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末,中國足壇最喧囂的事件不是哪支球隊又有什麼重磅引援,而是河南建業俱樂部因為更改球隊名稱的事情,遭受了當地部分球迷的激烈抵制。球迷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喊慣了二三十年的隊名,無論是家中的球衣還是各種票根、紀念品,一下子面目全非,承載了多年的情感寄託,似乎一下子全變了。
中國足球環境下球隊與球迷之間的聯繫,背後是中國足球的傳統與文化。有人思考,中國足協對於中超「中性化更名」一事上的一刀切,是否妥當?決策是否科學,有沒有經過充分論證,這都是外界希望知道的事情。
專題策劃/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白雲
現狀 溝通少、一刀切,容易引起反彈
按照足協要求,從2021年1月1日起,中國的各級足球隊,都要「一刀切」的使用中性名稱了。
因此,像廣州恆大、北京國安、廣州富力、上海上港、山東魯能,甚至是企業已經消失的上海申花等,都要改成中性名稱了。
雖然有人認為,在中國足球當下還不發達,還要依靠企業,球隊應是企業「廣告牌」的時代,現在就一刀切使用中性名,顯得有些倉促了些,這或會影響到中國足球的發展。這雖有些道理,但也不得不說,如此一刀切,也自有好處:那就是相對平等,快刀斬亂麻地解決球隊名稱問題,省得有人在用企業名,有人卻不能用,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質疑。同時,要創造百年俱樂部,按國際足球慣例,不用企業名,也是常態化做法,也能免去企業更迭不斷,造成的球隊名稱朝起夕改亂象。
但是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工作目前進展緩慢,以北京國安和天津泰達為代表的的傳統俱樂部要「死磕」,成立於1996年的長春亞泰也以亞泰名稱申報。除了大連人、廣州城、深圳市、廣州隊等幾支球隊改名外,其他球隊還一直沒有動靜,這足以說明中國足協的這個做法並未得到廣泛認同。
由於中性化改名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足協方面應該採取一些必要的溝通措施。比如邀請球迷組織和零散球迷代表、各俱樂部相關人士、體育市場開發的專業人士、高校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乃至於工商、法律界的專業人士,召開一個懇談會答疑會,解答各個俱樂部和球迷在更名問題上的疑問。
事實上,通過日韓聯賽的發展規律來看,所謂的職業聯賽中性名,起到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基礎,而不是人為禁令。如果在職業化開端之初就做好頂層設計,例如國安、泰達、亞泰、申花這樣的名字,拿掉也就拿掉了,沒有多大的情感負擔。但如今26年沉澱下來,你說這不是文化,而是阻礙,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中國足協,還是需要更多的決策前調研,科學的論證、周密的計劃、實施前的解釋答疑。否則,球隊的歷史、球迷文化容易因一紙通知而割裂。
願景 「中性名」有利於俱樂部「造血」
實際上,足球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屬於國際慣例。改名的本質就是要提高足球在地區的影響力,改變中超球隊以企業作為個體的運營方法。俱樂部在未改名之前大多以贊助商為冠名,大多以企業作為一個個體進行文化的滲透。
眾所周知,在高度發達和職業化的歐洲足壇,俱樂部的名稱大多是以城市、地區名稱命名,例如皇家馬德裡、馬德裡競技、巴塞隆納、曼徹斯特聯隊、利物浦、AC米蘭和國際米蘭等。還有一些是基於歷史元素積澱而命名,例如凱爾特人、託特納姆熱刺。當紅牛集團強勢介入足球領域,打造出兩支頗具戰鬥力的萊比錫紅牛與薩爾茨堡紅牛,就曾在名稱上引起了當地聯賽許多參賽俱樂部的反感與抵制。
實際上像是現代足球的起源地英國或者是足球王國巴西,球隊名稱也大多是城市名或者地區名。在英格蘭,名稱帶上「聯」和「城」字,是其一大特色,如曼聯、利茲聯和曼城、萊斯特城等。切爾西更是其首都倫敦中的一個著名的繁華地區,這就好比是北京國安改名叫朝陽或者東城那樣。北美的各種體育俱樂部強調趣味性和親和力,他們偏愛動物或者日常用品,什麼伐木者、開拓者、紅帽、白襪、快船、灰熊、雄鹿、鵜鶘。
而在中超,俱樂部的名稱幾乎全是省份/城市+主贊助商的組合,商業味道十足。但實際上,企業冠名俱樂部,等同於將俱樂部大包大攬全部養起來,俱樂部無法發自真誠地去積極開拓市場,打造自身造血機能。反正都是企業的一部分嘛,自然有人餵養。而在球迷心目中,如果我不認同你這個企業的文化,是不是也容易連帶這支球隊一起「恨」上了?
