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俱樂部的氣質與底蘊,是通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澱而形成的。Osports供圖
歲末年初,中國足協關於職業足球俱樂部隊名必須中性化的規定激起不小的波瀾。有的球隊不想改名,有的球隊則乾脆改得誰也不認識,直到現在,也沒有定出子醜寅卯來。誠然,隊名去企業化,換中性名稱符合中國足球長遠發展需求,目的是要培育一個長久的足球文化。就像歐洲那些百年俱樂部一樣,一個隊名用了一個多世紀,愈久彌香,品牌價值越來越金貴。那麼在金元掌控下的歐洲足壇,是什麼力量讓這些歐洲俱樂部保持隊名中性化的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成君
源流
當初建球隊
可沒贊助商
歐洲足球俱樂部,發端於19世紀60年代的英格蘭,從那時起,俱樂部的名稱就一直保持著中性,或者換句話說,在足球俱樂部初生時,就根本沒有隊名以企業冠名的生存土壤。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他的著作《傳統的發明》中講述了現代職業足球產生的原因。現代足球,本來是貴族創建了規則,在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學校、體育俱樂部裡進行的業餘娛樂項目。但是它太好玩了,以至于越來越流行,被大眾階層所接受和認可,並開始職業化。也就是說,有人要靠足球終身吃飯,而職業俱樂部則是他們的工作單位。
因此職業足球俱樂部在創始之初,完全是大眾階層自己發起的,他們是工人、職員或者教師,為了共同的愛好和夢想,端起了足球這碗飯。沒有財團和企業去資助他們,一切都依靠自己和紮根的社區。
而歐洲的足球傳統文化也是一種社區文化。最初的俱樂部也是基於社區組織而建成的,因此建立隊名時,也往往以球隊所在地區為名。在倫敦,我們可以舉出好幾個這樣的例子。「藍軍」切爾西所在地區是西南部的切爾西區,託特納姆熱刺所在的地區是北部的託特納姆區,女王公園巡遊者所在地區則是西北部的女王公園區。
也就算阿森納有些另類。中國球迷叫它「兵工廠」,的確,它就是由倫敦的武器製造所的工人創建並最終職業化的,不過皇家兵工廠可沒有贊助過他們,阿森納不管怎麼講也不算隊名帶企業。
歸類
怎樣起隊名
有時看心情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隊名也並不高大上,它們主要以地區命名,也有一些摻雜著本地的人文特色,而有的球隊名,更是組建者慌亂之中一拍腦門的決定。
我們來簡單地分一下類。
首先是以地區為隊名的球隊。這樣的俱樂部最多,上面已經舉了不少例子,這裡再補充幾個:利物浦、多特蒙德、巴塞隆納、巴黎聖日耳曼以及拜仁慕尼黑。可能有球迷質疑拜仁是不是個企業名。不是的,拜仁就是巴伐利亞州,這是一個典型的州名加市名的球隊。
其次是「某某聯」。最著名的當數曼聯。曼聯的前身是鐵路工人組建的牛頓希斯LYR,之後瀕臨破產,一名曼徹斯特的啤酒商人決定注資,這要放到現在起碼該叫「曼啤」隊吧,但是人家沒有,直接命名曼聯。
接下來是以體育、競技命名的球隊。英語和西班牙語是sporting,atletico或者racing。這些球隊成立時間較早,脫胎於更早的一些體育俱樂部,例如馬德裡競技、裡斯本體育以及維岡競技。
還有一類就是以皇馬為代表的「皇家」隊。它們基本上集中在在西班牙,現在一共有17家,例如皇家貝蒂斯、皇家馬洛卡、皇家薩拉戈薩。這些球隊主要是在20世紀由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冊封。這名國王熱愛體育,為了推廣足球,有助於職業俱樂部的發展,才冊封了這些皇家球隊。時至今日,很多球隊已經不再打出皇家旗號,例如桑坦德競技,而第一個被冊封的皇家拉科魯尼亞,現在也基本上不再叫全稱了。只有皇馬,成為了西班牙足球標誌性的俱樂部。
