徽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同時,試點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消費品銷售、配送及快遞物流末端配送等業態,聯合龍頭企業、大型連鎖商超和上市公司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在長三角乃至全國搭建線上線下流通平臺,打造優質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全程可追溯的「直通車」。
最新數據顯示,黃山市近70%優質農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
據劉邦鑄介紹,「十四五」期間,黃山市供銷系統將發揚「背簍」精神,以為農服務供給創新為重點,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和融合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真正讓農民挑著「金扁擔」,成為振興鄉村的主力軍。
短評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把供銷合作社的品牌和網絡優勢,與農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優勢、社員的資金互助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了大組織大平臺與小組織小農戶的有機結合,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黃山市緊扣「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與農民合作,讓農民共享,探索為農服務的「啞鈴結構」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