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魯蜜報導11月25日上午,各中超俱樂部在中國足協的組織下,於蘇州召開了「中超俱樂部工作會議」,足協主席陳戌源和16家俱樂部代表共同出席。整個會議時長2個小時,討論的內容幾乎可以影響到未來很長時間整個中超的運營和發展。
2021賽季,將是一切的開始。內外援從下賽季起進一步限薪,國內球員稅前500萬人民幣,外援稅前年薪300萬歐元,隊內外援總工資不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俱樂部投入總額不超過6億元。關於限薪有可能衍生的「陰陽合同」問題,會上足協下了命令將在明年進一步嚴格督查。此外,更讓人關注的是,三級俱樂部明年準入之前,全部要完成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任務——足協領導在會上指出,目前除了大連人俱樂部之外,其他15家俱樂部均需要在俱樂部名稱上做出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完成中性化,這是和去年討論的改名方案有所不同也是更為嚴格的地方。
職業聯盟最早會在12月成立,目前對於中國足球來講,成立職業聯盟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指的是最終的主席人選。記者了解到,主席人選還在最後確認當中,此前最接近的是周金輝,在完全確定之前,職業聯盟的工作將由劉軍和黃盛華負責,黃盛華或將會跟劉軍一樣,辭去原俱樂部董事長一職。明年3月份開打的中超聯賽,也會在職業聯盟的主導下、足協的監管下開展。
限薪細則與合同監管
關於中超俱樂部內外援薪水限制的問題,從今年年初開始就已經討論很多。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俱樂部在今年縮減開支,可還是難以逃掉欠薪和入不敷出的命運,其中不乏一些國企俱樂部。年初中超倡導的「降薪」令,實際上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落實,不少俱樂部都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處於觀望態度。在11月25日上午的中超俱樂部會議上,2021賽季開始的限薪令,終於落下實錘。
會議上確定,自新賽季開始,中超俱樂部國內球員稅前年薪封頂500萬人民幣,外援稅前年薪封頂300萬歐元,於此同時中超俱樂部隊內所有外援總工資金額支出,不能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
2018年底,中國足協正式出臺最嚴「四大帽」政策,「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和「轉會帽」嚴厲縮減球員薪資和俱樂部投入。當時規定的是中超國內球員個人薪酬(不含獎金)最高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元人民幣。參加2019年亞洲杯、2022年卡達世界盃預選賽的國家隊球員在個人最高薪酬限額基礎上上浮20%執行。當時只是對國內球員的薪資進行了重點縮減,一年後,也就是2019年年底,足協又公布了政策,國內球員限薪標準不變,外援稅後300萬歐元。
國內球員從1000萬稅前工資,如今減半到500萬;外援頂薪稅後變稅前,還增加了所有外援稅前薪資總支出的限額,這是本次會議相較之前的降薪,最大的不同。
在俱樂部總支出問題上,2018年底年宣布的中超俱樂部在2019年支出最高限額為12億,2020年為11億,2021年為9億,但這些數字不包括青訓支出,而從今年11月25日的會議得出的結論是,中超俱樂部在明年的年度支出縮減到6個億,這6億裡邊,不僅包含了一線隊和俱樂部的整體運營,還包含了青訓支出。
其實不少俱樂部在新的限薪令開始之前,就已經在為明年的預算和引援做起了打算,大多都是以新的限薪標準為基準。畢竟經過疫情環境下一年的運營,各俱樂部都有說不出的難題。此次新限薪令的施行,也並未遭到俱樂部的牴觸。
當然人們比較關心的是,限薪對於明年即將籤訂新合同的球員比較好辦,那麼對於那些還有合同在身的內外援,應該如何讓他們接受新的限薪令呢?2018年那次宣布降薪,在這個問題上解決辦法是,自2019年1月1日起,在中國足協新備案的合同按限額籤訂;合同尚未到期的球員,待現有合同到期後再按限額重新籤訂。而在25日的會議上,足協針對這一點有了完全不同的辦法,新辦法明確提出,在未來兩周之內會把新合同模式發到各俱樂部,有合同在身的球員也需要按照新的限薪標準來重新籤訂合同。重點是,原有合同和新合同之間存在的薪水差價,將以補充協議的形式來籤訂,超出部分目前不計入俱樂部總支出限額。
2018年在首次宣布降薪的時候,中國足協就已經重點申明過對於「陰陽合同」的治理問題,確定以包括俱樂部自查、足協稽查和移交稅務機關處理等方式來監管,違規俱樂部將受到扣除聯賽積分、取消準入資格的處罰,違規教練員、球員將受到一至三年禁賽處罰。本次蘇州會議,足協再度重申將嚴查因為降薪可能衍生的「陰陽合同」問題,足協表示要求俱樂部之間互相監督和舉證,一旦有舉報出現,足協將立刻介入調查,違規俱樂部將被直接扣分,違規隊員將停賽1年以上,處罰罰金為「陰合同」的1-5倍。
職業聯盟和俱樂部改名
