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支中超球隊的頭等大事不是引援,也不是下賽季的備戰,也不是恆大的亞冠任務,而是每支球隊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改名。必須改成中性冠名,不能有任何的企業元素,必須在下個賽季開始前改完。
既然要改名,還必須中性。這可難壞了各支俱樂部,因為以前各支球隊的想法就是,城市加fc的辦法。但是足協還有工商註冊都無法通過,所以這種辦法就不行,各支球隊必須找到更合適的名稱才行,不然下個賽季就要被處罰。
現在有消息說,恆大的有意取名華南虎,富力有意取名越秀山,魯能換成泰山等等,這樣的取名方式,真的可笑。以後的中超對陣是大連人對陣河南人,廣州虎對陣東北虎,未來可能有泰山對陣華山,西湖對陣天池。
這樣的取名方式,足球比賽就變成動物世界,或者國家地理。雖然讓各地的風土人情在足球領域出現,這樣的做法很中性,但是傷害了投資人的利益。以後新球迷去哪裡知道建業堅持了那麼多年,不深入了解,誰又知道老胡,許家印這些名字與足球有什麼關係。建業,恆大這樣的地產商與足球又有什麼關係?
投資者無法通過足球,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產業或者公司,那麼這些投資者又為什麼投資足球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喜歡?為了喜歡就要無償的投資?足球是一項運動,也是一場生意,不是公益,更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就能搞好的東西。
足協要求投資人取中性名字,這就好比自己都孩子,不能跟自己父母姓,然後找一個聽了不知道是幹什麼的名字。如果你不看足球,你告訴大連人是幹什麼的?不看足球的就以為大連人就是大連當地人。
中國足球都影響力太低,說道恆大或者建業,很多人只知道這些名字是地產公司,不知道他們還有足球隊。中國球隊的知名度遠不如歐洲,提到皇馬,巴薩大家都知道他們是足球俱樂部,但是這些名稱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簡稱,但是中國足球就是各地商業大佬簡稱,這也是約定俗成的事情。
足協知道各地的商業大佬為什麼投資足球,然後還必須中性名稱。這樣傷害了投資者的熱情,這也不所謂,反正足協聽到「鈴鐺響」。這就是典型的掩耳盜鈴的做法,但是足協認為這樣很好,這樣有利中國足球的發展,足協一句話各支球隊就必須跑斷腿,不然就處罰。這樣的足協真能帶領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