從歐美成熟聯賽的經驗來看,中性隊名比較容易開拓球迷市場甚至是海外市場。比如說你很難與「倫敦電力公司」「德州儀器」「西雅圖波音」「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這樣的球隊名稱產生情感紐帶,更加不會願意花錢去支持這樣的球隊,這是一種發自本能的抗拒心理。
或者說,如果我是一個企業主,當我與富力、恆大或者其他什麼贊助商有競爭關係的時候,我還願意投資到這個俱樂部上面嗎,本來有機會一起努力做大一塊蛋糕,結果卻因為一個傾向性明確的名稱而放棄了,自然也就不利於俱樂部開展多樣化經營。
他山之石 日本走過30年「企業聯賽」
日本足球在職業化以前其實是企業聯賽,球隊也都是由財團控制,比如三菱、松下、日產等。日本J聯賽職業化開啟於1993年(近比中國早了一年),當時J聯賽有的球隊是中性名有的還是企業名。早在J聯賽開始之前,「日本職業聯賽之父」川淵三郎就提出了「百年構想」與「地域密著」(大概意思是地域性密切的情感聯繫),就是要求職業足球俱樂部不能屬於企業財閥私有,必須具有社會屬性,應該紮根當地社會,並且鼓勵當地政府或單位入股。
正是在這兩個口號下,J聯賽開始中性化命名改革。基本上在1996年之前,就完成了中性化名字的改革。
但是也需要看到,中國與日韓的國情以及足球職業化發展路徑不同。
J聯賽是從企業聯賽過渡而來,企業已經有了足夠的曝光率。日本的所謂企業聯賽是從1965年就開始了,到實行職業化的1993年,已經過了將近30年,而且上世紀90年代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當時日本絕大部分球隊對於企業投入的依賴性已經不是特別強。
中國的聯賽則不一樣。中國1994年開始實行的職業化,至今改革尚未徹底,而職業化之前中國足球是專業化,也就是說,中國足球是從專業化直接跳到職業化,並沒有經曆日本聯賽企業化這條路。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足球從1994年至今,都是企業聯賽,而非職業聯賽,甚至直到今天,中國球隊也無法脫離企業注資。
韓國K聯賽「企業名」自然「消亡」
至於韓國聯賽,則與中國聯賽有點相似。
韓國聯賽以前也是企業聯賽,現代、三星、大宇等企業控制球隊。K聯賽也都是拿企業聯賽當成職業聯賽,但問題是,韓國聯賽成立的時間很早,他們在1983年就開始創辦,比日本早了10年,比中國早了11年。
韓國聯賽當時創辦的時候,其實跟當時的日本聯賽差不多,都是無法完全脫離大企業,所以現代、大宇、三星這些大公司的名字就一直都在球隊的名稱中。不過,隨著近年來的發展,韓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球隊。
所謂市民球隊,就是非企業球隊,其最大的特點是,控股方為市政府,俱樂部主席往往就是市長,如大邱FC、濟州聯。
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企業也不願意再投資足球,將球隊交給市政府接管。比如曾經的亞洲冠軍城南一和,一和集團是韓國的一家食品公司。2014年,球隊被城南市政府收購重組,改成「城南FC」。還有像首爾FC這樣的球隊,原本是安陽LG,後來球隊搬到首爾,佔了首爾的世界盃體育場,引發民眾不滿,球隊通過改名成市民球隊名稱的首爾FC來博取球迷歡心。
其實,韓國聯賽裡的那些企業球隊也都有中性化的名字。比如,全北現代的全稱是「全北現代發動機」,蔚山現代全稱是「蔚山現代老虎」,水原三星全稱是「水原三星藍翼」,包括以前的城南一和,全名也叫城南一和天馬。
發動機、老虎、藍翼、鐵人、天馬,這些才是他們球隊的名字,至於夾在中間的公司名字,完全是屬於歷史遺留問題,或者說是為了安撫老球迷的一種習慣性叫法。
對於這些企業名稱,韓國足協和K聯賽並沒有做出強制要求,因為球隊已經有了中性名字,而保留企業名字只是一個歷史原因,這些企業名稱早晚也會慢慢消失。
擬改名俱樂部
廣州富力→廣州城
廣州恆大→廣州隊
深圳佳兆業→深圳隊
河南建業→洛陽龍門
「老牌」俱樂部
北京國安 1992年
上海申花 1993年
河南建業 1994年
長春亞泰 1996年
山東魯能 1998年
天津泰達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