除了限薪和監管之外,蘇州會議上討論的重點還有兩項,一個是職業聯盟的成立,另一個是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問題。
關於職業聯盟,今年4月份廣州富力足球俱樂部投資人張力向媒體透露,去年12家中超俱樂部投資人聯名要求儘快成立職業聯盟,但隨後籌備工作陷入停滯狀態。隨後中國足協很快回應,在足協官網上發表了《中國足協關於推進職業聯賽理事會相關工作的說明》,公告中表示:「2019年底以來,中國足協按照《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第十四條的具體要求,對原有方案做了必要的調整和充實。新的方案得到了廣泛共識,目前按照程序正在推進中。」
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中國足球的也經歷了重重考驗,首先確保了各級聯賽的完整運行,職業聯盟的事情,在中超、中甲徹底完賽之後,再度被重提,足協主席陳戌源在數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爭取在今年成立職業聯盟,明年的聯賽讓職業聯盟去運營。
25日的會議上,關於這個議題幾乎到了最後「官宣」的節點了,職業聯盟最早會在12月成立,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實際上指的是聯盟主席的最終確認。此前記者獲悉,最接近該位置的人選為國安俱樂部董事長周金輝,目前足協仍然在與其溝通和接洽中。但職業聯盟成立在即,工作也將馬上開展,現有的工作將會由前蘇寧俱樂部總經理劉軍和富力俱樂部總經理黃盛華負責,黃盛華或將與劉軍一樣,在正式開展工作之前,辭去原俱樂部董事長一職。無論如何,聯盟會在下賽季聯賽開始之前正式工作,因為蘇州會議上已經確定,下賽季中超聯賽將在明年3月開打,屆時新賽季聯賽將由職業聯盟主導,中國足協監管,總共打滿30輪。
最後一個重要的議題,是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包括中超、中甲和中乙三級聯賽)。足協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是有令在先,去年12月,足協再次確認了加快推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需要在2021賽季前完成新俱樂部名稱的註冊,屆時若未能通過中國足協認證,將不被授予聯賽準入資格。不過此前,足協提出這個概念之時,處於對職業聯賽發展狀態考慮,也有「例外」條款。即:若俱樂部名稱或簡稱原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樂部長期、連續使用,使其名稱在足球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形成俱樂部品牌或在球迷群體中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可在規定時限內經俱樂部向中國足協申請並批准,可將該名稱認定為中性名稱。不過申請此類名稱認定的隊伍必須為2004年中超聯賽前已經參加甲A或甲B聯賽的俱樂部,並連續參賽至今。同時,俱樂部未發生所屬地方會員協會的變更。
若按照當時的條件來看,中超俱樂部中其實符合條件的不少,例如天津泰達、河南建業、長春亞泰,北京國安、上海申花以及山東魯能。而在此次蘇州會議上,此前的這一例外政策不復存在。足協領導明確指出,現中超16家俱樂部中,僅有大連人一家俱樂部符合新賽季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其他15家俱樂部均要對原有的俱樂部名稱進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實現中性化。
關於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如何去界定,一時間也成為了各方討論的焦點。其實足協意見稿很明確:俱樂部全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或其他)」的形式,簡稱採用全稱中的「地域名+俱樂部名」。全稱中的地域名應為俱樂部所屬地的名稱或所在城市名稱,俱樂部名應為中文,不得超過4個漢字,且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足協相關人士在會議上也進行了清晰的說明:俱樂部名稱中不得有股東公司、或者關聯單位的名稱出現在俱樂部的名稱中。假設俱樂部的股東或者是控股公司下屬企業或公司中,有相關子公司或子企業使用過的公司名稱,則這個名稱就不被視作「中性化」。各家俱樂部在申報足協時,需要提供各種詳細的材料予以證明。
如此一來,像河南建業和天津泰達、北京國安這樣的老牌中超俱樂部就要完全更名,類似像上海綠地申花、山東魯能泰山,可以去掉「綠地」和「魯能」,保留「申花」和「泰山」就可以。對於很多中小俱樂部來講,例如重慶當代、武漢卓爾、青島黃海青港等等,也不知這一次完全去企業化的改名,會不會影響到投資人的熱情和決心。
總的來說,25日中超俱樂部會議沒有給俱樂部們太多的討論時間,各項決策也只是口頭傳達,最終的細則,在未來15天之內,會以文件形式落實到各俱樂部。