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超職業聯盟副主席、富力俱樂部董事長黃盛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中性化命名操之過急,將打擊投資人的熱情,應等到中超俱樂部實現收支平衡時再實行中性化命名。
中性化命名將打擊投資人的熱情,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要想等到俱樂部實現收支平衡再進行中性化命名,則是太過於理想化。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搞了27年,至今為止尚沒有實現收支平衡。我認為,如果等下去,永遠等不到合適的時機。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而且我們不要小看中性化命名舉措,這或將起到倒逼改革的作用。我認為這其中的邏輯應該倒過來,不是俱樂部實現收支平衡了才可以中性化命名,而是中性化命名可能引發改革進而促進俱樂部實現收支平衡。
中國足球資本的第一次大撤退,發生在1998年,以大連萬達和武漢雅琪為代表。大連萬達打著「黑哨」的名義退出足壇,而雅琪則實話實說光賠不賺實在玩不起了。從那以後的二十多年,中國足球的市場化改革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足球背後的資本根本也沒想從足球身上掙錢,他們看中的是投資足球的宣傳效應以及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本質上還是為了自己企業發展,只不過是不直接從足球身上薅羊毛。而將球隊的名稱冠以企業名稱,是企業利用足球最重要的宣傳手段之一。現在這種權利被限制後,我認為資本將會向兩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是退出。既然投資足球的理由不存在了,那麼退出就是必然的選擇。將來,河南建業更名洛陽龍門的事情,絕對不是終點,也絕對不是個案,而將會普遍性地發生在我們的職業聯賽俱樂部身上。
第二個方向是謀求生存。資本投資足球,一是為了掙錢,二是為了宣傳,宣傳不是最重要的,掙錢才是初衷。中國足球職業化初期,那麼多企業滿懷一腔熱血投資足球,原本是看好足球市場、足球產業的發展,無奈遲遲沒能等來掙錢的那一天。企業不會光幹賠本的買賣,既然不讓賺吆喝了,那就必須要能賺到錢。因此,中性化命名之後,足球背後的資本,將有足夠的動力去推動足球市場化產業化的進一步完善。當然,這個目的,不會一蹴而就,肯定需要一個過程。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沒有足球文化積澱的國家,培育完善的足球市場和足球產業將會是荊棘滿布、步履維艱。
中超中性化命名與限薪令是一套組合拳。限薪令是為了挽留資本繼續支持足球,更著眼於當前,因為2020賽季數支職業球隊的退出,就已經敲響了俱樂部過度投入燒錢難以為繼的警鐘。而中性化命名,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盤大棋的第一步,著眼更加長遠,其背後,也許還將醞釀更加有力的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