其它的一些球隊的命名則是海闊天空,完全看創建者的興趣、愛好以及頭腦的靈光一現。意甲勁旅尤文圖斯是由一群年輕學生組建,起隊名時各抒己見,最後不得已就用「青年」的拉丁文來命名,從此就有了百年尤文。
總結了這麼多,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歐洲俱樂部的命名其實也很隨意,除了沒有贊助商的名稱外,名字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特例
想打擦邊球
看看多困難
那麼歐洲聯賽這麼多俱樂部,有沒有特例呢?還真的有,並且存在於對球隊要求最嚴格的德甲聯賽中。
沒錯,這支球隊就是近年來的足壇新貴萊比錫RB。這支球隊歷史很短,從一開始建隊便被贊助商紅牛所有,這家企業在萊比錫身上付出了巨大的花費與精力,因此希望將自己的名字放在隊名中。
但是,在德甲聯賽中,這樣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德甲的運營自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其中為了防止資本控制足球,做出了很多硬性的要求,最有名的一條就是「50+1」政策。也就是說不管企業投入到球隊多少錢,贊助商決定權最多只有49%,剩下的51%是由俱樂部自己以及球迷會員說了算。另外,在隊名和隊徽的中立性上,也有明文規定。
在這樣嚴格的規定下,企業想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隊名中幾乎不可能。紅牛最終打了一個擦邊球,將俱樂部名定為「萊比錫草地球類運動協會」,其中草地球類的德語是Rasen Ball,簡稱RB,和紅牛的首字母一樣,算是退而求其次了。
另外,德甲聯賽中還有一支球隊能明目張胆地加上贊助企業名,這就是拜耳勒沃庫森。因為這一名稱在德甲聯盟規定出臺前就已經存在,並且約定俗成,因此就一直沒有改過來。不過現在的球迷也基本上稱它為勒沃庫森,不提全名了。
出路
造血功能齊全
不怕商業冠名
其實,從歐洲各大聯賽以及俱樂部的經營來看,隊名用中性化名稱,是有助於自身發展的,其獲得的利益遠遠大於贊助商冠名所帶來的回報。
一個中性化的隊名,不僅能團結俱樂部所在地的球迷,也有利於開拓更加廣泛的市場,讓更多的其他地區球迷參與進來,並獲得認同感。一個外地的球迷是很難對都靈菲亞特隊、倫敦電信隊、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隊產生感情的。
另外,歐洲足球文化濃鬱,一支球隊的球迷往往延續了四到五代人,他們和現在的一些中超球迷一樣,是很反感自己熱愛的球隊突然間改名換姓的,因此歐洲球隊隊名的中性化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一百多年來,贊助商換了無數,球隊還是這一支,算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因此,當大批的企業開始將資金注入足球俱樂部時,他們壓根沒想過把自己的名字加在隊名裡,這樣做不僅毀了一支球隊的文化,更可能會失去球迷的支持,以及其它球隊強烈的排斥,成為一支不折不扣的另類球隊。
更何況,俱樂部可以通過高額轉播費及廣告收益自負盈虧,在經濟上有自己的獨立話語權,贊助商不能全說了算。
如今,歐洲足球俱樂部的發展呈現出兩條路。一條是像曼城、巴黎這樣由大讚助商控制,打造出超級豪門的路。一條是尋找本源,以小投入打造市民足球,讓足球回歸到社區文化中的路。這兩個方向都不允許企業自作主張隨便更名,因為豪門球隊家大業大,名氣比贊助商大得多,能隨便改嗎?而市民足球則不需要太多的贊助,更不用改名。因此,歐洲球隊隊名的中性化,從一開始就是理所當然的事,發展了上百年,更是深入到每個球迷和從業者的心裡,誰也無法把自己的商業意志強加到裡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